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暗算
作者:惊鸿鹊起   农家子改换门楣的奋斗之路最新章节     
    当今皇帝任贤举能,进内阁不看你品级高低,只看你有无能力。
    内阁是离皇权最近的地方,是最容易升迁的地方,也是为官者挤破头想进去的地方。能进内阁的无一不是皇帝面前的红人。
    可李延宁不想做这样的赌博,沈颂冕当年敢这么做是沈辙帮他铺路,且沈颂冕已经在翰林院待了五年,足够老练圆滑。
    而他还是官场菜鸟,老师也交代过他不许急功近利,他是听劝的。
    李延宁每次都老老实实地解读文件,按皇帝意思起草,绝不卖弄文采,力求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圣上的意思。他在翰林院半年多,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李延宁和顾淮谨都是新人,没什么给皇上起草诏书的机会,李延宁进来翰林院半年多,只写了两次,都是因为上峰休假而正好轮到他值班,他才有机会写。
    这次宫里的公公送来紧急公文,李延宁不疑有他接了过来。公公临行前还特地交代将起草好的公文与其他诏书一起交给大内总管。
    李延宁讶异,要的这么急。大内总管一般未时一到就会来收诏书和公文。
    今天他的上级领导都不在,这会儿已经中午饭点时间,大多数同僚都已经出去吃饭,就他还在,李延宁在心里哀嚎一声只能认命加班吧。
    可他翻开公文一看,眉毛一挑,这是一份要加收华朝富裕州府的税收公文,皇帝还在其中问询翰林院有何好意见,可一并起草进去。这不是公文,更像是一篇策问考题。
    李延宁非常疑惑,仔细翻看这份公文,确实有皇上私印,可他直觉哪里不对。哪里不对劲儿呢?电光石火间,李延宁想到哪里不对了!
    要知道内阁也负责起草诏书、政令等文书工作。
    他们与翰林院不同在于,皇帝会问策于内阁,内阁成员和重臣商议出来的政令、圣旨都是由内阁大学士直接起草给皇帝过目,根本不会经过翰林院。
    翰林院更多的是负责起草皇帝其他的圣旨,通常都是赏赐、嘉奖、旌表、人事任免、后宫册封等等。
    而李延宁手上的是一份增加税收的政令,是属于内阁商议后会起草的职责范畴,怎么会送到翰林院来,还问计于他们?他们怎么可能比得上内阁的重臣、老臣?
    等等,李延宁回忆起来,前天他陪苏熠薇去沈府看望沈敏姝时,碰到沈颂冕一脸疲倦地回来。
    两人聊了几句。沈颂冕没有透露什么信息,但问了他怎么看待现在的税收。
    李延宁不疑有他,说了自己的意见,十税一,与民生息从华朝建朝之初就开始了。
    对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弊端就是国家不富裕,皇上要想收复炎城,打仗的粮草从哪里来?自然而然会想到增加税收。
    难道这两日内阁就是在商讨税收问题?皇帝想出兵了?李延宁越想越心惊肉跳,如果这是一份假公文,而他却真的写了呈现上去,那会如何?
    乍看起来是李延宁急于表现自己,向皇帝献计献策。可深究起来,增加税收一事皇帝并没有在早朝公开问过,只与内阁大臣商讨过。
    李延宁一个六品连上朝资格都没有的侍讲,从何得来皇帝正想增加税收的消息?
    必然是有人透露,而与他有关的内阁成员只有沈颂冕。
    将皇帝秘密问策、还不想公开的事情泄露出去,以权谋私给自己的师弟表现机会,这样守不住机密的人皇帝还敢重用?只怕沈颂冕不日就会被踢出内阁。
    而李延宁也会给皇帝留下急于求成,迫切想入阁的印象。一旦让皇帝对自己产生不好的看法,仕途就到此为止了。
    发现这些不对劲后,其他可疑地方也浮现在李延宁脑海里。
    那个送来公文的公公他从来没见过,而且那位公公身形比较高大,一直捏着嗓子说话,有一种刻意伪装的感觉。
    他匆匆将公文折起来塞进自己的口袋里,跑出门口,假装不经意地问翰林院的守门护卫:“你们还没换班?”
    门口的守卫与李延宁挺熟的,这么多进进出出的官员,只有李延宁见到他们会主动跟他们问候,有时候还会带点东临府的特产分给翰林院的所有人,包括他们这些门卫。
    “是啊,李大人,你要外出吗?”
    “没有,出来拿午餐。今天事儿多耽搁到现在,对了,早上到现在可有公公再送公文过来?”
    “李大人勤勉也要注意身体,今日还未有任何公公进来送公文,大人吃完饭可以歇一歇。”
    李延宁暗道果然:“是啊,人到饭点就得吃,一顿不吃饿得慌。”
    李吉老早就在这候着了,现在见到李延宁在翰林院门口,立马将午餐送上。
    李延宁问:“你等我这段时间可有见什么可疑之人进出过翰林院?”
    李吉回忆了一下道:“有几个匠人出来过。”
    李延宁提着午餐再进翰林院大门时,状似无意地问守卫:“今天翰林院挺热闹,我刚还看到有匠人进来忙什么呢?”
    “哦,大人你是说修瓦工吗?藏书阁的楼顶有一处瓦片歪了,有些漏雨,今儿几个瓦工来修,这会儿才刚修完走人。”
    “我就说咱们翰林院有你们这些尽职尽责的护卫怎么会有生人进出。”
    “李大人过奖了,这是我们的职责。”
    李延宁转身走进翰林院,无比庆幸自己警觉才没有上当。到底是谁想要害他和沈颂冕?
    要不是那天沈颂冕聊天时提过这么一嘴税收的问题,沈辙又大力给他培训过朝廷各个部门的职责,他可能已经着了道!
    李延宁回想自己进入翰林院以来的种种,他比别人晚到几天,那时候翰林院的主事带他粗略地参观了一圈翰林院,并没有再给他多做介绍,只让他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
    按翰林院的规定,新人到来,主事要负责带他几天熟悉翰林院要做的事情、职责等情况。
    因为沈辙提前给他辅导过了,顾淮谨比他先入职了解得多一些,有不懂的他都直接问顾淮谨。
    所以他并没有将主事没有履行职责的事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