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从陕西凤翔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植物营养学家张福锁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张福锁院士,1960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凤翔县。

    凤翔县,现已撤县设区,名称为宝鸡市凤翔区,它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部,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接岐山县,西邻千阳县,南连陈仓区,北靠麟游县。

    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氏族公社村落分布。

    夏代时,凤翔为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域;商代为太史周任之封国,称为周国;西周时期则成为王畿地,属召公奭采邑,称雍邑。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 77年),秦国迁都至雍城(今凤翔区南),并在此统治长达300余年,历经多位国君。雍城作为秦国的都城,见证了秦国的崛起和强盛。

    凤翔不仅是历史上的重要都城,还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秦雍城遗址、东湖等,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凤翔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其中,秦雍城遗址是先秦古都遗址,总面积约31.56平方千米,是研究秦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总之,陕西凤翔县(宝鸡市凤翔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

    出生地解码

    张福锁院士的出生地陕西凤翔,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这种地域文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福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追求。

    陕西人民以勤劳、坚韧着称,这种精神品质也可能在张福锁身上得到体现。

    在科研道路上,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由此可见,张福锁院士的出生地陕西凤翔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张福锁在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学习。

    1982年9月—1985年7月,张福锁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攻读硕士学位。

    1986年2月—1989年10月,张福锁在联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t hohenheim)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植物营养学教授赫斯特·马施奈尔。1990年1月—1991年12月,张福锁在北京农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张福锁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在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的学习,为张福锁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这一时期,他系统地学习了土壤学、农业化学等相关知识,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张福锁不仅深化了专业知识,还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研究方向。

    这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灵感。

    在联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植物营养学教授赫斯特·马施奈尔,是张福锁学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阶段的国际学习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能,还培养了他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他后来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北京农业大学进行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是张福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他深入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成果,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张福锁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院士从业之路

    1991年以后,张福锁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壤植物营养系,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97年以后,张福锁担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2012年以后,张福锁担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以后,张福锁受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术院长。

    2017年11月,张福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张福锁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壤植物营养系担任副教授、教授及系主任期间,张福锁不仅致力于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还深入科研一线,开展了多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项目。

    这些工作不仅加深了他对植物营养学领域的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担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及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使张福锁在学院和研究中心的管理与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增强了他对科研团队和项目的指导能力。

    由此可见,张福锁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院士科研之路

    张福锁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植物营养学家,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

    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福锁院士团队系统揭示了化肥的增产效应和环境影响,提出了协调高产与环保的新思路和可行途径。

    张福锁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化肥对全球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指出了化肥合理施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张福锁院士团队创建了养分管理新技术,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磷钾恒量监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这些技术有效推动了全国农业化肥用量的下降和利用率的提升。

    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减少了化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张福锁院士牵头创立了“科技小院”模式,这一模式将科技人员与农民紧密结合在一起,直接把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目前,“科技小院”已遍布全国多个省份,为作物高产高效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福锁院士提出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建议,并联合多位院士推动这一工作的实施。

    土壤普查将为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对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之路解码

    张福锁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福锁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发现的根际养分活化机理被写入国际植物营养学经典教材,创新的养分管理新技术成为测土配方施肥国家行动的支撑。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植物营养学领域的地位,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张福锁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农业化肥用量的下降和利用率的提升,促进了全国土肥技术进步。

    同时,“科技小院”模式的推广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张福锁院士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他因在植物营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的最高肯定。

    由此可见,张福锁院士的研究成果在植物营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后记

    张福锁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福锁出生于陕西省凤翔县横水镇吕村,一个背靠北山、南望平原的小村庄。

    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父亲作为合作医疗站的赤脚医生,对子女的学习格外重视,这种重视教育的家庭氛围为张福锁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凤翔县作为陕西省的一个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农业传统。

    这种地域文化可能激发了张福锁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并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灵感和动力。

    1978年,张福锁参加了恢复后的高考,并成功考入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农化系。这次机遇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北农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后,张福锁继续深造,获得了德国hohenheim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农业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这些深造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

    在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任职期间,张福锁不仅承担了教学任务,还深入科研一线,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这些工作不仅锻炼了他的教学能力,也丰富了他的科研经验。

    担任系主任、学院院长等职务期间,张福锁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效的管理能力。

    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增强了他对科研团队和项目的指导能力。

    张福锁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创建的养分管理新技术和“科技小院”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农业化肥用量的下降和利用率的提升。

    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张福锁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他因在植物营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的肯定,也激励他继续为学科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的来说,张福锁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和品质,也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