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崇祯的计谋
作者:楚南风   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最新章节     
    崇祯知道,朱纯臣.......朱纯臣......一点不纯,一点不臣。
    表面忠义无双,口号喊得震天响,私底下却早想投靠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大军破外城,朱纯臣守内城齐化门。
    崇祯处理完后宫,安排亲信护送太子、永王、定王走一路,自己单独走一路,想要走齐化门出城。
    谁知,守卫齐化门的成国公朱纯臣已决心抛弃崇祯、投降李自成,无论崇祯如何呼喊请求,朱纯臣竟故意不现身,装作听不见,躲起不开门。
    他跟王之心一样,算盘打得啪啪响,就是想把崇祯关在皇城内,好在李自成面前邀功请赏。他更怕自己开门放走崇祯,被李自成追究。
    后来,闯王大军攻到齐化门,朱纯臣不放一枪一弹,立马打开城门,磕头投降。
    可悲的是,崇祯出逃前,仓促之间还写下诏书,命朱纯臣统领京师诸军,辅助太子朱慈烺,挽救社稷于危亡。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朱纯臣。
    因为,那个时候,朱纯臣已经打开城门、投降了李自成,做了顺龙之臣。
    最终,无路可逃的崇祯帝,被逼得登上煤山,在那棵歪脖子树上自挂东南枝。
    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也慌不择路,被李自成当街捉住。
    更可恨的是,朱纯臣还与前首辅陈演一起,率百官劝李自成登基称帝,想谋一个拥戴之功。只可惜,叛臣朱纯臣还是被李自成抄没家产,斩首处死。
    十二世成国公的威名,就毁在他朱纯臣一个人手里。
    真可谓:国公不国,纯臣不纯,死有余辜!
    崇祯今夜要拿的,就是成国公朱纯臣。
    崇祯感慨,崇祯真是眼睛瞎得厉害,所托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如此不辨忠奸,大明不亡才怪!
    崇祯策马赶到齐化门,离朱纯臣越近,心中的恨意更浓。
    他手握天子剑,紧紧的,特想让剑尝尝血。
    “李若琏,立即拿朱......”
    崇祯正要下令让李若琏上城拿人,突然又忍住了。
    他突然觉得,自己恨意上头,似乎有些鲁莽了。
    大明朝一共八国公,开国六国公(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加上靖难之役封的荣国公张玉、成国公朱能,除了开国丞相李善长,其余可都是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
    国公,可都是勋贵中的勋贵。
    没有确凿证据,凭借穿越而来的上帝之眼,就查抄一个国公,极有可能引起朝堂震动。
    “李若琏,宣王承恩,告诉他,朕要拟旨。”
    “再给朕宣刑部尚书张忻、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正卿凌义渠、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告诉他们,朕要办案。”
    “臣遵旨。”
    李若琏不住点头,越来越佩服崇祯的帝王谋略。
    很快,李若琏就从内府,找来正在指挥搬运府库物资的王承恩。
    刑部尚书张忻、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正卿凌义渠、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也都来了。
    崇祯对施邦曜、凌义渠、孟兆祥,都特别热情,唯独对刑部尚书张忻,没啥好脸色。
    因为,崇祯知道,张忻可是入了贰臣传的,先降李自成,又降建奴。
    这样的人,他最是讨厌,不杀的话,也绝计不用。
    崇祯也知道,张忻的副手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则是刚烈无比,跟高文采一样,在城破之日,独自带领一帮刑部官吏,与流贼战斗至死。
    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正卿凌义渠也是大忠臣,城破之后,他们双双自缢而死,为大明帝国殉葬,尽了一个臣子的大节。
    他们三人,都是崇祯眼里的大忠臣。
    看着满头大汗,一身疲惫,抱着玉玺大印的王承恩,崇祯竟然莫名有些感动。
    “大伴,辛苦了。”
    “皇爷,为了大明,老奴不辛苦。”王承恩急忙下跪。
    “平身吧。”崇祯一把拉起王承恩。
    “陛下,不知通知臣等到齐化门,所为何事?”张忻官最大,率先开口问道。
    “张尚书、施御史、凌爱卿、孟侍郎,朕有一个绝密计划,事情紧急,就长话短说了。”
    “朕今日在彰义门方向,与流贼大打出手,吸引流贼,其实就是为了今时。”
    崇祯停了停,指着旁边一辆遮得严严实实的马车:“朕想明白了,必须趁这最后的机会,将太子送出去,送去南京。”
    “啊……太子……”
    “嘘……保密……”
    几位大臣,想要去拜见太子,被崇祯制止住了。
    “几位爱卿,你们都是朕的肱骨之臣,也是忠义之臣。有你们护着太子,朕一百个放心。”
    “啊……”张忻和几位大臣面面相觑,感觉太突然。
    兵荒马乱的,崇祯放心,他们不放心呐!
    “不知几位爱卿,可有难处?”
    “陛下,臣年老体衰,恐经不起长途折腾。”
    张忻跪地请求:“陛下,臣恳请留在京师,尽老臣最后一丝气力,誓与流贼抗争到底。”
    “臣愿带家丁,持刀上城杀敌。”
    崇祯冷冷一笑,他知道张忻的心思。
    什么持刀上城杀敌,说得冠冕堂皇,他就是上炕都费劲。
    要说年纪大,施邦曜比他大5岁、孟兆祥比他大16岁,只有凌义渠比他小1岁。
    其实,他就是想留在京师,投降李自成,换个皇帝、换个主子罢了。
    “也罢,也罢,张尚书一片赤诚,朕心甚慰。”
    “朕就依你所请,留在京师,随朕杀敌吧。”
    “谢陛下……”张忻急忙跪地谢恩。
    “呵呵……张尚书,记住了啊。明天一早,流贼还要攻彰义门,朕就在彰义门等你。”
    “啊......”张忻有点懵,更有点后悔。
    他就是随口一说,崇祯怎么当真了?
    不过,事已至此,没有退路了,大不了装病。
    不得已,张忻只得无奈的,再次跪地领旨谢恩:“谢…陛下。”
    崇祯没再搭理张忻,转头看向施邦曜、凌义渠、孟兆祥。
    “三位爱卿,你们可有难处?”
    “陛下,臣无难处,臣愿往。”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开口道。
    “陛下,臣也愿往。”大理寺正卿凌义渠也跟进表态。
    “陛下,臣愿护卫太子南下。”胡须发白的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也愿同去。
    “好……”崇祯感动地吼了一声。
    有如此忠臣,他也不算太失败。
    “诸位爱卿,你们放心,朕会派人负责你们的安全。”
    “成国公朱纯臣忠心耿耿,朕这就拟一道旨,让成国公亲帅一军,护送太子和诸位爱卿南下。”
    闻听此言,施邦曜、凌义渠、孟兆祥三位忠臣竟然眼睛红润。
    他们知道,君臣这一别,或许永远也见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