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法承受巨大的伤亡后,政府军与果敢同盟军默契地选择了撤退。
政府军的士兵纷纷撤入曼德勒县。
而果敢同盟军则在孙长风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撤回了皎施县。
曼德勒县的战场,仿佛成了一座血肉磨场,惨烈无比。
仅仅一天多的时间,这片土地就被鲜血染得通红,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然而,战争的残酷并未给双方留下悲伤的时间,因为他们深知,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虽然曼德勒县被政府军成功守住,但实皆省的战况却截然不同。
果敢同盟军的第二师、第十师、第十一师采取了游击战术,他们分成多股部队,对实皆省的各处政府军进行精准而猛烈的袭扰。
这种战术让政府军感到极不适应,他们往往派出主力军进行围剿,却只能扑个空。
在果敢同盟军的游击战中,政府军的多个据点被拔除,仅仅一天时间,政府军方面的伤亡就高达两千人以上。
克钦邦出动的三个师的果敢同盟军主要目的就是牵制政府军的兵力,采取游击战术是最为适合的。
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灵活机动,能够迅速突袭政府军的前哨和据点,然后迅速撤离,使政府军难以捉摸和追击。
这种战术使得政府军在面对果敢同盟军的攻击时,往往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难以有效阻止其推进。
政府军在面对果敢同盟军的攻击时,面临了人员紧缺的问题。
由于需要维持其他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政府军无法在短时间内调集足够的军队来应对果敢同盟军的攻势。
这导致在关键地区,政府军的军队数量相对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击。
在果敢同盟军的游击战术下,实皆省政府军陷入了困境。
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快速突击,还要时刻警惕着敌军的撤退和下一次的袭击。
这种心理压力使得政府军的士气逐渐下降,战术反应也变得迟缓。
与此同时,果敢同盟军利用其在当地的地缘优势,巧妙地利用地形进行掩护和伏击。
这就凸显了果敢同盟军中侦察兵的军事技能的强悍。
地形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远超政府军。
因此,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选择最佳的进攻时机和撤退路线,使政府军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在政府军方面,他们也在努力寻找破解游击战术的方法。
他们加强了对前哨和据点的防守,试图通过坚固的防御来阻止果敢同盟军的进攻。
然而,这种防守策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果敢同盟军的游击战术依然能够轻松突破他们的防线,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政府军的指挥官苦思冥想后,最终决定守株待兔。
他认为只有给予果敢同盟军一次沉重的打击,才能扼守住果敢同盟军越发嚣张的趋势。
于是,政府军开始调整战略,不再盲目地派出主力军进行围剿,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稳妥的方式——守株待兔。
他们加固了各个据点的防御工事,部署了更多的兵力,准备在果敢同盟军再次发动攻击时,给予其致命一击。
同时,政府军也加大了情报收集的力度,希望通过准确的情报来预测果敢同盟军的行动。
他们派遣了精锐的侦察兵深入敌后,搜集关于果敢同盟军的兵力部署、进攻路线等重要信息。
这些情报的获取,对于政府军来说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接下来战局的走向。
7月17日,阳光炙烤着大地,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场激战。
郑双麾下的第二师下属的第七团,今日奉命执行一项重要任务——对实皆省杰沙县的一处政府军据点进行出其不意的偷袭。
然而,政府军守株待兔的策略总算发挥了作用。
正当第七团的战士们悄然接近目标,准备发动突然袭击时,政府军的一万人主力军却早就等候在此。
原本的偷袭计划瞬间被打乱,双方迅速陷入了激战。
政府军的士兵们训练有素,他们迅速展开反击,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向第七团的战士们倾泻而来。
第二师第七团团长深知此刻形势的严峻,他冷静地指挥着部队,努力稳住阵脚。
然而,政府军的人数优势使得第七团陷入了苦战。
在战场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第七团的战士们奋勇杀敌,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军的火力越来越猛,第七团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
看着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第七团团长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和愤怒。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
他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将领的责任和使命。
他鼓励着战士们坚持下去,告诉他们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
在他的鼓舞下,第七团的战士们重新振作起来,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第七团终于成功突围。
但他们付出代价实在惨痛,最终成功逃脱出来的不足300人。
可以说第七团已经被打废了。
2000战士,一战损失近9成。
可以说是团灭了。
郑双得知消息后,气愤的直接摔了手中的电话。
他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游击战术必须要暂停,万一再一次遇到政府军的主力军。
那将是又一次的团灭。
这样的损失无法承受。
这时候第十师的师长陈辉与第十一师的师长郑伟也得知了消息,他们匆匆赶来与郑双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