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统一铸币权
作者:秃然好像你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最新章节     
    铸币权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要完全收归朝廷。

    对朝廷来说,任何私自铸造的货币都是违法假币,造币之人则是罪孽深重的经济罪犯。

    从攻取南中的时候,刘禅就开始注意此事了。

    南中许多地方的贸易模式竟然是以金银贵金属为货币。

    在当地推行直百钱替换金银,让朝廷的贵金属储备立刻涨了一波。

    便是这样,刘禅等高层都意识到,应该将直百钱从重点工作变成朝廷核心工作之一。

    比起挖地下藏金,刘禅更热衷于向外求索,比起挖掘存量,提高增量才更重要。

    所以自南中开始,刘禅每攻取一地,头等重要的需要去做的事情。

    便是立刻借助武装力量,配合行政力量取消替换当地的私铸钱币。

    当然,这样的政策无论手段如何再怎么温和,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激烈影响。

    所以,长痛不如短痛,刘禅并没有采取所谓的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而是以高效的铁腕政治推行。

    只要有军队和朝廷的物资兜底,越快废除私铸钱币,便能越快恢复经济,将占领区纳入到季汉经济圈里面来。

    当然,刘禅不是暴力催收,而是会宣布按照相应的比例回收各类私铸钱币,用直百钱兑换。

    当然,这个比例只能做到相对合理,毕竟各家私铸钱币的质量都不一样。

    朝廷和拥有这些私铸钱币的人天然处于博弈地位,谁都不想太吃亏。

    当然,理论上最不会吃亏的自然是朝廷,因为他手里有军队。

    但刘禅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和市场,不是来压榨子民的。

    所以这个比例会设置在朝廷不吃亏但也不会占多少便宜的地步。

    再配合上官方进行盐铁、粮食布等货物贸易的时候只接受直百钱交易。

    私铸钱币的销毁工作整体还是相当顺利的。

    那些回收回来的铸币,统统融化,或者打造成为其他金属器皿。

    当下的直百钱,与原本的直百钱也不一样了,刘禅对它们进行了新版设计,目前市场上新旧两版都能正常流通。

    新版的整体质量小了点,但是制作的更加精良,想要仿造造假币的难度大大增加。

    由于工艺要求高,防伪技术硬,并不是随便拉一群匠人就能制作的。

    有着一千工匠和三千卫兵的成都造币厂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最繁忙的铸币厂。

    大家都知道那里有钱,但是敢去那里抢钱的江洋大盗还没出生呢。

    随着朝廷不断开疆扩土,掌握的人口、土地数量不断攀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

    以及交州对南洋诸国的海上探索和贸易、凉州对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探索和贸易。

    两大对外商贸圈,为季汉朝廷获得巨大并且是越来越多的商贸外汇。

    朝廷对直百钱的需求量也是飙升,落后的直百钱供应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易需要。

    因此刘禅打算在洛阳开设一个铸币厂分厂,提高供应量,更换市场上流通的劣币,完成经济上的统一。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安,则是因为刘禅想要将关中打造成帝国的政治中心,将河洛地区打造成经济中心。

    此时,汉朝廷已经不再是偏居一隅,稍有远见的人都能看出来其一统天下的趋势。

    再像以前那样将直百钱与蜀锦这种高端奢侈品挂钩,就有些脱离群众了。

    那样挂钩,主要是为了与敌占区境内的豪强富户进行商贸。

    赚取贸易顺差来弥补地偏兵少的国力差距。

    如果是以前是为了军事政治服务,现在,朝廷的货币则应该是为了境内百姓服务。

    要惠及于普通百姓,交易市场不能由那些豪强富户垄断。

    所以,刘禅也在进行着直百钱与蜀锦脱钩的尝试。

    以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产量提高、农税、屯田所得到的雄厚粮食储备为根基。

    将直百钱与粮食这种乱世硬通货挂钩,便是他下一阶段需要达成的目的。

    人不穿蜀锦无所谓,但是人不能不吃粮食,尤其是乱世,大家最认可的商品便是粮食。

    当然,这个货币锚定改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汉朝廷手里的粮食是有很多,但是由于连年征战现在的仓储,只是够用阶段,还未达到丰足阶段。

    《礼记·王制》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当然,这个数量太夸张了,能做到储蓄三年的封建王朝已经算是平均水平以上的了。

    季汉常年征战,积极扩张,仓储粮食往往只能维持在一年储备的水平。

    这种情况已经算是比较乐观的了,早些年天下大乱,因为没有粮食而战败的诸侯比比皆是。

    当然,比烂没有什么可以沾沾自喜的,季汉的粮储目标还是要追求九年之蓄。

    求其上者得其中,在天下彻底一统前,能够做到六年。

    乃至于仅三年之蓄便也已经是合格的。

    这方面,也不需要刘禅有太大的创新,他只需解决收税问题就行,存储方面历来朝廷自有章程。

    自春秋战国以来,国家官仓在全国粮食总储量中占比大,体现为官营仓廪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中央集权弱化,国家储备在粮食总量中的占比呈现走低趋势。

    历代王朝不断改良粮食加工及储存技术,营建多种类型的储粮设施,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粮食储备调节机制。

    首先,中央层级粮仓是仓廪系统的核心,存贮于官仓的粮食主要用于政权机构及军队的消费。

    用以储备粮谷的官方和民间仓廪种类繁多,形成了仓、廪、庾、囷、窖等十余种仓储类型。

    仓廪体系营建的核心在于解决粮食储存及保障品质安全。

    仓廪管理重点则需解决粮食在受纳、籴粜等方面的运作,从而进一步优化粮食资源在社会中的配置。

    汉代官仓中广泛采用了地面房式仓的做法,这种做法还是比较先进的,直到唐朝时期都在使用。

    而刘禅所需要做的,便是在关键位置选址,修建粮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