第38章
作者:成人的童话   四合院:躲进小楼成一统最新章节     
    胡乱地回忆并且归纳着自己读过的一直到重生前的历史。
    在隐晦与宣扬间抽丝剥茧,试图找到那一丝真实。
    已经成了这段时间李想国打发无聊的一种娱乐。
    家里就那么几本书,翻了几遍,真的都快要倒背如流了。
    他也只能靠着这些前世读过的东西来打发时间。
    这也能让自己更好地规划未来。
    天气冷了,孩子们也多了打冰嘎、和打出溜滑这些游戏。
    当然,偶尔也会玩穿箭杆、踢毽子、斗拐……
    这些孩子的游戏,他都感觉参与不进去。
    更不可能跑去跟小姑娘们跳皮筋、过家家吧。
    而成年人的世界离着他更加遥远。
    毕竟本来可能人家还在讲荤段子讲得高兴。
    他这么一个半大小子往边上一凑,人家肯定也都转移话题或者闭嘴不言了。
    毕竟人家也要脸,哪儿有人好意思当着孩子讲这些,那也太不正经了。
    李想国也只能无奈地发现:一个成年人的灵魂困在一具年幼的身体里,是这样地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
    他也只能无奈地独居,游离在人群之外。
    所幸原身也是个喜静不喜动的性子。
    外加着家里老人离世,自己又大难不死。
    这么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性格发生什么变化,也都是可以原谅的。
    外加着这些村民还没受到后世网络文学的荼毒。
    更不可能有人会想得到什么“穿越”、“夺舍”……
    外加着他也尽可能按照原主的行为,小心地维护着周遭的人际关系。
    所以这么长的时间,村里倒也没什么人发现他的行为有什么太出格的。
    无聊的时候,他甚至都尝试着在脑海里复习上辈子读书时候的对数表,竟然也发现能想起来大半常用的数字。
    他也愈发确定,至少有着这样的记忆力,学什么都不太成问题。
    只要走出去,随便考个大学应该是手拿把掐的事儿!
    这年头可不是穿越前那种,读书大半只是为了教育事业发展奉献力量,毕业就失业的年代。
    如果没记错,貌似第一批的高考,入学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八九十。
    而这个年代大学毕业生,那就业妥妥的就是干部身份。
    收入更是天然就高人一等,这足以让自己在未来的票证时代过得舒服许多。
    文科专业,显然很容易牵扯到一些事情里面。
    那就不作考虑,至于理工科呃专业,想来随便找个应该也都足以让自己安身立命。
    毕竟什么三反五反、文革……
    关自己一学理工科的三代贫农大学生什么事?
    在自己主动躺平,不轻易站队的情况下。
    权势和财富自然也跟自己不沾边儿,那也就没机会得罪什么有足够分量的人。
    那还有什么值得别人惦记?
    没油水可榨,扇一巴掌自己手还疼。
    谁会来招惹自己,图啥?
    至于跟自己一个级别的小卡拉米,大家就看看各自的手段呗。
    李想国想着,也回屋洗手,开始蒸豆包。
    锅里放上水,架上锅叉和高粱秸扎的蒸帘。
    再在上面铺上屉布。
    拿着一棵大白菜掰开,洗干净,控干水,把菜叶一片片平铺,垫在屉布上面。
    随后就开始用粘面子包上豆沙,做成一个个鸭蛋大小的圆球。
    一个个整齐地摆在白菜叶上,彼此间稍微留出一丝缝隙。
    尽管蒸熟还会粘在一起,却也好分开了。
    原主的奶奶,到了锅边,都会留下空隙。
    避免糊,也更好端起盖帘。
    不过李想国喜欢吃锅巴,所以即便紧贴着锅边,他还是摆满了一圈豆包。
    这样等着蒸熟了以后,贴在锅上的这些豆包,会长出一层厚厚的锅巴。
    点火蒸起来。
    随着白气氤氲,渐渐出现小米的香味。
    接近半小时,撤火,掀开锅盖。
    锅里的豆包愈发的黄澄澄的,也因为挨得太近,外加着蒸熟的面变软塌下来,所以这些豆包也都粘在了一起。
    倒一碗凉水放在边上,用锅铲在已经粘在一起的豆包中间切下去,把它们分开。
    用手蘸了凉水,伸到锅里拿起滚烫的豆包,放在边上的盖帘上面。
    不过这个就要留些空隙,所以很快就捡了满满一盖帘。
    锅里还剩下大半锅。
    换了盖帘,全都捡起来。
    用筷子夹起来一个豆包品尝一番。
    相比饼子,少了油香,却更能凸显清香。
    贴在锅边形成的锅巴更是酥脆香浓,非常可口。
    不过他也只吃了这么一个就停了下来。
    一则是刚吃过早饭没多久,肚子吃不下;再就是这总归是黏米,吃多了难消化,会“烧心”。
    拿着盘子装了一盘,端着去了隔壁二黑子家。
    这个时代的东北农村,人情味还是比较足的。
    尤其是一个农业小组,关系更好。
    家里做点什么新鲜的,也都会彼此送点尝尝。
    东北有句俗话“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豆包不止算细粮,还算挺不错的饽饽,顶饿也是一流。
    做了豆包,给各家送点,也是应有之义。
    送掉大半锅,才算把小组一家不落地送过了。
    收获一些感谢以及点评,也从那些奶奶、婶子们那里得到一些经验。
    总体来说,李想国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还端回去好几样自家没有的吃食。
    别人送东西给自己家,很少有让空着碗端回去的。
    大半也会找点新奇的吃食当作回礼。
    没给东西的,也不过是眼巴前没什么特别的东西。
    回头自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不会吝惜给他送来一份。
    这阶段的农业小组,本身就是为了互帮互助,真的是取长补短。
    后世的公社也都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
    不过就是农业小组合并扩大,变成了生产大队。
    但是也出来了岗位分工。
    外加着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最后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后果也就不奇怪了。
    也就那帮干吃饭不干活儿的老帮菜,才会渴望着回到大集体的年代。
    毫无疑问,这些人同样的蠢并且坏!
    将剩下的豆包,送到外面冻起来。
    锅里的菜叶清理掉,重新换上新的白菜叶。
    继续包豆包,再蒸好送到外面。
    再蒸了两锅,外面晒了一大排的盖帘,李想国才停下来。
    这么多的豆包,够自己一冬天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