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唇若点朱美少年
作者:江城夜风   蜀汉之昭烈大帝最新章节     
    安抚了好一阵子,刘备见张飞不再闹腾,才对张飞说道:“三弟,其实你的矛杆也并不比子龙这枪杆差啊!”
    张飞一愣神,想起来当初自己选矛杆的过程,却还是道:“再来一根备用也行啊,再说了,大哥选的跟俺选的能一样吗?”
    确实,张飞的矛杆也是经过千挑万选,数十道工艺制成。他的矛杆采用的是最顶尖的百年枣木,然后山上的活水浸出木浆,晾干后放入桐油里反复油炸,直到将所有的短纤维和木屑炸焦,使木杆只剩下长纤维作为基本骨架,然后将此骨架和特殊的野生藤条(藤条也事先经过特殊强化处理)、竹片分若干股混合编织,再将这些小股绞合在一起成为矛杆雏形。
    矛杆雏形制作成功后要放入生漆中浸润一段时间,拿出来后用葛布缠紧,晾干后再浸入生漆,出来晾干后再次缠绕葛布,反复几次直到粗细适合手握,才告初步成功。
    初步成功后,匠人还需要对矛杆进行修饰、打磨等等,最后才真正成型 。
    涿郡的那家匠人花了三年的时间,淘汰了数十根矛杆,最后才成功造成三根,张飞选择了最趁手,也是最重的那一根作为自己的武器。
    而这里的关键是:张飞的矛杆是硬质的,虽然也韧性十足,但与枪杆来比,灵活性是不能比的,这也是根据个人武艺的方向来选择的兵器。张飞的武艺大开大合,中间也夹杂着精巧,正适合这种霸气又带着灵活的硬质蛇矛了。
    而现在用着硬质矛杆的人突然之间想要这以灵活性为主的枪杆,还缠着刘备要再弄一个,那只有一个原因,这家伙是故意的。
    刘备心知肚明的说道:“好好好,听三弟的,等我们稳定下来,大哥一定要给你选一个更好的矛杆。”
    张飞这才高兴起来,说道:“到时候给俺选一根硬质矛杆,像这种枪杆,还是给子龙、赵凡他们备着吧。对了,大哥,这枪杆如此韧性灵活,与我的矛杆相比,区别大吗?”
    于是刘备将这枪杆由来告知了张飞。
    据那莫姓老者诉说,他祖上原是墨家子弟,后逢战乱,便来到扬州地界,世世代代居住下来,为了不忘自家墨家的身份,先祖将自家姓改为“莫”,本来世代都是能工巧匠,但到了他父亲那辈开始,家里人的技艺急转直下,再也不复当年荣光,到了他这一代,居然开始做了商贾。
    而这枪杆,则是数年前,老人的父亲,一位年逾七十的老者,花费三年有余,以最后的生命之力造出来的,此物造成并实验完性能以后,老人的父亲大喜过望,大叫三声:“某如今总算不再是一无是处了!”然后便含笑九泉了。
    这枪杆造法跟矛杆并不相似,首先选择的是更具韧性,硬度也强的的柘木,然后将柘木剥成粗细均匀的蔑条片,接着把柘木细蔑条用桐油反复浸泡、晾干、再浸泡,此工序过程耗时一年。
    待蔑条不再变形,不再开裂。然后在荫凉处风干数月,如此又是半年。
    阴干完成后,用上等的生漆与胶,将风干的篾条粘合为一把长度一丈有余的长杆。外层用麻绳紧密缠绕。待麻绳干透,涂上生漆,再用葛布缠里。待杆上生漆干透,再涂生漆,再缠里葛布。一层接着一层,直到粗细适合手握,并且用刀砍上去,枪杆发出金属之声才可。
    当然,跟矛杆相似的是还有一系列其他的修饰、打磨、检验方式,最后才算全部完成,据莫姓老者讲,他父亲一共制作了十根枪杆,最后仅仅只有这一根可堪使用。
    刘备拿起枪杆,抖了个枪花,一枪刺出,摇摇头说道:“大哥不行,据说子龙一枪刺出,能出现九朵枪花呢!”
    张飞:“………………”
    转眼又是三日过去。
    此时,赵云已沿着太行山脉走了十日了,他白日拼命赶路。夜间,就在这山中找个地方就宿营了,还好已近六月,夜间也并不寒冷。
    饿了,便进山打一些猎物;渴了,便找一处干净的山泉解渴。
    如今,赵云已经到了卫辉县,已经离家七百余里,若不是心疼自己的白马,其实他还可以更快一些。
    他在卫辉县略作补给,跟随着商队渡过黄河,继续单枪匹马,向南而去。
    而另一边,关羽、简雍带着四十余人,骑着战马,也是浩浩荡荡地往南而去。
    “嗖”的一声,一只箭矢正中野兔颈部,野兔被箭矢强大的力道牢牢地钉在了地上。
    “子敬兄好箭法!”一名约摸十三、四岁面如美玉,唇若点朱的少年喝彩道。
    鲁肃收回猎弓道:“这算什么,在主公那里,我这箭术估计前五十都到不了!公瑾,如今你家人均已同意你出来理事了,也就是说,大家都已认可你的能力了,不知你现在是否愿意随我前去同为主公效命?”
    原来这姿质风流的少年便是周瑜了,只见少年骑在马上,却是双手交织,托在脑后,笑道:“那玄德公真的像民间传的那样志向高远吗?”
    “那是自然,否则如何能让我鲁肃甘心跟随!”鲁肃神采飞扬地道。
    “子敬兄,你是你,我是我,虽然你我一见如故,相交莫逆。但你愿意追随的人,并不一定是我周瑜愿意追随的啊!”周瑜笑道。
    “莫非是公瑾心中已有想要相随之人?”鲁肃奇怪地问道。
    “并无此人的存在,不过,瑜年岁尚小,还需多加学习,不应如此之早便踏足仕途……”周瑜漫不经心地说道。
    “古有甘罗十二岁拜相,现今我看公瑾之才,应是远胜甘罗,实乃奇才也……”鲁肃道。
    周瑜轻笑着打断了鲁肃的话:“子敬兄莫要再恭维我了,瑜实在是受不起!这些天,子敬兄已说了无数次了。至于兄所说之事,且待瑜再考虑数日,届时定会给你个交代,如何?”
    鲁肃只得应下,再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