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人式压典
作者:红色水牛   德云:从大师兄开始崛起最新章节     
    老师傅问问题,从来都不是随便问的。

    这摆明了就是在考较他嘛。

    唐云风琢磨片刻,皱眉道:“您是指‘书胆’吗?”

    “啪!”

    金爷一拍巴掌,笑得很开心:“不错不错,果然够机灵,就是书胆。”

    所谓书胆。

    是指故事小说里的主角。

    从开篇,到结局,贯穿全文,所有剧情都围绕主角来展开。

    而有主角的小说,尤其还是单一主角的小说,那是最好说的。

    所以行话也讲,说书要有“书胆”写字要懂“字眼”。

    字眼,便是一副书法作品中,最精彩、最亮眼那几个字。

    但《明朝那些哏儿》确实没有书胆,甚至连完整的故事线都没有。

    它是以时间线为准,把明朝前后三百年中,一个个人物串出来,串成了一条葫芦藤。

    可唐云风有些纳闷,当初准备买版权的时候,老头儿也在场呐。

    “师爷,没有书胆的书就没法说吗?”

    “当然不是了。”

    金爷摇头笑道:“我年轻的时候在魔都混饭吃,拿外国人的小说去大学里说,你知道其中道理么?”

    “把合适的书,说给合适的人听,是不是?”唐云风若有所悟道。

    金爷欣慰的点头:“对嘛。相声门叫把点开活,评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分析你的听众,人家愿意听什么,你就说什么。反过来也一样,你想说哪部书,就先想想什么人愿意听。”

    “我当初选这本书,就是看中它的文风轻快有趣,跟以往很严肃的历史书完全不同。”

    “哈哈哈哈,我就猜到你是这么想的。所以有书胆更好,没书胆也行,关键你得找到自己的听众。而且这本书是分段式的,你也不用全部说完,挑一些出彩的人物来说,刚好适合练手。”

    适合的听众吗?

    唐云风稍作思考便有了答案,又问道:“那我改的怎么样?”

    “别急。现在这里也没人,你坐台上去使使看,咱们边练边说。”

    “呀,这个好,我早就想试试了。”

    唐云风高兴的跑上台坐好,拿起醒木一拍。

    “啪。”

    “闲言少叙,咱们书归正传。”

    “你玩儿呢?说什么了就‘闲言少叙,书归正传’?”金纹声顿时笑骂道。

    “嘿嘿嘿,这不是找找感觉吗。”

    “哈哈哈哈。”

    就这样,爷孙俩玩的不亦乐乎,直到晚上八点将近才散。

    等唐云风回到家,见德郭德刚正在吃饭。

    “师父辛苦,您也才回来?”

    “嗯,赶紧坐下吃饭吧,你带回来的酱板鸭味道不错。”

    “是吧?我也觉得味道挺好,您喜欢吃就多吃点,我买了好几只呢。完了我再送两只给大爷当下酒菜。”

    一提到喝酒,郭德刚嘴角忍不住抽了抽。

    他这个师哥啊,真是太爱交朋友,太爱喝酒了。

    一天两顿小酒,两天一顿大酒,有时一顿饭赶两场局。

    这在资深宅男的他看来,简直完全无法想象。

    所以郭德刚心里隐隐感觉,这样下去迟早得出差子。

    要是哪一天,师哥喝得酩酊大醉上台,那该如何是好?

    不过相对的,这个大徒弟是真的好。

    等唐云风洗完手,坐下来吃饭,郭德刚便给他夹了一筷子菜。

    “听说今天书馆的票卖爆了?”

    “嗯,下午场上座113人,总算是满了一回。”

    “这可真不容易。”

    郭德刚点点头道:“书馆开业到今天,满打满算也就一个月,能这么快起来,完全出了我的意料。”

    “我师爷也高兴,还说要传我评书的手艺,让我暂时别去园子里演出。”

    “哦,他怎么说的?”

    看到郭德刚一脸疑惑,唐云风便把事情的大概讲了一遍。

    郭德刚听完,陷入了沉默之中。

    过了好一会儿,才感慨道:“难为你师爷这么大年纪还帮我教徒弟,这份情义我可欠大发了。”

    “那您补一个拜师仪式呗,这样我师爷心里头准舒坦。”

    好似玩笑的一句话,顿时让郭德刚愣住了。

    “别说,你这提醒的还真对。”

    “当年条件太苦了,老爷子连一碗面钱都不让我破费,这一晃都快十年了。”

    “后来慢慢好了起来,又一直忙忙碌碌,东奔西跑,没顾起来办这个事情。”

    “不该,不该,我应该早点补上一场的。”

    唐云风笑着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注定会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好事情,那便让它早点发生吧。

    如此,多高兴一年是一年,多高兴一个月是一个月。

    郭德刚自己说完,心里也有了安排。

    接着又叮嘱起来:“孩子,评书是一门好手艺,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那你就跟着你师爷好好的学。”

    “放心吧,师父。”

    ……

    ……

    第二天上午,唐云风去了一趟于家。

    然后没坐一会儿,放下东西就跑了。

    之所以要赶紧跑,是因为于慊非拉着他喝酒。

    好家伙,两瓶白的,一打啤酒的,多吓人呐。

    而大娘白惠明许久没见他,也高兴得不行,这回竟然也不拦着了。

    于是……

    唐云风来到书馆,金纹声已经早早先到了。

    爷俩一个教,一个学,很快便操弄起来。

    而唐云风的悟性,又着实让老爷子大吃一惊。

    什么扦关儿、笔法、拉典、使挂子、放汤、书筋、摆砌末,一教就懂,几遍就会。

    然后没过几天,便让他开始登台说书。

    《明朝那些哏儿》经常被史学家批评,但在年轻人中确实很受欢迎。

    看看它最终的销量,最终为作者赚了多少钱,就可见一斑。

    偏巧,因《说书人》而来的听众,也基本都是年轻人。

    所以唐云风即便经验不够老道,但效果着实不错。

    在口碑不断传播之下,竟还有大学生跑来书馆听他说历史。

    有本地听众入馆,这就是熟客的开始。

    爷俩也非常高兴,愈发的卖大力气。

    一个走正统路线,靠技法、味道取胜。

    一个走轻快路线,靠幽默、面皮留客。

    没错,好的皮囊也是有用的。

    相貌英俊,台风潇洒,谈吐风趣,这在行话来讲叫“人式压典”。

    那些所谓的“豆腐西施”“馒头西施”“包子西施”“猪肉西施”,其实都是这个路子。

    反正甭管哪行哪业,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有无形的优势。

    你羡慕不来,不服也不行。

    就这样,爷俩一头扎在书馆里,别的都不管。

    等到一个月过去,歌曲的热度没了,书馆却站稳了脚跟。

    每场八九成的上座率,已经能盈利四五百块钱了。

    钱肯定是不多,但对于一家新书馆来说,这算相当的难得。

    而唐云风这段时间,也收获巨大。

    评书的基础知识全部学完,技法也在实践中提升迅速。

    要论水平,比不上老艺人,但至少算是合格的说书先生。

    至此,除了相声、口技、京韵大鼓之外,又多了一门“评书”。

    19岁便已经“四门抱”的艺人,唐云风应该算头一个。

    金纹声没想到他学的这么快,很是不舍:“小五一啊,你走了,我怎么办呐?”

    “我不走啊,得空不还来吗?”

    “那能一样吗?”

    金纹声翻了个老白眼:“要不你再学一个月,师爷可还有非常多的绝活儿呢,比如……比如我娶过六个老婆,你想不想学?”

    唐云风顿时也翻了个小白眼:“师爷,我再给您找一个小辈作伴,好不好?”

    “能有你这么有灵性,这么贴心吗?”

    “当然,那家伙可了不得,绝对的悟性逆天。”

    “真的?那赶紧叫来我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