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运光柱又又又现!
作者:泗水汤汤   牛奶榨汁机PO笔趣阁最新章节     
    为什么?
    为什么呀?
    林凤语不明白。
    他的身体着地了,脑子里还是一片混乱。
    怎么好好的就被扔下来了?
    “画地为牢。”
    始皇帝轻叱的声音,还在他的脑海里回荡。
    然后,所有人的人,就在一阵天翻地覆中,从地宫大殿,落入了眼前这片黑暗之中。
    并且由于周围的元气波动不稳,不敢轻举妄动。
    “落下来之前,我分明听见,他笑了呀!”
    始皇帝的意志,绝对笑了。
    那笑声绝对没有其他意思。
    而且,他也没说错什么吧?
    林凤语躺地上,眨巴了眼睛,回忆着自己的回答。
    他确定没说错。
    借用一位伟人评价秦始皇的话,表达相同的看法,他自认为是最好的解法。
    薄古厚今,就是更看重现世,注重当下。
    加上专家两个字,怎么绝对是一句称赞。
    “始皇帝没有理由不满意呀?”林凤语皱眉。
    他都用伟人的话赞扬他了,还不行?
    画地为牢?
    这是把他们扔牢房了?
    一听就不是奖励!
    “不是,再怎么样,给的也不该是惩罚吧?”林凤语挠头。
    没道理!
    “斗哥,你确定吗?”
    刘肥泗忍不住道,“你是不是对始皇帝有意见,被发现了?”
    “怎么可能!”林凤语皱眉,“我能对始皇帝有什么意见?”
    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了。
    他能存在都托对方福。
    还能有什么意见?
    “没意见?没意见你提什么焚书坑儒?”穆一桐到现在都没懂。
    林凤语为什么要作死。
    “……”林凤语也不懂。
    只能抱着头道:“可我后来都解释了!”
    “你确定,没有因为焚书坑儒对始皇帝有不敬的念头?”诸葛昂皱眉问道。
    “我确定。”林凤语肯定的道。
    其实以他那点浅薄的,对华夏历史发展,还有文明进程的了解。
    当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摸索,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就必然会产生总结性的成果。
    这就是知识。
    知识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学问。
    学问就是人对知识的二创,它就有主观性。
    有了主观性,就会有分歧。
    春秋战国时期,掌握学问的人更多的集中在,各国权贵群体。
    各国互相吞并厮杀,权贵群体的洗牌,财富的再分配,使得知识和学问一同下沉。
    能够学习和接触到知识,总结学问的人,大量增加。
    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
    “当秦统一六国,学问和知识,势必要再次整合。”林凤语摊手,“这是一种必然。”
    “而同样掌握学问解读权的六国权贵,是大秦的敌人。”
    这时候,消灭他们和他们维护统治的学问,就是始皇帝所需要做的。
    秦朝统一之后,除非有一套更好的学问出现,能迅速塑造出一群,人更多势力更强,且忠诚于大秦的读书人。
    否则,摆在始皇帝面前的,就是只有一条路。
    ——毁了那些对他无用的学问。
    摧毁这些学问,保留产生学问的知识和基础。
    秦朝有官学,所有的官吏都要其中学习。
    这些人是忠于大秦的百姓,其中军功获职的占了相当一部分。
    他将读书的权力下放,让所有人回归到起点。
    他期待着,知识的土壤里,长出一株,适合大秦统治华夏的学问树。
    始皇帝要找的学文树,在汉朝武帝时期,被董仲舒修剪培育了出来。
    后来的历代帝王都在对这株树,进行修剪和嫁接。
    “没有读书的权力,就没有触碰学问的基础,也就没有解读学问的权力。”林凤语坐了起来,“而这些,又代表着无穷的财富和更多的权力。”
    所以掌握这些权力的人,就会不择手段的,为了保住这种特权。
    华夏人从久远的古老时代,就明白世间一切,都从耕读中得来。
    从此读书,成了华夏之人,但凡有机会,就必然会做的事情。
    诗书传家四个字的分量,不用说,大家都懂。
    贵族,世家,门阀,一脉相承。
    “始皇帝虽然没有彻底放开,让百姓识字,当时的现实也做不到。”林凤语做了个反手的动作,“所以他选择一巴掌拍下来,大家回归起跑线。”
    所以他一直都认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像是一种,对华夏学问树林的修剪。
    这是一次简单粗暴,危险但有效的修剪。
    掌握了学问解读权的人,就从自身利益出发,能将它变成种工具。
    用以维护利益和压榨别人。
    甚至愚弄百姓。
    “那个时代,学问和财富被权贵垄断。”林凤语道,“当读书的权力和赚取财富的手段,被少数人掌握的结果,你们应该都明白的。”
    因此,始皇帝从统治利益出发,对树林进行修剪,但是他没有刨根。
    因为他期待着,再生长出来的,是他想要的样子。
    而他也很自信,在大秦的土壤,长出来的学文树,必然符合他所需。
    可惜秦朝存在的太短暂了,而且秦朝本身的环境,也太严肃了,不适合学问的萌发。
    到了汉朝时候,相对宽松的环境,数位女主的温和,文景之治……
    百年时光,养出来这棵树。
    “虽然这很危险,因为在权力的真空期,那些旧有的权贵,有先发优势。”林凤语摊手道,“所以如果秦末,是六国旧贵族建立朝代,华夏就麻烦了。”
    他们会变本加厉的搞垄断。
    嫁接回来的树,会夺取更多养分,挤占树林里其他树木的生存空间。
    要么爆发战争,重新分配。
    要么这个民族,彻底废了。
    具体可以参见隔壁天竺。
    “但是幸好,始皇帝用了十三年,六国旧贵族死的够多,剩下的少。”
    命运再次眷顾了华夏。
    秦朝末年六国权贵纷纷复国,后来都被诛灭。
    华夏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农民起义成功建立的王朝——汉。
    从此,有个叫刘邦的告诉所有人,实在活不了,你学老子,就干!
    说不定能赢。
    刘邦的斩蛇剑,斩杀白帝子的剑,也悬在了所有人黄帝的头顶上。
    后来一个姓朱的,也成功了。
    “再后来有个姓李的失败了,所以我有时候都在想,华夏是不是有自己的规则怪谈。”
    “啥?”
    “同一个姓氏,只能建立一个王朝。以此避免出现一个超级大权贵家族。”林凤语一本正经的道。
    主打一个人人都有机会。
    “……”
    众人尽皆无语的看着他。
    “哎呀,我就是开个玩笑。”林凤语一笑道。
    “呵呵,你还有心情玩笑?”穆一桐咬牙笑。
    “大刀姐,别这么严肃。”林凤语摆了摆手,“你们看,我刚才的梳理,足以表明,我对始皇帝是敬意更多。”
    始皇帝的行为危险,但是结果不差,大家都是受益者。
    “华夏历史上,有个叫黄巢的,也砍过‘树’,砍的更猛。”他比划了一下,“树木生长需要很长时间。而且随后的外敌入侵,差点鸠占鹊巢,华夏都有倾覆的危险。”
    但是黄巢彻底打断了,门阀世家对华夏资源进一步侵占和把持。
    使华夏从此再没出现,魏晋以来的以姓氏族谱划分的三六九等。
    上升渠道没有被禁锢,识字的权力不断下放。
    群体认知没有被割裂,大家有着共识的基础,所以每到危急时刻,才会不断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华夏文明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必然的巧合中,走到了现在。
    “凡事有利有弊,角度看法不同,结论就不一样。但以我的角度,我不觉得他们做错了。”
    如果华夏的繁荣昌盛,不能全体华夏人共同享有,那算什么盛世繁华?
    “那始皇帝为什么要把我们关起来?”刘肥泗的问题,让讨论回到了原点。
    “关于这个。”
    林凤语突然站了起来,说道,“我觉得,我已经有答案了。”
    “走吧。”他拍了拍手喊道。
    “去哪?”天骄们下意识跟着起身。
    “出去看看。”
    “这里能出去?”
    “当然了。”林凤语笑道。
    始皇帝让他们进来,可不是舒舒服服的躺着休息来了。
    此时,始皇陵之外。
    人们正在因为国运光柱倒影的又一次出现,反应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