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宋应星
作者:小香烟   明末:乱世崛起最新章节     
    在成功请到王徵前往米脂县后,曹晋也从西安府泾阳县出发,进入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近湖南湖北地界),然后直往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地界。
    曹晋这次要找的人,便是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人士,名宋应星。
    宋应星是万历十五年生人,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
    之后,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年出版)等书。
    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
    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
    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
    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几次会试,均以失败告终,从此便断绝考科举之念。
    历史上的宋应星,主要贡献表现,在于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
    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着述成书使之能够流传下来。
    宋应星所着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如包及数日,懊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己。
    还有,他还指出了水稻种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种问题。
    在手工业方面,宋应星力图运用定量的方法,他在叙述生产过程时,特别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面的数量关系,有着明确的量的观念。
    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
    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宋应星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分别体现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方面。
    曹晋来到了南昌府奉新县,经过打听,得知了宋应星居住在北乡雅溪牌坊村,一路催马前往。
    到达村外,曹晋依旧是只带三五人入村,找到了宋应星的家。
    宋应星的家,是由土、木、砖三种材料建造而出,虽然看上去是新建,但完全看不出是富裕家庭。
    原本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是弘治十八年进士,在嘉靖朝累官至南京吏部、工部尚书,家境算是非常好,可家中一场大火,让得宋应星家境中落。
    曹晋来到宋应星的家,叩响了大门。
    不久,便有人来打开大门询问,正是宋应星的弟弟,名宋应晶。
    宋应晶见来人面孔陌生,心中不由得疑惑,当即开口问道:“你们找谁?”
    江西方言极多,可谓是五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所以曹晋并没有听懂宋应晶所说的话。
    不过,王毅早就有所准备,安排了江西奉新县的梁宇跟随曹晋前来。
    梁宇上前一步,拱手行礼,用类似的方言说道:“我们是护民军王毅将军手下,特来拜见宋应星宋举人!”
    说着,他将拜帖送上。
    如今的宋应星,还只有举人的身份,推官也要等到崇祯四年开始。
    宋应晶听到来人是护民军王毅将军的手下,连忙将拜帖接过,拱手道:“几位稍等!”
    说完,宋应晶转身往家中走,将拜帖送到了宋应星处。
    宋应星看到拜帖内容后,快步来到了门口,对着曹晋几人拱手,道:“不知曹将军到访,有失远迎,里面请!”
    “宋举人客气!”曹晋听懂了宋应星的话,宋应星毕竟是读书人,学过大明官话,尽管掺杂有地方口音,但却能听懂。
    一行人进入宋家的客厅,分主次落座,宋应晶将端来了茶水,便站在了宋应星的身边。
    宋应星先是对着曹晋几人拱了拱手,道:“曹将军远道而来,不知所为何事?”
    曹晋拱手回礼,道:“我们将军听说宋举人尤为喜好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以特来拜会!”
    闻言,宋应星微微一愣,随即苦笑道:“宋某六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下,只得从事一些编书、着书之事,没想到已经传入了王毅将军的耳中,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
    想当年,他宋应星在乡试万余名考生中,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充其量也就是在奉新县家喻户晓,结果自己放弃科举,从事编书、着书之事,竟然远传陕西。
    曹晋连忙解释,道:“宋举人不要误会,我们等前来,是受了王毅将军之命,邀请宋举人前往协助我们将军成就一番大事业!”
    说着,曹晋取出一份王毅所写的书信,道:“这是我们将军写给宋举人的!”
    宋应晶移步,接过曹晋手中的书信,递给了宋应星。
    略微犹豫,宋应星接过书信拆开,开始查看书信的内容。
    很快宋应星的脸上浮现惊异之色,还带着激动之情,快速的将书信内容看完。
    书信之中,王毅说找到了可以亩产数千斤的农作物,但需要进行培育。一旦成功,可大幅缓解华夏粮食供应。
    在手工业方面,王毅说可以通过机械来增加生产效率,比如水力的运用,这让宋应星看到了一丝手工业的未来之景。
    书信中还有王毅的一个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对于这个问题,宋应星有所涉猎,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答案。
    可王毅在书信中说知道答案,要与宋应星一起探讨。
    看完书信,宋应星略微思索,便道:“既然是王将军相邀,王某愿意前往米脂一趟,正好看看在京师大破鞑虏的护民军!”
    事情定下之后,宋应星开始交代家中之事,两日之后便启程前往米脂县。
    和王徵一样,曹晋给宋应星留下了一笔银钱,然后让一个百户队护送宋应星的马车。
    曹晋则马不停蹄的赶往南直隶,去寻下一位王毅要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