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少数中的少数
作者:三各七   全家穿越:逃荒!还没金手指!最新章节     
    那老太太还说:“毕竟这种事儿咱也见多了,当初在老家时就是,咱帮别人行,可转头等人家行了,可不一定会惦记咱。

    虽然说是老乡,都是逃难一起来的,但眼前那两家,还是一起分来的呢,现在不是也躲得咱们远远的?

    这人心隔肚皮,谁又能猜的那么准呢!”

    而老太太没有说出口的是:“原来,老爷总说这后生往后肯定错不了,她还感觉是那后生帮那啥将军剿了匪,好不好会被人提携,可能会错不了。

    但现在看来,即便是没有那个将军,或许就他自己,将来也会错不了,没看见自己家刚落户,沦落到啥情况了吗?

    那后生却短短时间,和自己村子的里正都处成啥关系了,也别听人家谦虚的说关系不错,就只是关系不错,如果那么简单,能帮着解决这么大的事儿吗?

    估计那里正也和自己家老爷一样,冲着后生的品行,十分看好吧。”

    孟员外此时也已经一扫愁容,身上也仿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精神头也好了很多。

    他笑着点点头道:“起初,我就是看上他重情重义,带着全村逃荒,一个都没落下。

    再有就是他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那股子通透劲儿,

    且后来,进了北境之后,一个队伍,都要将他们那伙人扔下,这大侄子的表现也极为得体,毫无意外之色,说明早就参透了这里面的道道。

    这就叫人情练达皆文章啊,心净眼明!”

    甚至老员外认为,这后生别看现在是个秀才,以后肯定不只是个秀才,虽然说现在还没恢复科举,以后能不能恢复科举不好说。

    但有能力的人,即便是个秀才,也可以先做师爷,再一步一步往上,

    虽然说,师爷身份特殊,一般没有什么升迁的机会,无非就是自己跟随的官员升迁后,他也跟着水涨船高,

    但到头来大部分还是个师爷,只不过从县令的师爷,可能变成了知府的师爷,知州的师爷。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从师爷变成\"吃皇粮\"的低级官员,在一步步往上爬的也不是没有,

    据说是朝廷还没四分五裂的时候,就有一位大人,先是从师爷,一步步做到了知府。

    走远的沈知秋是不知道孟老爷子在想啥,一旦他知道,肯定发誓自己绝对不当师爷。

    师爷说着挺好听,前世也经常看电视说,师爷是知府,或者知县的心腹,

    虽然不在编制之内,却帮官员处理具体事务、书写文书等等。

    说白了,就是朝廷任命的县令,大多是科举出身,或者还有一部分是有门路,尽管能背四书五经,能写好文章,

    但是要处理不熟悉的地方行政事务,很多人并不称职,对具体事务一窍不通的大有人在。

    为了能更好地处理好地方政务,这些最底层的地方官就需要招聘熟悉地方社情民意的师爷,辅助他们处理政务和事务。

    按理说这也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可架不住作为官员的心腹,就得帮官员处理很多私密的,见不得人的事情。

    不说别的,就是电视剧里,多少师爷不是被推出去做替罪羊,就是被人家灭口的。

    当然有一些不法师爷,也上下其手,专门搜刮贪污。

    贪污起来甚至比那些腐败的县令还要狠。

    好比就那个赵德柱的舅舅,肯定就不是啥好鸟,不然他亲侄子借着他的名声在县里为所欲为他能不知道?

    二老这边唠着嗑,不知怎地,孟老爷子就让孟老夫人把孩子们都叫进来。

    没多一会儿,屋里就站了一群人。

    老爷子也没瞒着两个新儿媳要搬家的事儿,但希望儿媳暂时先保密。

    这两个儿媳都不是十里村的,只不过十里村也有亲戚。

    他们是隔壁的绿柳村的,看村名就知道,树木繁多,杞柳遍野。

    在整个京都,绿柳村的特色柳编都很出名,村民们家家户户除了种地就是在家编各种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笸箩等物品。

    条件不错,这两个儿媳妇的教养也很好,还读过书,嫁进孟家后,和三位嫂子,一位小姑子相处的也非常好,自然不会把自己家的事儿往外乱说。

    孟老爷子也是看出了两个小儿媳的品行,才会毫无隐瞒的全盘托出。

    他还告诉几个儿子说:“往后啊,沈知秋就是咱们家的恩人,你们可不要忘恩负义,不然即便老头子死了,也不能闭上眼睛。”

    他家四个儿子也神色严肃,双目通红,特坚定的点头。

    又想到啥,孟老爷子又提醒说:“之前啊,咱们花钱打听到的事情就暂时不要和他们那群人说了,省的都听着闹心。”

    他家四个儿子继续点头,

    至于是啥事儿?

    是这老爷子花了不少银钱,打听来的消息,他们老家那边的城池,就是距离燕王管辖城池近的,现在都换成了南岳王的士兵。

    这就意味着,老家没打过,被人家占领了,而且听说,必经之路,重兵把守。

    不止是南岳的重兵,就是燕王这边也是重兵把守。

    得到的消息是,他们老家那里,有钱有本事的,当初得到消息早的,都逃的逃,跑的跑。

    还有一些,尤其是官职在身的,那些人一开始不敢跑,后来是跑不了,现在叫人家给圈禁起来了。

    没跑出来的百姓们,也不准借口出城或者投亲,不准有任何信件来往,而且征兵却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你要是有银钱有余粮,可以买不被征兵的名额,只是贵的很,就是曾经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官们,家里的钱财也买不起几个名额的程度。

    而且他们临王属下的那些肱股之臣,人家压根也不给买名额,一个个的家里钱财都被抄家了,男丁都送去充军啦,还是那种如果打仗,第一批推出去挡枪挡箭的那种。

    还有就是原来他们那里王爷家里内讧的几个世子,一个也没活成。

    哎,你说这是闹啥嘞,要是一开始他们不自己起内讧,征兵也按照规定来,别给人们逼成这样,兴许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能保住。

    毕竟能在自己老家安稳过活,谁愿意逃荒投奔别人。

    就好比他们家现在这样了,其他人家逃荒的,落后以后会遇上啥,不用深想也知道,像沈知秋他们一伙儿那样的,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