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往王城之路
作者:流局   大唐之盛世大柱国最新章节     
    从瓦达翰之言,赵大人析得,高昌高层收受厚礼,难背信弃义。且高昌之人视己与薛延陀相近,皆游牧之民,不同分支而已。

    反观大唐,乃纯正农耕民族,游牧与农耕之战,从未消歇。若助大唐制薛延陀,必遗臭名于斯土。

    故高昌拟采中庸之道,扩大边境平衡,两面讨好,既收薛延陀财货,又结大唐善缘。待大唐索要汗王时,高昌演技大师将登台献艺...

    在遥远的艾泽兰德,光明与黑暗交锋的年代,整个大陆都在寻找着失落的神器,以期恢复被邪神诅咒的土地。大唐派遣使者深入这片未知领域,旨在追捕叛逆的魔君——薛延陀可汗,他不仅背叛了光明神,还四处散播黑暗力量。

    然而,薛延陀可汗绝非易于之辈,他如同幽灵一般,骑着地狱烈马穿梭于暗夜森林与幽暗山脉之间,总能在追兵到来前消失无踪。当大唐使者踏入神秘的高昌国时,迎接他们的是高昌王的诚意。高昌王不仅向使者坦诚了国中实况,更亲自陪同他们在迷雾森林中探险,让使者亲身体验到这片土地的神秘与危险,深知擒获薛延陀可汗的艰难。

    或许,在他们行动前,薛延陀可汗早已收到密报,带着随从遁入无尽的黑雾之中,逃至无人知晓的秘境。大唐的勇士虽勇猛,却无法阻止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暗流涌动,那些秘密通道与隐秘结社,皆是高昌国难以言说的秘密武器。

    “我所言之意,不知殿下能否领会?”瓦达翰王子,一位拥有预言天赋的智者,将所有可能性倾囊相授,只为换取大唐未来的庇护。他的每一个预测,都如星辰般精准,照亮了前方的迷雾。

    “小王爷真乃明理之人,本使必铭记于心,待归长安之时,必将此事禀明陛下。若有一日,我大唐雄师莅临贵地,您的恩情,我们必不忘怀。”赵使节言辞恳切,每一句话都如同春风拂过冬雪,令人心生暖意,却又深藏不露,只透露出对未来合作的美好愿景。

    瓦达翰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已足够。二人交换了信物,约定次日再见。高昌国内,还有诸多王室贵族,这场外交游戏远未结束。明日的会面,将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剧,而瓦达翰早已胸有成竹。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瓦达翰早已与赵使节达成默契。在觐见高昌王后的翌日,他们将启程前往王城,那里才是真正的舞台。虽然他无法完全掌控王城内的风云变幻,但他已将国王的每一步棋预演千百遍。

    午夜时分,赵使节与副手苏定芳踏出唐军营地,脸庞映照着月光,沉思着未来的挑战。“即便得到高昌国的默许,我们在其领土内自由追捕敌人,你有多少把握能成功?”赵使节凝视着皎洁的明月,心中忧虑重重。

    在与瓦达翰交流中,赵使节已察觉到高昌国的两面性。他们或许不会直接对抗大唐,但绝对会暗中帮助薛延陀可汗,确保他不会轻易落网。因此,抓捕叛逆的任务,最终还需依靠大唐的精锐。

    “若情报准确无误,一至二月内擒获魔君并非难事,但高昌国会任由我们在其境内自由行动吗?更何况,如此行事无疑会让他们了解我国的作战方式与地形优势,对任何一国而言,此代价过于高昂。我猜,他们不会轻易同意。”苏定芳的话语如同夜风,带来了一丝凉意,也带来了现实的考量。

    苏定芳轻轻摇晃着他头上的银冠,沉声道:“纵然实情如此,任何主权之邦皆不会任由外族铁骑在其疆域横行无忌。”

    “即便难亦需行,否则此番使命将成泡影,凡可用之策皆需倾囊而出。高昌皇廷心性怯弱,此乃吾辈可乘之机。”赵大人边揉着酸痛的腰背,边缓缓言道。此刻众人皆以膝坐于铺满兽皮的地面,帝都长安中虽已遍布各式宝座,然真适者唯有自身方知。

    “是否需召更多战力齐聚?兵力充足或能令彼等更易屈服。”苏定方思索片刻,随即提议。北疆草原此刻应无大事烦扰,但此时难以调遣兵马,长安城内定有精锐军阵待命,若要征调,从帝都启程至此处无疑更为迅速。

    “事态尚未恶化至此,我等能携何许兵力?此间官道是否通畅亦未可知,仅数千人马前来便已耗费颇巨,届时恐将耗资甚巨且暴露我方弱点,此刻吾辈唯有倚仗唇舌之力以震慑彼邦。”赵大人语重心长,苏定芳在一旁暗自惊叹,原以为赵大人仅为文墨之士,不谙军务,孰料数语之间便触及要害。

    帝都长安确拥众兵,然诸多新卒初练未久,根本不适战场厮杀,更遑论西域险境,若贸然遣之,途中恐生无数变故。倘若高昌境内暗伏探子,若得悉此讯,吾辈恐将事倍功半。

    今朝大唐威名远播,周邻诸国皆晓,吾辈刚驱薛延陀之可汗,此乃赫赫战功,薛延陀势力远胜高昌,若以此为据,相信高昌上下自会明智抉择。

    翌日晨曦,两国使者遵照既定之约展开交涉,午后时分,营帐撤除,彼等将踏上前往高昌王城之路。

    面对旁人时,瓦达翰演技精湛,对赵大人早已不再流露卑微之态,今日态度恭敬至极,然独处之际,瓦达翰依旧自居下属。

    赵大人亦为其解忧,致信长安之际,详述双方境况,并使之阅视。

    瓦达翰当场感动得泪光盈眶,他舍弃国族与先祖,只为能在大唐天子名册占有一席之地,日后若在此地失势,尚可远赴大唐寻得庇护。

    自然,赵大人亦派人查证,虽身为高昌小王,然地位低下,因其母出身低微,故此类任务落至其身,边境与他国使臣相会,终究是极具风险之事,何国愿让本国皇子涉险?

    瓦达翰内心挣扎许久,终决定放弃故土与尊贵,投效大唐,即使背离祖宗,亦要在宗主国留下自己的名字,以求将来有一线生机。而赵大人深知此举背后的风险,他不仅需为瓦达翰的安危考虑,亦要为大唐的声誉与利益着想。毕竟,吸纳异邦贵族并非小事,需审慎考量其忠诚度与可能带来的影响。

    然而,赵大人非泛泛之辈,他心中已有算计,知道如何平衡各方利弊,既能稳固大唐的边疆,又能展示帝国宽广的胸怀。因此,他对瓦达翰的决定给予了支持,并承诺在适当时候向大唐皇帝进言,使其得到应有的待遇。

    同时,赵大人亦不忘提醒瓦达翰,入大唐并非坦途,需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与能力,方能在强者如林的帝都立足。于是,瓦达翰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他知道前方既有希望,也有挑战,但他已做好准备,无论未来如何,他都要在大唐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而对于苏定芳等人而言,此次出使不仅是一次外交使命,更是对大唐国威的一次展现。他们深知,每一个决策,每一句话语,都将深刻影响着周边国家对大唐的认知与态度,因此,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既要展现出帝国的雄浑力量,又要不失礼仪与智慧。

    当夜幕降临,一行人在星空下扎营,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与梦想。苏定芳望着跳动的火焰,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深信,只要大唐人团结一心,便能克服任何困难,将帝国的辉煌传遍四方。而此刻,高昌国的命运似乎已被无形的力量所引导,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等待着明日的曙光。

    随着旅程的推进,瓦达翰逐渐适应了与大唐使团共处的日子,他开始学习汉语,尝试理解这个东方大国的文化与历史。赵大人与苏定芳等人也乐于传授知识,他们深知,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长久和平奠定基础。

    终于,当一行人踏入高昌王城的大门时,迎接他们的不仅是壮观的建筑与繁华的街市,还有高昌国王及一众大臣的隆重接待。在庄严肃穆的殿堂中,赵大人代表大唐发表了演讲,他强调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共同繁荣的重要性。而瓦达翰,则以一个崭新的身份站在众人之中,他不再是高昌的小王,而是大唐的使者,这标志着他的人生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随后的日子里,大唐使团与高昌国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一系列贸易协议与文化交流活动得以签订与开展。苏定芳负责协助双方在军事领域建立互信机制,确保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安全。而瓦达翰则成为了两国友谊的桥梁,他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高昌国民众对大唐有了更深的认识与好感。

    最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唐使团完成了使命,启程返回长安。当他们穿过最后一道山岭,再次踏上熟悉的国土时,心中充满了自豪与荣耀。他们知道,这次出使不仅加深了大唐与高昌的友谊,也为帝国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岁月流转,瓦达翰在大唐的岁月中不断成长,他不仅成为了帝都中的一员显赫,还积极推动着与高昌乃至整个西域的联系,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外交家。而大唐帝国,也在不断的对外交往中,逐渐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引领着世界的潮流。

    于是,瓦达翰决定为自己编织一道守护魔法,这在异界并不罕见,毕竟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自幼便被皇家的轻蔑与仆人们的冷眼所侵蚀,背叛于他而言,不过是挣脱枷锁。

    薛延陀的大巫师派遣眼线紧随其后,他们在这片古老的王国中埋藏了诸多隐秘的使者,如今终于迎来绽放的时机。

    瓦达翰以羽毛笔在羊皮纸上疾书,将使团的奇遇一一记录,而后命信鸽展翼飞向遥远的王城,通知王城中的盟友筹备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在高昌之国,王城如同沉睡的巨龙,高昌国的君主则如坐针毡,坐在镶金的宝座上。若早知今日,当初便不该让那薛延陀可汗踏入国门半步,然而当想起那十几箱闪耀的宝石,他的内心便再次被贪婪填满。

    高昌国君主年届五旬,身躯肥胖,仿佛肉身便是奢华生活的证明。尽管地处荒蛮的西方,高昌国已许久未闻战鼓之声,贵族们早已沉醉于安逸之中。

    \"尊贵的国师,您认为我该如何抉择?\"

    在国王的左侧,一位身穿唐式道袍的老者端坐,他是高昌本土的智者,却不知从何处学得大唐茅山派的装束,传言他拥有通天彻地的法力,因此被封为国师。

    \"大唐虽强,但路途遥远,难以触及我们。陛下只需善待那位使臣,对他们的要求表面答应,暗中却各行其是,待到他们离去,一切风平浪静。\"国师语气轻松,似乎并未在意薛延陀可汗曾经给予他的金银财宝,以及由此促成的交易。

    然而,国王的表情并未因国师的话而有所缓解,依旧愁眉不展。瓦达翰的密报历历在目,他在远处目睹了大唐勇士们的英勇作战,薛延陀可汗的军队偷袭大唐军营,高昌国王对此亦有所闻。瓦达翰并未夸大其词,他将亲眼所见的事实详述于信件中,这让高昌国王夜不能寐。

    国王并非完全信任瓦达翰,因此队伍中还有其他心腹之人,总共带回了三封信。尽管信中内容多有不同,但对于大唐勇士们战斗力的描述却惊人一致,甚至瓦达翰的描述更为保守。

    \"国师此言差矣。薛延陀、高句丽、吐蕃,哪一个离大唐遥远?如果我们仅凭距离判断安全,那我们与大唐的距离同样不远。当初就该听我劝告,不应让那些流亡者进入我国。看看现在,他们竟敢抢掠我们的牧民!\"

    镇国将军折耳图站在一旁,愤然拍案,手中握着一堆陈情的卷轴。

    这是诸界部落酋长亲笔所书,他们几乎已无法承受薛延陀残余恶龙的肆虐。每个部落的力量有限,无法单独对抗近期薛延陀恶龙的爪牙,尽管薛延陀的力量已被削弱,但依然能聚集起数千凶猛的骑兽,起初它们仅是偷盗,但在加强了防护后,这些恶龙便开始了明目张胆的掠夺。

    \"难道不曾对这些牧民们言明?只需献出一些祭品满足这些恶龙,它们饱食后自不会再来骚扰,可这些牧民吝啬之心未免太过。\"

    国师旁侧而立,言辞激烈,他所获的贡品亦是最多的。

    \"我们的祭品为何要分与它们?薛延陀对我们高昌有何贡献?\"

    镇国将军愤怒道,他不解国师言论之根源。

    国师耸肩不语,此策略确由他提出,然决策者乃王座上的尊贵之人,缘何批准?只因后宫密藏的十几箱瑰宝。

    \"止息争辩!此刻非讨论此事之时,我欲闻诸位对大唐使者的答复。\"

    国王知此争论无益,若任其延续,恐引火上身,有损其威严,遂迅速转换话题。

    \"我以为此事毋庸多言,诸国皆向大唐俯首称臣,吾等高昌亦应随之。即使不愿臣服,亦不能与大唐为敌,大唐此次国书定会要求捕获薛延陀恶龙之主,吾等应助大唐一臂之力,以此换取大唐对我高昌的垂青。\"

    镇国将军严肃陈词,话语落定,朝堂众臣纷纷议论,有认同者认为,若能获得大唐青睐,借助大唐神力,高昌或可一统西域。

    然亦有人反对,谓大唐势力扩张过速,我高昌与大唐应为平等之国,大唐一纸国书,我高昌便需遵从,岂非沦为大唐附庸?若大唐年年派使,吾等是否均需遵行?我高昌何以保持独立?

    两方观点各有市场,亲唐者为镇国将军一方,疏唐者则以国师为首。

    国王左思右想,两方言辞似乎皆有道理,思绪纷乱,不知所措。

    \"禀报...\"正当众人争执不休之际,一名侍卫急匆匆前来,大唐使者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