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明日报,皇帝的喉舌
作者:楚南风   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最新章节     
    王之心走后,崇祯回头,又开始安排任务。
    “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
    “臣在。”
    “你们尽快把三堂会审的情况,以及李国祯、张缙彦、吴孟明投敌叛国的情况,做成一张通俗易懂的报纸。”
    “朕要贴在13个城门口,让京师百姓知晓,这些通敌叛徒的罪行。”
    “公告完后,由锦衣卫押他们游街示众,统一到彰义门处斩,让京师百姓好好看看,投敌叛国者的下场。”
    “对了,这张报纸,最好要有图片、有内容,既然是写给老百姓看,就要用老百姓都看得懂的通俗语言。”
    “报纸?”
    “什么报纸?”
    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面面相觑,从没听过这种东西啊。
    公开处斩李国祯、张缙彦、吴孟明他们都没意见。按照惯例,杀的时候,验明正身,通告罪行,午时三刻,开刀处斩就行。
    再弄张报纸,有必要吗?
    “对......就是报纸。”
    作为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崇祯深知舆论的重要,掌握了舆论,就掌握了民心,就掌握了力量。
    “这报纸啊,就叫大明日报,就像内阁、六部、百官传阅的奏章一样。”
    “朕要把京师、大明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包括大臣任免、贪污腐败查处、战事情况、奖励功臣、大明的重大政策,统统登记在这份报纸上。每日一张,就叫大明日报。”
    “陛下,这个报纸,内容倒是丰富了,可会不会造成泄密?会不会引起朝议汹汹?会不会引起百姓不满?会不会造成官员被动?”
    孟兆祥立即问出一大堆问题,他年纪最大,看问题,也深远得多。
    崇祯呵呵一笑,“不会,让百姓看什么,是由朕决定的。”
    “朕就是要晓谕京师,让京师百姓知晓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大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朕就怕有些个贪官污吏,把朕的爱民之心,也给贪污了。”
    “只有让百姓知道,他们是朕的子民,朕爱他们,关心他们,体恤他们,他们才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与朕同心同德,共同抵御流贼。”
    “主人翁?”
    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又是面面相觑,百姓不是要管理、驱使吗?
    他们都觉得非常不妥,可又都说不出反驳的理由。
    崇祯不想再耽搁时间,“诸位爱卿,这个事,就这么定了,你们照旨办吧。出了什么事情,朕自当之。”
    “臣等遵命。”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三人一起领命。
    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大明的朝臣难呐,要领会朕意,要揣测朕心,要提出办法,完了还要承担责任。
    所以,都把祖制搬出来,祖制明确允许的,那就可以干,祖制不允许的,那就一律反驳。
    干对了,是臣子的功劳,皆大欢喜,该升官的升官,该受奖的受奖!
    干错了,那就是祖制的错,错的再离谱,也能免责,完美!
    唉!遇到崇祯这么个爱面子又爱甩锅的皇帝,绝顶聪明的大明朝臣,找到了最完美的应对方式。
    比如,南迁!
    崇祯想让大臣提,多提几遍,他先拒绝,再装作勉为其难答应。最后有了非议,他就说是大臣逼的,完美甩锅。
    可是,大臣们岂是等闲之辈,都比猴尖着呢,私下同意,到了朝堂之上,就装糊涂,闭口不提,决不当背锅侠。
    最后,谁特么也不提,谁也不想担大明丢失半壁江山的背锅侠。
    最后,只敢提一个太子南迁,还争吵得不可开交,不了了之。
    落得个皇帝、太子、两王,全窝在北京,被李自成一锅端了。
    南明呢,还为了立谁当皇帝,大打出手。
    所以,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三人也很诧异,一向爱甩锅的崇祯,这回怎么敢主动担责了?
    “哦......对了,从今日起,你们三位,就合署办公吧。”
    “大敌当前,各怀私心,暗流涌动,也是对朝臣的试金石。如有投敌叛国之徒,三堂会审,效率总要高些。”
    “陛下,会审是否由张尚书出面?”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着急问。
    他只是刑部右侍郎,三把手,不敢擅自夺权。
    “呵呵……孟侍郎,张尚书要陪朕上城杀敌呢。”
    “你年长些,老马识途,经验丰富,堪当大任,朕就相信你。”
    “刑部的事,就多多劳烦你了。”
    崇祯此话,一点不避讳,很是得罪人。
    孟兆祥特别尴尬,崇祯这是在他面前,公开打他顶头上司张忻的脸啊。
    张忻则是满脸囧红,想死的心都有了。
    唉!他就那么随便一说,崇祯居然当真了,还认死理,非要他带家丁上城杀敌啊。
    他只有打碎钢牙,和血吞!
    “陛下,这护送太子南下的事......?”施邦曜突然问了一句。
    这件大事,朱纯臣被拿下了,总得有人替上。
    崇祯一怔,嘿嘿一笑,“施御史,朕刚才又想了一下,大敌当前,朱纯臣都靠不住,朕实在没有可靠人选。”
    “这事,还是先缓缓,等打退流贼再说吧。”
    崇祯一挥手,“李若琏,派人护送太子回宫。”
    李若琏心下直想笑,急忙安排一个锦衣卫千户,带一队锦衣卫,护送严严实实的空马车,往紫禁城赶。
    “施邦曜。”
    “臣在。”
    “你今晚的表现,朕很满意。”
    “李邦华做了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一直空着也不是事,朕就把你的副字去掉吧。”
    “谢陛下,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施邦曜急忙跪地磕头谢恩。
    “好,你带孟侍郎,凌正卿下去吧。”
    “大明日报第一版,明天一早,朕就要看。”
    “臣遵旨!”
    施邦曜急忙带着孟兆祥、凌义渠走了。
    这个新东西,崇祯都担责了,他们可不敢大意。
    施邦曜等人刚走,新任锦衣卫指挥同知高文采,带着一队精悍锦衣卫,急匆匆赶过来。
    “陛下,臣已将查抄赃银,与方尚书交割完毕,这是户部开具的赃银移交清单。”
    崇祯看一眼移交单子,又看看忠勇之臣,很是高兴。
    “高文采。”
    “臣在。”
    “你来的正好,朕还要交给你一件大事。”
    “陛下,什么事?”
    “朱纯臣抗旨谋逆,被朕逮住了。”
    “朕现在命你,立即将朱纯臣下诏狱。朱府上下,全部拘押审讯,特别要注意,搜查流贼细作,以及府中书信。”
    “臣遵命!”
    “记住,对朱府的女眷和老幼,不可用刑,不可冻饿。”
    “要是无故死伤,朕拿你是问。”
    “臣遵命。”
    高文采一怔,突然觉得,崇祯一天忙着拿人抄家,看着是个十足暴君。但是,好像又心慈手软,没那么残忍。
    快要绝望的朱纯臣,听到崇祯这话,内心竟然感到一丝欣慰,感到一丝羞愧。
    杀头,好像也没那么害怕了!
    送走高文采,崇祯身边只剩李若琏和王承恩。
    “皇爷,是否回宫歇息?”
    “周皇后、太子、永王、定王、太平公主、昭仁公主......可都还等着皇爷呢。”
    崇祯摇摇头,“大伴,大敌当前,十万火急,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
    “陛下,难道要巡城?”李若琏焦虑问。
    “不,去国子监。”
    国子监?
    李若琏和王承恩同时懵了!
    大战当前,去国子监,看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