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苏轼胆肥了
作者:凌风独行   大宋风云最新章节     
    赵顼把种谔叫回京,本想兴师问罪的。

    可现在,听到种谔的话,种家军在西北,替大宋镇守边疆多年。

    要说对夏经验,种谔应该是极其丰富的。

    种谔所说,也是实情,一旦种谔派兵去解永乐城之围,果真被夏军趁虚而入,那后果,是真的不堪设想了。

    赵顼又问起曲珍的情况。

    种谔便将曲珍逃到延州后,与他说起的永乐城中的情形。

    包括最初夏军渡无定河,曲珍提议趁夏军渡河时,便进行阻击。

    哪曾想,那徐禧却觉得,敌人尚未排列齐阵,攻击人家,胜之不武。竟然让那第一批铁鹞子军冲过了无定河。

    赵顼听到此处,长叹一声,“徐禧啊徐禧,这岂不是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在他身上重演了一回。”

    种谔又说起,永乐城被围之初,那个时候,城中将士尚有能力突围而出。

    曲珍向徐禧请命,甘愿召集数千死士,骑上城中最好的战马,随同曲珍替大军杀出一条血路。

    说到此处,种谔眼中含泪,“陛下,若当时徐公,听曲将军之言,弃永乐城,或许不至于二十万战士,尽毁于永乐城啊。”

    赵顼一巴掌拍在御案上,怒道,“徐禧啊徐禧,你误我灭夏大事啊。”

    那个时候,赵顼想到了当初种谔坚决反对徐禧在那个地方修建永乐城。

    “种将军啊,朕错怪你了,当初,朕 要是听种将军的话,也不至于会让那徐禧在个无水源之处,修那么个城。”

    赵顼无比沉痛地说道。

    其实,大宋王朝,从来都是抑武崇文,但凡能够让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将们,自由发挥,也不至于让西夏如此猖狂。

    种谔却是说道,“陛下,微臣个人倒没啥啊,身为将帅,保境安民,乃我等之责任。陛下但有吩咐,我等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赵顼已经隐隐地觉察到,多年以来,这大宋不敌西夏,不敌辽国的原由。

    “曲将军也是无罪,朕错把他贬为皇城使了。种将军和曲将军想必很熟,看能不能替朕好好地安慰安慰他,咱大宋离不了像他这样的英雄,还望曲将军能够原谅朕啊。”

    赵顼是说的真心实话。

    种谔却是笑道,“陛下不用自责,也不用多虑。曲将军为人豪爽耿直,只要是能够报效朝廷,能够让他肩负先锋之责,他就乐开花了。”

    “种将军,你还是要替朕好好地安慰安慰。毕竟,是朕有负于曲将军在先啊。”

    赵顼本来是想发泄一番心中的怨怒,真把种谔叫回来,这才蓦然发现,原来,那些天天被他怀疑的战将,却是对他无比的忠诚。

    送走了种谔,赵顼觉得自己很失败。

    远大的抱负,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

    赵顼回想起自己力挺的变法,新法执行得好好的,却是受到了来自朝野的很多人的强烈反对。

    在赵顼的印象中,有一个他老爸特别崇拜的人物,苏轼。

    当王安石的变法,向全国范围内推开的时候,在他的御案上,堆放着比人还高的弹劾王安石的奏章。

    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坛的领军人物,由于政见与王安石不和,自请离京,到地方做官去。

    王安石等人,当然很容易地就满足了苏轼的愿望,你不是要想贬出京师么。

    太简单了,直接满足,一贬再贬,甚至,有时候,刚接到去某地任职,人还没有走到,新的旨意就送达了,职位又降低了。

    苏轼还真不是个安分的主儿,他一边遵照要求,去属地任职,一边不停地向赵顼上表,直陈变法的严重问题。

    这苏轼不但给皇帝上表,还写了相当多的诗,每一首呢,都在含沙射影地讽喻着当时的时政。

    好家伙,终于有诗落入到了对手手里。最先发现诗作有毛病的,便是大科学家沈括。

    沈括上表,直陈苏轼的诗作当中,有暗讽朝政之嫌。然而,此事一直被搁置,赵顼呢,的确是有些爱惜苏轼之才华,并不想深究。

    后来,御史台官员何正臣,李定等人,连续不断地向赵顼上表,说到苏轼在诗作当中,攻击朝廷,污蔑新法。

    赵顼对此极为光火,当时,但凡有公然挑衅新法实施者,朝廷都会严令追究。

    于是,赵顼下令,将苏轼捉拿回京。

    赵顼命御史台皇甫僎带着一帮大内的高手,骑上最快的马,直奔湖州而去。

    此事本来是很机密的,但附马都尉王诜,却是一直和苏轼交往很深。

    他得到了消息后,赶紧叫人去通知在南京做官的,苏轼的弟弟苏辙。

    苏辙赶忙派人,前往湖州,告知兄长苏轼。

    苏辙的人,虽然比皇甫僎他们先到了湖州,却哪里是那皇甫僎他们的对手。

    苏轼被押解回到汴京,关押在了御史台监狱。

    苏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写几句诗,发发牢骚,居然会被下了大狱。

    苏轼戴着沉重的镣铐,被御史台的小吏拉出来,在面对刑讯逼供的时候,苏轼最初坚决不承认,自己反对朝廷,反对新法。

    御史台为了能够定案,肯定只有委曲大文豪了,不认罪,对不起,刑狱之中有的是各种刑具。

    经历一百多日的残酷的折磨。

    苏轼本来还对他的弟弟寄一线希望,觉得弟弟会有办法,会让自己从那御史台走出去。

    可是,最终他还是熬不住了,在经受了一番皮肉之苦后,苏轼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且,在那纸上按下手印。

    苏轼经历那一次提审之后,顿时感觉到这一辈子完了。早知道,还写什么诗啊,好好做官,听从上面的安排,不好吗?

    苏轼自签字画押之后,突然精神就崩溃了,他觉得,已经没有人可以救他了,他随时都可能被拉出去杀头了。

    王安石得知苏轼下了大狱,他一直都特别欣赏苏轼的才华。

    王安石亲笔写下了奏章,替苏轼说话,恳求陛下,不要因为苏轼在文字方面的问题,而受到如此严苛的对待。

    苏轼下狱,还惊动了曹太皇太后,曹太皇太后亲自找到赵顼,替苏轼求情。

    他希望赵顼不要杀苏轼,毕竟苏大学士的才华,那可说是朝野皆有无数人倾慕。

    当然,不必说,苏轼的好友,驸马爷王诜,那肯定是为了苏轼的事情,到处奔走求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