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国有铮臣
作者:青铜剑客   盛唐华章最新章节     
    早朝散去,李瑛率先返回含象殿。

    萧嵩、张九龄等人并没有离开大明宫,而是各自稍微休整片刻,旋即与六部尚书、九寺五监的主官陆续赶往含象殿,继续探讨李泌提出的三条应对策略。

    为了照顾这些老臣,李瑛命吉小庆带着一帮小太监抬来了五六张桌案并排在一起,类似于后世的会议桌。

    随后,每人面前一个茶盏,每人一张圆凳,这样就不用担心会议时间太久,累的萧嵩、张九龄、李祎这几个七旬老翁腰酸背痛。

    “臣等拜见圣人!”

    张九龄和萧嵩、李祎三个人最先进入了含象殿,被奇怪的桌子弄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是要做啥?

    “众卿家免礼!”

    李瑛坐在正中的御案后面,一团和气的吩咐萧嵩等人落座。

    几个老头这才明白,这些凳子原来是给自己准备的座位。

    “哎呀……这合适否?”

    萧嵩、李祎俱都为难的沉吟。

    张九龄笑道:“陛下一片好心,太师与郡王就快落座吧!老朽来含象殿与圣人密谋了几次,每次俱都承蒙赐座。”

    李瑛和蔼的道:“朕说合适就合适,往后非早朝的会议,诸位爱卿都可以坐着。”

    “谢陛下体谅!”

    萧嵩与李祎一起谢恩,按照职位依次落座。

    紧接着,侍中颜杲卿、御史大夫裴宽、挂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户部尚书李适之随后落座。

    后面的礼部尚书东方睿、工部尚书韦坚、守刑部尚书萧隐之、兵部尚书李泌也依次落座。

    等六部尚书落座之后,担任太府卿的魏王李琚自恃亲王身份,当仁不让的坐在了李泌旁边。

    大理卿荣王李琬谦逊的让其他官员先坐,被其他人齐声拒绝:“荣王你不坐,下官怎敢坐?”

    “还是让棣王先坐。”

    本着长幼有序的原则,老六李琬不敢托大,力邀老四棣王李琰先坐。

    李琰虽然排行老四,但出任太常卿不过四五天,对官场的规矩还有些陌生,又是初次来到含象殿参加会议,因此看起来颇为拘谨,完全不像李琚那样不拿自己当外人。

    “这个,孤坐这里合适否?”

    李琰笑着询问站在后面的官员。

    众人纷纷道:“棣王你是太常卿,九寺之首,你与荣王谁坐皆可!”

    李琚双手转动着面前的茶盏,瓮声瓮气的道:“四郎,别让了,赶紧坐,商量完了孤回衙门还有事!”

    李瑛笑眯眯的观察这几个兄弟,并不急于表态。

    李琰目光投向李瑛:“陛下,诸位同僚让臣坐在此处,妥否?”

    “妥!”

    李瑛给李琰吃了一颗定心丸,“众亲王之中,你排行第四,又是九卿之首,理应坐在上面。”

    李琚闻言心中有些郁闷,合着自己的官职没李琰高?

    二哥有没有搞错?

    咱们从前可是三天一小筵、十天一大筵的手足兄弟,我的官职竟然不如老四高?

    “谢陛下!”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李琰这才落座,大理卿李琬紧随其后。

    再向下则是守京兆尹韦陟,他的职位与九卿平级,资历又高,所以当仁不让的坐在了三位亲王的下面。

    剩下的鸿胪卿夏侯功、光禄卿严挺之、宗正卿郑有为、司农卿萧衡、少府卿刘君雅、将作监大匠李让,军器监监正宋钧等人依次落座,会议正式开始。

    李瑛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沉声道:“诸位爱卿,在散朝的路上,朕思前想后,打算赌一把,采用长源的中策,向天下人宣称李隆基病死,诸位意下如何?”

    随后,众人各抒己见,在含象殿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李瑛看来,李隆基逃走的消息满朝文武已经知道,可以说这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

    甚至在长安城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知道李隆基逃走,去洛阳投奔武氏母子去了。

    但放眼全国,整个大唐有三百六十个州,一千五百多个县,各地的百姓可没有这么快收到消息。

    按照这个年代的传播速度,李隆基逃走的消息传到三千里之外的岭南,最少也有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

    到时候洛阳朝廷向全国张贴告示,利用李隆基污蔑李瑛篡位,那长安朝廷就得极其被动的做出解释。

    而如果采用李泌的中策,向天下百姓宣布李隆基驾崩,为他举行葬礼,那么各地百姓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李隆基已死,洛阳朝廷再说什么也会被认为是谣言……

    至于弊端,那就是倘若谣言被揭穿,天下百姓会指责李瑛不孝,在李隆基没死的情况下污蔑其驾崩,到时候可能会引来反噬……

    “朕决定赌一把!”

    等诸位大臣讨论的差不多了,李瑛目光如炬的做出决定。

    “择日向天下人宣布李隆基驾崩,宣称洛阳的李隆基是替身,是傀儡……

    我军力争在三个月内打进洛阳,到时候再送逆贼李隆基进陵墓,外地百姓谁又能分辨真真假假?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只要我们能打进洛阳,把李隆基、武氏一网打尽,史书还不是由朕与诸位爱卿来书写?”

    李琚第一个支持:“臣支持陛下的决定,即刻向天下人宣布李隆基驾崩,说他纵欲过度,服用壮阳丹药意外猝死。”

    “咳……”

    李瑛用咳嗽掩盖自己想笑的冲动,这八郎还真是个人才!

    老六李琬开口道:“不可,太上……李隆基毕竟是我们的父亲,把他诋毁的太厉害,有损皇室形象。

    如果陛下实在想选择这条策略,那就对外宣称他感染风寒,呕血而死。

    就不要再抹黑他了,毕竟对我们兄弟来说,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张九龄、萧嵩、李祎俱都赞成李琬的提议,认为就算要采用中策也不应该把李隆基描绘的过于不堪。

    “荣王所言有理,李隆基虽然现在置社稷于不顾,但他毕竟也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从前还是有功劳的。如果诋毁的太厉害,反而有损朝廷形象,有损宗室形象!”

    李瑛颔首:“六郎说的有道理,那就对外宣称李隆基感染风寒病死……”

    就在会议即将以李瑛的意志拍板之时,一直在权衡利弊的颜杲卿站了起来,拱手道:“臣反对这个策略!”

    颜杲卿现在越来越像太宗时期的魏征,但李瑛并不反感,作为一个明君,身边有唱反调的铮臣反而是一件幸事!

    “颜卿说来听听。”

    李瑛一脸淡定的示意颜杲卿坐下说话。

    “臣站着说话比较有条理,就让臣站着把话说完。”

    颜杲卿并没有从命,而是执意站着说话,李瑛便不再勉强。

    颜杲卿清了清嗓子,朗声分析这件事的利弊。

    “李长源的这条策略过于弄险,所然短时间内可以获利,化解李隆基对陛下的污蔑,避免洛阳朝廷动摇各地民心。

    但往长远来说,此计弊大于利,甚至可以说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不,也许是两千,甚至是更多!”

    “呵呵……这么严重吗?”

    李瑛笑着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愿闻其详!”

    颜杲卿挺直脊梁,用洪亮的声音抽丝剥茧的分析。

    “首先,李隆基是皇帝,而且是做了三十年的中兴之君,他的生死肯定都要载入史册。

    不管我朝如何描写李隆基之死,再下去若干年,肯定会有史官站出来修正。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隆基逃离长安已经传的沸沸扬扬,满城皆知。

    下去百年乃至几百年之后,想必世上依然还会流传着李隆基逃离京城,满朝文武弄个替身冒充皇帝出殡的流言。

    如此一来,后世如何看待陛下?如何看待满朝文武?

    李隆基为了一己之私,与武氏母子勾结,继续挑起内战,固然会被史书谴责。

    但陛下与臣子为了打败李隆基,却找一个替身来冒充父亲,冒充前任皇帝,一样会被后人唾弃、不耻!

    况且,皇帝出殡乃是国葬,陛下与皇后,以及诸位亲王、郡王、宗室王公、满朝文武大臣都需要披麻戴孝,隆重发丧,昭告天下。

    如果躺在棺椁中的那个人并不是李隆基,而是一个哑巴替身,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岂不沦为后世之笑柄?

    战场上固然兵不厌诈,但上升到了朝堂那就是政治博弈。

    陛下不应该执著于眼前的得失,而应该步步为营,不让自己在大义上面有亏,如此必能战无不胜,让天下百姓心悦诚服!”

    听了颜杲卿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张九龄、萧嵩等老臣俱都额头见汗,面红耳赤,心中连叫惭愧。

    皇帝还年轻,有时候做事难免激进,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大臣们的思维都跟着走,不能帮助君主规避错误,等着酿成大错的时候悔之晚矣!

    从这一方面来说,颜杲卿这个宰相实至名归,堪称当朝砥柱。

    “颜侍中言之有理啊!”

    “我等草率了!”

    “如此看来,长源这条策略确实过于弄险,短时间内虽然能够获利,但长远来看,弊端远远大于利益……不可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