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巧夺造化!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啊?
    原来王维写下《相思》,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上吗?
    一生只去过一次岭南,就留下了《相思》这种名篇,该怎么说呢……
    还是那句老话,诗人的颠沛流离,可能对所有热爱诗词的人们而言,都是一种偌大的幸运。
    没有王维去岭南出差,就读不到《汉江临泛》和《相思》,没有苏轼被贬杭州,也同样没有那一篇篇传颂世间的经典之作!
    对地方而言,尤为如此。
    每迎来一位诗人的降临,对这些地方而言,都是一次千古扬名的绝好契机。
    当然,反过来说,没有当地的特色山水、风土人情,也没有诗人创作灵感的来源,更没有诗词诞生的土壤。
    可以说,两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搭档。
    当然,王维此行入目所见的不仅仅是沿途风景,他本意也有途经襄阳的时候,和好友孟浩然相聚的念想。
    孟浩然是唐代着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后人把他和王维并称‘王孟’,两人也是至交好友,都曾拜在宰相张九龄幕府之中。
    可惜的是,就在王维前往拜访他的途中,人还未到,噩耗就先一步传来。
    孟浩然因为和王昌龄在襄阳相聚,纵情宴饮,吃了海鲜,导致背上毒疮复发,不愈而卒,享年五十一岁。
    在此我也特意叮嘱一声痛风、高血压高血脂和其他患有身体疾病的听众朋友,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不可纵情过度,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靠!感觉有被冒犯到……”
    “我正在候机室里等航班,你知道的,我家在海边,明天已经预约好了一顿海鲜大餐……”
    “这个提醒来得真是时候,吓死我了,吃个皮皮虾安抚一下受到惊吓的心。”
    “说得太好了,身为积年胆固醇高的人,我决定今晚的节目就先收听到这里,等我春节痛快吃完大餐再回头补上。”
    “你们这些人真是油盐不进啊!话说,白酒烧帝王蟹有没有说法?用酱香型的还是浓香型的?”
    “我建议这个问题你最好去问医生,或者你把酒寄给我,我帮你仔细把控一番。”
    “楼上的东北朋友,你的算盘珠子我在海南都听见了!”
    听众们再次因为一句善意的提醒而疯狂玩梗。
    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乐子人的身影!
    但对故事里的王维而言,这个噩耗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让他心情很是沉重。
    “古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还是那条熟悉的汉江水,但此时落在王维眼中,却早已不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情调,长留胸中的,唯有浓郁的悲伤。
    一个至亲的人消失了,天地万物却还是原来的模样,相信很多听众朋友能对这种感觉记忆犹新,如果没有,那恭喜你,祝愿你永远都没有机会切身了解这种痛到极致的感受。
    这里的蔡州在岘山东南,即孟浩然大半生都居住的地方。
    关于这座岘山,当年孟浩然曾和几位好友一起登临此地,留下一首名作《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啊?
    这两首诗一出,顿时让无数深夜宇宙系列的老铁粉们身上竖起了鸡皮疙瘩。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这诗句可是顾知书在北大读书交流会进行演讲时,用在开场白里的名句。
    那次的读书会不知被多少人翻来覆去,顾知书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背得滚瓜烂熟。
    本以为顾知书引用的诗句只有诸如黄河落天走东海、铁马秋风大散关那几首,没想到这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竟然也是大有来头。
    如此一来,倒是让很多人对王维此刻的心情,更加感同身受了。
    原来,这位逝去的孟浩然先生,曾经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啊!
    我们也读过他的诗!
    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
    “开元二十九年,结束岭南之行的王维,返回到长安。
    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隐居在终南山上。
    关于王维这次突如其来的退隐,很多人会把这件事和李林甫奸相掌权联系在一起,说王维是延误了官场的黑暗龌龊才做出这种选择。
    但要知道,此时年过四十的王维,虽然在官场上的级别不高,但在社会上的名望却是巨大。
    《旧唐书》有记载,王维是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大凡诸王、驸马、豪族、权贵之门,无不拂席恭迎,宁王、薛王对待他亦师亦友。
    可见王维和当时的权贵之间,并没有核心的矛盾,反而是其乐融融。
    况且唐朝盛行隐逸之风,若是已经名满天下的名士,隐居反而可以变得更加自由,进退自如。
    若是倦于案牍劳形,就可以适当去山野间放松放松,如果想要为苍生谋事,也可随时凭借名气获得一份不错的官职。
    比起今天的公务员,那个年代的名士可以说是舒服多了,相当于实现了假期自由,一点没在怕的。
    也就是这段隐居终南山的时日,让王维的诗文,逐渐朝向了一个‘淡’字。
    古人所说的淡,可谓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晚唐司空图说王维【澄淡】,北宋欧阳修说王维【淡泊】,南宋魏庆之说王维【闲淡】。
    淡不是平淡寡味,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山水田园诗人之中,纵观整个历史,能够在这种平淡之美领域,和王维不相上下之人,似乎就只有陶渊明和孟浩然了。
    有一个叫赵殿成的人,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积雨辋川庄作》推崇备至,甚至将它夸成唐诗七律的压卷之作,让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zi)。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首联写农家生活,阴雨连绵的时节下,空疏的林子找不到干柴,连农家做饭的烟火也旺不起来了,所以诗人说烟火迟。
    ‘迟’字很传神,让人似乎看到了缓缓上升,仿佛还带着湿气的炊烟。
    藜是一种生长于田间路旁的野菜,嫩叶可食。黍是黍米,在唐代属于主食之一。饷是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饭,东菑指东边的农田。
    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在家中做饭,当女人把饭菜送到田头的时刻,也就是男人吃饭休息的时刻。
    这些都是几千年的历史上乡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但可能在如今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很难见到了。
    古诗词存在的意义,可能正是通过世代口口相传,流芳百世的文字,将这幅古代先辈们的生活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后代人的面前吧?
    在没有战乱,国家强盛的年代,辛劳枯燥的田园生活、也可以显得自在和惬意。
    颔联写田野景象,白鹭翻飞很美,黄鹂鸣啭很动听,却都是田野里很寻常的景象,从前没有人把它们巧妙地放在对偶句中。
    诗人以‘啭黄鹂’对‘飞白鹭’,一个嫩黄,一个雪白,一个是诉诸听觉的婉转动听,一个是诉诸视觉的鼓翼而飞,两者相映生辉,更加美丽。
    后来有一个名为杜甫的诗人,也采用了这两者意象,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不朽诗篇,正是受到了王维的这首《积雨》的影响。
    乡下除了田野就是树林,因为是积雨天气,水田越发显得波平如镜,夏木越发显得阴湿幽深。
    妙就妙在在诗人以‘漠漠’和‘阴阴’两个叠字来描述。
    我知道,很多人这时候都会本能地联想到‘撒娇娇’、‘恶心心’等叠词,但王维用在这里,是真的不一样。
    ‘漠漠’是说广阔的、迷蒙的、寂静的,‘阴阴’是说深邃的、幽暗的。
    若少了这两个字,诗意就会缺失掉许多。
    两句之中,有视觉、听觉、感觉,有画面美、辞采美、音韵美,不愧是诗人之中最会画画的男人!
    颔联还是写景,却让生活的气息一下变得浓厚起来。
    诗人独处山中,静心禅修,恬淡寡欲。
    朱槿花朝开暮落,古人常常因此想到人生的短暂易逝。露水只有片刻的存在,阳光一晒就消失不见了。这里诗人抒发了对虚幻人生的禅意感悟。
    尾联用了两个典故,争席的典故出自《庄子·杂篇·寓言》:杨朱要跟老子学道,路途上旅舍主人迎接他,客人纷纷避席让座。等他学成归来,客人们就都不让座了,跟他争座位。
    故事以此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融洽无间,不拘礼节。
    海鸥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忌。有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玩。次日他又到海边,海鸥就飞在空中不下来了。
    王维说,作为一个村野老人,我与当地农夫已经不分彼此,没有隔阂,海鸥又会因为什么事再对我猜疑呢?
    真是超乎尘世之外也!
    清代有位寄情山水,混迹渔樵的才子,名叫周珽。他说这首诗全从真景真趣摹写,灵机秀色,读之如在镜中游。
    不过,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虽然在诗文写作的技艺上,已经登峰造极。
    但提及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还是另一首《山居秋暝》影响力更大,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一首五言律诗之中,你但凡八句里面能有两句是千古名句级别,就足以名扬天下,百世流芳。
    但王维这首《山居秋暝》,几乎做到了每一句都堪称经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阔的山野里下了一场新雨,天气在雨后的傍晚变得凉快,好一个宜人的秋天。
    把秋字放在最后,不仅突出秋天的凉爽,还有终于等来秋凉的欢喜。
    颔联是千古名句,重剑无锋,大巧若拙。
    明月松间照的文字浅白,写的也是寻常景象,但又有一种给人走进月下松林中的独特美感。
    皓月当空,月色在松林枝叶间的空隙之中倾洒而下,银光与树身树影之间,构成了一幅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
    山间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这句看上去也是平平无奇,就是简单的山林景象。
    但诗人就以这看似简单的诗句,诱使你想到画面、色彩和声音。
    月下的泉水清冽如酒,清泉下的石头明晰可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这是一种何等惊人的匠心,能把月与松、泉与石搭配在一起,栩栩如生,鲜活动人。
    由此也可见精于绘画技艺的王维是多么善于捕捉微妙的视觉和听觉。
    竹林里传来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荷叶丛中一阵摇曳摆动,那是打鱼的小船过来了。
    两句加起来不过十个字,信手拈来一般就是四个动词,四个画面。
    按照正常的语序习惯,上句两个画面和下句两个画面都是倒装的,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递进关系。
    神奇地通过这种高超的写法,构成连贯的画面,并以此诱导着每一个读者的听觉、视觉和感觉,仿佛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手把手带领着学生们走进诗中的世界。
    最后写山水风景之美,明月、清泉、松、竹、莲,都是纯洁、高尚、美好的象征。
    这何尝不是王维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啊!
    最后使用了《招隐士》里的典故,不过是反向的引用。
    《招隐士》是西汉人留下的一篇骚体辞赋,极写山中隐居的荒凉、艰险、可怕,最后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尽山中隐居的闲暇,惬意,淳朴,美丽。
    然后发出感慨:春天的花草就听凭它消歇吧!王孙留居在这秋天的山野又有何妨。
    这就是王维在诗作一道上的造诣。
    一方面他是如此炉火纯青,臻于此道,仿佛每一个文字都呕心沥血,每一句造句都千锤百炼。
    另一方面,他又自然之极,仿佛信手拈来,如鱼得水,仿佛每写一首诗,都是坐禅顿悟一下,就能妙笔生花。
    细加推想,这就是所谓的巧夺造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