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岭合作社”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人员的集思广益,最后形成了两个决定:一是要增加“豹子岭合作社”的文化元素;二是要分散修建五十五个民族特色一条街。中国有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土库曼族。这些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其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而珞巴族是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李巴尔决定利用原来给各村修建好了的十九个广场,每个广场长一百八十米,宽一百五十米(这十九个广场都在旅游环线上),分别仿照这五十六个民族建筑特色,修建在这些广场里。每个广场上修建三个或两个,以各民族风格来修建饮食和娱乐场所,场地上修建的哪种民族风格,就由哪个民族的人员来经营、管理。并免去一年的房租。李巴尔的这一决定,在董事会上得到了通过。所有土地使用手续办完后,李巴尔决定的修建时间是九月一号开工。
时间过得很快,九月一号那一天,十九个广场同时动工。第一个广场上安排是满族,蒙古族、回族,修建设计为三合院式,广场两侧分别是满族和蒙古族,靠近山的下方是回族。回族清真寺是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体,采用汉族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原则,组合成封闭形的院落,并且有明确的轴线对称关系。清真寺的建筑还大量应用了中国特色小品建筑,有牌楼、影壁、砖门楼、屋宇式门房,甚至作为伊斯兰教的特色建筑邦克楼,主要功能是作为宣礼塔,用于召唤信徒进行祈祷。其内部设有旋梯,可以拾级而上。邦克楼的布局多样,可以是一寺一塔至九塔不等,也可以独立于寺院中央,或设在寺门两侧,或建在寺院四隅。
回族民居的造型多样,包括土木结构平房、前后两坡砖瓦房、前坡砖瓦房、二层楼房等。北方多住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平房,南方和一些雨水较多的地区多住前坡砖瓦房和前后两坡砖瓦房、楼阁等。
回族的小吃多样:油香是一道传统回族特色小吃。炸馓子:西北回族聚居区回民在过尔德节、宰牲节(古尔邦节)时炸的食用品,要用和好的面揉成面条状的细条,二、三直条盘成一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散条盘,放入油锅温油炸熟即成。放盐则为咸馓子,放糖则成甜馓子。手抓肉也是回族美食,因为是用手抓着吃,故而得名。水爆羊肚简称爆肚。羊肉泡馍是回族的传统特色小吃,历史悠久,在隋唐时期就有记载。丸子汤是继承了回族的传统美食“九碗三行子”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而“二六工”丸子汤更是远近闻名。
椒麻鸡主料是鸡肉。味道辣而醇香,麻味大。糖卷馃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对于北方人来说就很常见了,这是一道很受女性欢迎的回族特色小吃。羊杂碎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传统美食之一,羊杂碎就是用羊的下水以及羊肉制作而成。艾窝窝:是用糯米(江米)加水或糯米煮熟,再擀成厚五毫米左右的薄圆片,包以白糖馅或豆沙馅,做成圆蛋蛋状即成。回族还有酱牛肉等多种小吃。
回族的文艺表演有宴席曲:是西北地区回族人民专门在婚礼及其他喜庆集会上演唱的一种民歌。是单一的清唱,但内容丰富。一般把宴席曲分为五类:叙事曲、说唱曲、酒曲、散曲和五更曲。“花儿”是西北民歌的一种,其旋律高亢豪放、悠扬婉转,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歌手们把“花儿”作为竞赛与交流的主题。山曲儿是流传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民歌,源于西北花儿。清乾隆年间甘、陕一带的回族大批迁往新疆,因此“花儿”也随之流入昌吉。
回口弦舞”,也称“坐舞”,多为女性表演,在宁夏也有男子表演的。有时也有双双对弹或多人对弹的,如“三点水”、“凤凰令”、“盼哥安”等。音乐细腻多变,清脆悦耳,随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模拟性的舞蹈动作。主要是表现妇女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
尕妹子送歌,以爱情为题材的回族民间歌舞,歌舞由一男一女(男扮女装)表演,男唱女舞与观众交流。因回族群众把办婚事叫做“有宴席”,因此在婚礼上表演的歌舞称为“宴席舞”。宴席舞的表演者均为男性。因流行的地域不同,风格也各不相同。坐舞主要流传于甘肃地区。其中一种形式是大家坐在一起, 唱“ 酒曲” , 曲起同时,多为女性表演,也有双人对舞。音乐细腻多变,清脆悦耳,主要表达妇女内心的喜怒哀乐情绪。
蒙古族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传统的居住方式是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居所,具有易于拆卸和搬迁的特点,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蒙古包通常由木质框架和毛毡构成,木质框架包括:哈那(支撑材料)、乌尼(连接材料)和陶脑(天窗)等部分组成。蒙古包的骨架是柳条搭建,再在支架上铺上毛毡,就是一个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是可以完全拆卸并重新组装的。
蒙古包的结构设计考虑到了游牧生活的需要,以圆形设计为主,可以更好地适应草原上的风雪和气候变化。蒙古包的门通常朝南或东南开,充分利用阳光和避免冬季的北风。蒙古包内部空间虽然看起来较小,但实际使用面积很大,空气流通良好,采光条件优越,能够适应草原上极端的气候条件,冬暖夏凉,非常适合经常转场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不仅仅是牧民的居住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蒙古包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其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这种居屋形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在蒙古族的传统中,蒙古包不仅是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蒙古包的构建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对环境损害较小,体现了游牧民族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智。
蒙古族的特色小吃也很多: 烤全羊、手扒肉等。蒙古酸奶:是用马奶或牛、羊奶发酵后加工而成的,营养丰富,可以加蜂蜜食用。血肠:需要煎制,香脆可口,是内蒙古的传统美食。酸奶饼:有浓浓的奶味,软糯相间,是内蒙古的传统小吃。薄肉馅饼:皮薄肉大,金黄酥软,是内蒙古的特色小吃。蒙古奶茶:在奶茶中加入酥油、炒米、牛肉干,味道丰富,是蒙古族日常饮用的饮料。奶皮子:属于蒙古奶制食品中最上等的一款,制作独特,口感醇香。风干牛肉干: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嚼劲,是蒙古族的特色食品。奶酪:内蒙古作为国内最发达的奶制品地区,奶酪这种小吃自然是少不了的,工艺技术相较于其他地区也会更加成熟纯正。这些小吃不仅味道独特,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
蒙古族的文化生活多种多样,筷子舞”是蒙古族的特色舞蹈,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原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演奏及人声伴唱中,由男艺人表演的单人舞蹈,表演者右手握一把筷子,用它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灵活翻绕,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
蒙古族的安代舞,是说元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
北方的蒙古族人民经常举办骑马、射箭、摔跤等文体活动。而兴蒙乡的蒙古族活动内容已随当地习俗改为耍龙灯、虾灯、金凤凰、跳蚌壳、划旱船等文艺体育表演。2006年,那达慕大会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每年的“那达慕”大会,总有许多人穿山越岭而来,在杞麓湖畔观赏这别具一格的南方蒙古族盛大节日。
蒙古族剧种,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及文化传统诸多原因,与一般汉族剧种不同,尚未形成固定的声腔体系和表演程式。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民歌体,不分角色,一曲到底。随着剧目的丰富和发展,唱腔音乐逐渐由专曲专用发展到多曲联用,有时还吸收说唱音乐和宗教音乐。1946年内蒙古文工团成立,从延安来的新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新秧歌运动的宝贵经验,对蒙古戏的发展产生很大。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满族民居通常坐北朝南,以利于采光和保暖。房屋多为高大宽敞,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或三合院,门楼两侧有一对石狮子和上下石马,院内设置影壁墙和东西厢房,构成典型的满族住宅格局。满族住宅内部结构独特,如“口袋房”的内部构造,一进门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堂屋”,设有灶台和水缸。厨房西侧为卧室,称为“里屋”或“上屋”,供家中长辈居住。厨房东侧也是卧室,为家中晚辈居住。卧室内部设有“万字炕”,即南、北、西三面构成火炕,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
满族住宅中的烟囱设计独特,称为“地烟囱”,早期使用空心整木凿成,后来用土坯、砖泥砌筑而成。烟囱底部有窝风槽,以回挡逆风,使烟道通畅。满族民居的装饰风格简洁明了,窗户上的花格窗和基础样式组合简单,线条粗犷,美观实用。室内装饰以实用为主,体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
满族用豆面制做的“驴打滚”和点心“萨其玛”,已是广大群众喜欢的食品之一。 在农村,夏季爱吃水捞饭,它是用高粱米、稷米放入水中煮熟,用清水过了再泡入清水中,吃时用笊篱捞出,清凉爽口。 满族人喜欢吃酸汤子,其做法是:将玉米用水浸泡,磨成水面,用布袋滤掉渣滓,挤出水分,置缸内发酵,以备食用,称“汤面”。制作时手戴斗笠形,中间有圆孔的套,将汤面握于手中,从汤套圆孔中挤出汤条于沸水中,煮熟即可食用。
满族火锅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一种传统风味名菜。也是清朝宫廷中冬季常用佳肴之一。 满族火锅由于用料多,调料全,味道鲜,容器形状别致,盘碗摆列美观,吃时席间独具一种热烈融洽的气氛,因而深受欢迎。火锅原料是一极薄的猪肉片,二是牛肉、羊肉、海鲜等、三是蔬菜、粉丝、冻豆腐等,四是以芝麻酱、韭菜花、葱蒜姜末、腐乳、芥末、食盐、味精等为佐料。
白肉血肠起源于满族的祭祀活动,为满族传统食品。有灯碗血肠、白肉血肠、蒜泥血肠等几个品种。具有独特风味的白肉血肠,驰誉吉林食苑已有长久历史。这道菜的风味特点是:白肉片薄如纸帛,色白有光,冬用不冷,夏用不热,脍炙人口。血肠有清血肠和混血肠两种,是由沙仁、桂皮等。雪菜炒小豆腐,以鲜嫩的小豆腐和香气扑鼻的雪菜为主料,炒制而成。这道菜色泽金黄,口感细腻,既有豆腐的滑嫩,又有雪菜的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卤虾豆腐蛋,将鲜嫩的豆腐与鲜美的虾肉、鸡蛋完美结合,经过精心卤制而成。 扒猪手,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蹄,经过炖煮、扒制而成。
小鸡珍蘑粉,是将小鸡、珍蘑和粉条炖煮在一起,形成一道营养丰富的佳肴。这道菜鸡肉鲜嫩,珍蘑滑爽,粉条筋道,汤汁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年猪烩菜,是满族人民过年时必备的一道菜品。它以猪肉为主料,搭配多种蔬菜和调料炖煮而成。这道菜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寓意着丰收和团圆,是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御府椿鱼,选用新鲜的鱼肉,经过精心烹制而成。满宴八大碗分别是用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 、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 、御府椿鱼、阿玛尊肉。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满族人民的独特风味与烹饪技艺。
满族的文艺节目也是丰富多彩,有《满族舞蹈》、《节日欢歌》、《开缸酒》、《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世无双》、《伊通精神》、舞蹈《吉林人》、《满族神话二人转》《罕王奉母》、二人转《西厢观画》、《胡知县断案》、《板胡独奏》、《秦腔进行曲》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以上所有内容都是要在第一个广场上展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