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说翻脸就翻脸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杨寓没想到,一个建议突然换来了这破天富贵。

    不过,他也就是楞了那么一小会儿,然后高呼:“臣……臣,谢……谢陛下……陛下……隆……隆恩!”

    旁边的宁王只是平淡中略带失望地说了声:“谢陛下!”

    他心里在笑话杨寓:“都四十多岁的人,还激动得像个小孩子,连声音都有些扭曲了。”

    对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早有思想准备,因为这是永乐以前的承诺。令人意外的是,永乐同时还任命了一个右尚书。

    对于皇帝眨眼间罢免了一个不听话的尚书,又同时任命了两个尚书,他明明知道皇帝是让二人相互监督,也只能顺其自然,心道:“唉,算了,这个十五哥虽然只比自己大了那么一点点,可是玩权术和玩兵法有得一比。”

    永乐也不看宁王的表情,很快宣布散朝。

    这是他主持朝会的一贯风格,从不喜欢拖泥带水。

    “陛下,臣还有事情要奏!”

    蹇义发现永乐又要溜,连忙拉着新任兵部尚书宁王朱权又从后面追了上来,请示工作。

    永乐有些不悦:“什么要紧的事情?”

    蹇义答道:“陛下,还有三件事要禀报。”

    永乐不耐烦道:“一起讲了吧。”

    蹇义连忙报告:“回陛下,一是边关将士立了功,照例是要犒赏抚恤的,立了灭国大功,照例要封爵晋爵的;二是交趾布政使黄福被胡氏兄弟礼送回国,需要商议交趾如何善后;三是春闺已经揭榜多日,请陛下明示,何日举行殿试。”

    永乐答道:“犒赏抚恤之事和交趾善后之事由兵部拿出个章程,下次再讨论。殿试之事再往后放一放。封爵之事,人数也不多,内阁先拿出个名单,下午申时在武英殿讨论。”

    蹇义问道:“请问陛下,哪些人参加?”

    永乐答道:“内阁加兵部主事以上官员,其他都督、公侯就不要参加了。”

    当天下午申时,蹇义连忙向永乐递上封爵人员名单,说道:

    “陛下,臣等建议,仆固雄袭忠义郡王,晋震远侯张玉晋为英国公,瑞丽侯海兰察晋为勇国公,定远侯郭骥追赠陕国公,抚远伯张辅晋为抚远侯,来远伯养余晋为来远侯,孙玉为凌远侯,郭钰为富远伯,罗英为惠远伯。只是安远侯柳升及其部将翦胜暂时还没有消息……”

    永乐不由皱了皱眉头,很快又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名单并不太满意:“你这里还有几个人没有列上名单,搞得朕好像只偏爱辽东将领似的。”

    蹇义:“请陛下明示。”

    永乐:“腾冲侯何福平定贵州,稳定西南,也是大功一件。”

    蹇义连忙认错:“是臣的疏漏。建议晋封何福为定国公。”

    永乐又道:“忠顺郡王为国捐躯,也要体现对他后人的抚恤。”

    蹇义解释道:“陛下,安克帖木儿满门都被马黑麻给杀了,已无后人。”

    永乐:“你们下去再好好找找。哪怕从远房亲戚那里过继一个也行。朕要让天下人看看,无论胡汉,只要心向大明,前途就是一片光明。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

    蹇义拍马道:“陛下高瞻远瞩,臣等不及。臣马上差人去办。”

    永乐:“还有,原太原中护卫指挥使袁容在雁门关杀退蒙古鞑靼部落,后又收复大同、阴山,也是大功一件。”

    蹇义:“臣知错。建议封袁容为云中侯。”

    永乐:“咱们再看看你这份名单,张玉、孙玉和郭钰这三人今后在新华国当差,这里就不要封赏了,免得封爵的人多了,你们为难。”

    蹇义:“不为难。他们可是为大明立下了大功啊。”

    永乐:“这三个人,再加上柳升、翦胜,你们就不要操心了,朕自有安排。张辅封为英国公吧,这是朕为大明留的柱石,你们要爱惜。以后朝廷有事,少不了这位主心骨。你们不要学那帮御史,整天在后面煽阴风、点鬼火。海兰察本是蛮夷,按照惯例,爵位可抬高一等,就封为嫩江郡王吧。还有勃罗哥孤守伊犁三年,忠勇可嘉,他儿子罗英就封惠远侯吧。”

    蹇义:“陛下英明。”

    永乐:“散会吧。”

    永乐迅速作出决断,正要回宫,新任兵部右尚书杨寓突然说道:“陛下,臣还有要事启奏。”

    永乐只好又把屁股还给龙椅。

    听那杨寓继续说道:“陛下,臣听说,傅安原是开国颖国公之子傅让,智勇双全。新王西征时以为军师,参谋军机,算无遗策。此次困守伊犁三年以攻为守,又受命统帅辽东诸将,反攻帖木儿汗国。朝廷如果没有封赏,恐怕寒了人心,辽东诸将也多有不服。”

    永乐略带责备地说道:“你不要给朕提问题,而是帮朕解决问题,有什么意见,就直说。”

    杨寓连忙答道:“臣以为,当年傅让被帖木儿奸细胡乱攀咬,本就是一桩冤案,应当及时为颖国公平反昭雪,恩准傅让袭颖国公爵位。”

    永乐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当年帖木儿奸细一案牵涉甚广,连整个锦衣卫都解散了,傅让也不知所踪,不好再翻旧账。至于在西域屡立战功的傅安,朕自有安排。你派人火速将傅安和宋晟召回京城领赏就是了。”

    杨寓又说道:“臣以为,自内战以来,朝廷兵戈屡动,百姓受累。但此次攻灭帖木儿汗国之后,中原短则三十年,长则百年,应无大的外患。臣恳请借此良机,效仿陛下在辽东故事,精减边卫,轮换边将。”

    永乐不由多瞅了杨寓两眼,觉得这人肚子里倒是有点货的,说话确实能抓住关键。难怪这家伙虽然不是进士出身,却在历史上成为三朝宰相。

    他没有直接回答杨寓的建议,而是将目光瞅向蹇义,问道:“首辅,你也在辽东待过,你觉得杨尚书的建议如何?”

    蹇义为人憨厚,以为皇帝责备自己处理军务不及杨寓,连忙答道:“士奇先生之才远在臣之上,一语中的,臣愿意让贤。”

    永乐笑道:“你们啦,又在给朕出难题。你们内阁后面要围绕士奇先生的建议,进一步悉心筹划,做好一篇大文章。”

    士奇是杨寓的字,永乐说着说着,字里行间也改变了对杨寓的称呼,意味着一颗政坛新星即将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