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柳红儿夹起一块梅菜扣肉,那诱人的色泽让人垂涎欲滴。她轻轻咬了一口肥瘦相间的地方,细细品味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
柳红儿说:“嗯,这肉已经蒸得非常软烂了,入口即化。而且焖了这么久,香味四溢,每一丝纹理都渗透着浓郁的香气。所放的调料也是恰到好处,咸中带甜,既有酱油的醇厚香味,又有白砂糖的甜蜜滋味,用来下饭简直太好吃了。”
听到柳红儿由衷的赞美,我的心情格外愉悦。毕竟这可是我第一次尝试制作这道菜,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实在让我感到惊喜和满足。我也忍不住给自己夹了一块,咬下一口,仔细品味着。果然如柳红儿所说,肉质鲜嫩多汁,调味恰到好处,口感层次分明,真是太美味了。
这时,珍珠也开始动筷了。我格外关注珍珠的反应,尤其是她吃时的表情变化。我紧盯着珍珠的嘴,看着她小心翼翼地将肉送进嘴里,然后用牙齿轻轻咬下,开始慢慢咀嚼。
正当我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期待着她的评价时,柳红儿突然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吓了我一跳。
不一会,我又全神贯注地看着珍珠吃肉,突然腰间一阵疼痛袭来,原来是柳红儿把手伸过来拧了一下,并轻声说道:“你这样盯着别人看,难道不会不好意思吗?”
我连忙解释道:“啊,你误会了,我并非在看她,而是在关注他吃肉时的表情和反应,想了解这块肉进她嘴里后,期待听到她的评价呢。”
这时,珍珠好奇地问道:“你们俩在那儿争吵些什么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呀?”
我赶忙回答:“啊,我们没有吵架,我只是很关心你对这块肉的看法。”
看到我焦急询问的模样,珍珠故意抿了抿嘴,卖起了关子,然后缓缓说道:“你是想听我的评价吧?那我现在就告诉你哦。”
我迫不及待地回应:“洗耳恭听!我可是精心制作了这道菜,虽然说不上特别复杂,但也绝非易事。”
珍珠笑着说道:“这道菜真是太美味了!用来搭配白饭简直是绝配。里面的汤汁色泽鲜艳,呈现出诱人的红色。夹起一口梅干菜,口感酥脆软烂,味道浓郁,让人回味无穷。”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听到珍珠对这道菜的高度评价,我心中感到无比欣慰。毕竟,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时间来制作这道美食,而现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愉悦起来,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甘甜。
我也忍不住用筷子挑起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自己的米饭盆中。我们现在使用的米饭盆全部都是不锈钢碗,这种选择有几个优点。首先,它们相对较轻,方便携带和使用。其次,它们可以一层叠一层,节省存储空间,便于收纳。最后,即使不小心摔倒,也不会轻易破裂,最多只会留下一个凹坑。如果需要恢复原状,可以在碗内垫上一块平整的物体,从反面轻轻敲击,使其尽量恢复原形。虽然无法完全还原,但至少能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柳红儿说:“这时候要是能有一杯饮料就好了,那样子一边吃一边喝,人生也是如此快意.”
我说:“刚才也没有看见卖饮料的,只看见卖酱油的,要不给你倒点酱油或者醋,你来凑合一下,哈哈!”
柳红儿瞪了一眼说\/“有这样的操作吗?恐怕是你自创的吧.”
我说:\&酱油应该是没有这样操作的,毕竟酱油太咸了,喝一口都感觉咸到发苦半天,缓不过劲儿来,差点能要了命,但是醋绝对不一样,很多地方,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那里的人用米来酿的醋,醋并不是特别的酸,他们白多人是把醋当饮料的,特别是山西人,我们吃醋非常的厉害,在南方地区,可能一年也用不掉一瓶醋,但是在很多北方地区,一年用不掉一瓶酱油,而醋可能已经用掉五六瓶了,吃饺子蘸醋,吃包子蘸醋吃饼子蘸醋,甚至在醋上面舀一勺香浓的油泼辣子,然后蘸着,无论是蘸什么菜,好像都很好吃,吃面条的时候也要放醋',
柳红儿说道:“我简直都无法想象,每天喝那么多的醋,嘴唇可能都会变白,不过这样子消化应该很方便,毕竟醋有一定的帮助,消化的能力。”
我说\/“啥事儿习惯了就好,你没习惯的时候感觉有点接受不了,但当你和周围的人一样,都习惯每天吃那么多的醋,那么也就没什么烦恼了。”
珍珠说道:“这梅菜扣肉真好吃,特别下饭,不过上面有一层油脂飘着,如果吃下去的话,恐怕容易长胖,所以,美味却不能常吃。
我说:“光我们知道的美食其实非常的少,因为来到的地方少,接触的有限,所以只知道很少一部分,如果说往后去的更远的地方,那里的风土民俗一定不一样,可以见到更奇怪的食材,吃更多的菜,这样就有了更新鲜的体验。”
柳红儿说道:\&那你觉得你吃过的最难忘的菜是什么菜?\&
我想了一下说\/“应该就是油炸蚕蛹了,记得很久以前还在小学生的时候,同学的妈妈在她家里边播出了十几个活生生的蚕蛹,然后把这些蚕蛹取出来放到油锅里,炸炸成半透明的样子,然后端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吃,虽然当时也听说蚕蛹是可以吃的,但是当这些做好油炸的半透明的蚕蛹放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还是有点震惊了,因为那些蛹炸的半透明肚子里边还可以看到一些卵,但是为了装作自己很有英雄气概,根本不害怕这些东西,于是闭着眼睛就吞了两个,还假装说好吃好吃!”
珍珠和柳红儿笑着说:“没想到你也喜欢打肿脸充胖子啊.”
我说:“这不那个时候还是小孩子嘛,所以也没关系,反正也没吃坏肚子,那么关于你呢,你们有吃过什么难忘的?”
柳红儿皱着眉头回忆道:“我以前吃过一种食物,他们管那叫蛎蝗,但具体是什么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那是南方的土话。据说这东西来自海边,里面有一些黏糊、半透明的物质,看起来就像鼻涕一样,想想就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但看着周围的人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也鼓起勇气尝试了一下,说实话,我是闭着眼睛硬吞下去的。”
珍珠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感叹道:“哇,你说的那种东西我们还真是闻所未闻呢!不过现在的菜市场上似乎也见不到这种食材。如果有机会见到,我们一定要好好看看。至于吃不吃嘛,那就另当别论啦!对了,我前几天在手机上看到一道让人印象深刻的菜肴,可惜我自己也没有尝过,只能讲给你们听听啦。”
我和柳红儿异口同声地问道:“到底是什么菜呀?”
珍珠神秘兮兮地回答:“牛瘪或是牛肠瘪!”
我说:“那是个什么菜?听着怪怪的.”
珍珠说道:“我也是在手机上看到别人这么吃的,据说是把牛杀好,以后把牛肚子或者肠子里边的化掉一半的草料拿出来能行食用的一种菜,一般是在黔西南地区的人有这样的食用习惯,而正我是有点承受不了。”
我觉得这样的菜能被流传下来,多数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的条件肯定是非常缺衣少食,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这样的地方,不然的话人们都会吃肉啃骨头,绝对不会吃这里的东西。或者是在有些地方把石头放上油,炒一炒,一边缩一边下酒,肯定是因为原材料缺乏才会形成这样的风俗,不管怎么说也是一种特色,但我不会去品尝。
柳红儿说:“那东西感觉我们确实没法吃,以前还有吃过一个叫做梅菜梗蒸臭豆腐的,虽然臭豆腐和我们之前吃的那个都是同样的材料,但是蒸出来的那个味儿好像更浓,据说是用长的比较老的苋菜,切成小段以后放在缸里边加水,让它烂掉发酵产生的臭味的水再泡到豆腐里边,让豆腐也染上这种臭味,直到最后放了几天入味以后再拿出来蒸,同样,那个苋菜梗也要放很多一起蒸,甚至有的人还很喜欢把那个苋菜梗放到嘴里边嚼一嚼,把里边鲜美的汁水嚼出来。\&
我说:“啊,那个菜我也好像见过,在哪里好像有看到过人家吃,他那个盘子里边好像还放了一些咸肉,配着一起蒸呢。”
珍珠说道:“那蒸的时候就应该会产生很多的臭味吧?。”
的确如此,因为蒸的时候会让这臭味随着水蒸气到处乱跑,所以附近的人应该都能够闻到。
随着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很快就把饭吃完了,我甚至还把那梅菜扣肉的汤汁和米饭拌在了一起,快速的把饭送了进去。
后面就是洗刷碗筷了,这事情也就是我在做,反正也不多,一共四五个碗,三双筷子。来到了之前,菜场的水龙头边上,把这些碗筷快速洗掉了,现在的菜场已经没什么人了,好像那些摊贩也都不见了,整个村庄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安静的有点可怕,几只野猫在这附近来回的窜,应该是有些老鼠在附近活动的。随即我也灌了一点水,然后,带回到露营的地方,看到珍珠还在把那些核桃铺开在一张塑料袋上晒,一边还打理着小鸡,觉得他也是比较辛苦的。
我走过去帮她整理了一下核桃,然后问她需不需要帮忙照顾小鸡。她说不用,自己能行。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我们一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心中涌起一股温暖。
就在这时,一只小猫突然从旁边窜出来,吓了我一跳。珍珠笑着说:“这里有很多流浪猫,它们经常在这里找食物。”我点点头,看着小猫在地上打滚,觉得它很可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太阳逐渐向西倾斜,天空被染成了一片绚烂的晚霞。我们决定收拾东西,准备休息。珍珠小心翼翼地将小鸡放回笼子里,而我则迅速搭起帐篷。当一切准备妥当后,我们悠然自得地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仰望星空,尽情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晚。
这个夜晚,尽管没有都市的繁华喧闹,但却散发着乡村独有的宁静和美丽。我们身处这片广袤的土地,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彼此间的温暖情谊。也许,这便是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幸福瞬间。
柳红儿已经熟练地摊开帐篷,他动作利落地收拾着我的行李,然后仔细地将帐篷内的地铺整理好。首先铺上防潮垫,接着再铺上一张柔软的毯子,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显然对这些事情早已轻车熟路。毕竟,经过连续进入三个结界的疲惫旅程,大家都已十分劳累。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恐怕后续的行程会变得艰难无比。特别是遇到那种比较强大的妖魔鬼怪。
吃饱喝足就想休息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天色还不是很晚,我先决定不进帐篷,我用扫帚把帐篷边上的土地全部扫了一遍,虽然灰尘很大,但是被我扫平整了,我只起之前网上购买的那个轻便小桌子,然后用马正林留下来的气罐炉点起了火,烧了一锅开水,准备泡一壶茉莉花茶。
难得碰到这么惬意的时光,不泡点茶怎么能够对得起这好时光呢?天气也不错,温度也合适,我一边煮着开水,一边把茶叶放在三个一次性的杯子里边,我准备让他们两个也品尝一下这茶的味道。这茉莉花茶应该是之前马正林留下来的,我不记得我有曾经买过这些东西,但是他的茶品质很好,花朵好像特别的多,当我把开水倒进这几个杯子里面的时候,茶叶上下翻滚,一股香浓的茉莉花味飘了出来,瞬间把珍珠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