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乡试(三)
作者:鹋兮   穿越古代之农家子科举路最新章节     
    第三题还算容易,王晟思索过后,提笔再草纸上写下题目要点,理顺思路后,就将其誊写到答卷上。

    这一番操作下来,王晟方才松了口气。

    他将笔放下,甩了甩发酸的右手,一边放松,一边查阅上面的内容,观看是否有缺漏、文字失格或没有避讳的地方,就坐在原位上再次翻阅检查。

    虽说涂抹过多导致不被誊录,有大概率会被黜落,可是,犯了避讳是一定会被黜落的。

    王晟没有提前交试卷给受卷官,而是坐在原位上等候结束的声响。

    不过,他检查几遍以后,就在心里默默想着下午可能考试的内容。

    虽然考生一直在巡绰官与众多衙役的监视下行事,也不允许交谈,但人多必然嘈杂,不可能像考试之时那般安静。

    “咚——”

    收卷声终于敲响,王晟坐在原位等候受卷官将考卷收齐,当然,这时还不能行走,还要等受卷官将试卷送到受卷所的文簿处,等候其在簿上登记后,方可依次序前往饮水处打水如厕,但其途中亦是不允许交谈。

    考生可以行动后,受卷所却不能将卷子扣留在所中,要马不停蹄送往弥封所,由弥封所将考生的卷子糊名,印上关防印记,在号簿上记上序号,并将其写在弥封的位置。

    这些事情做完,弥封所依旧不能将试卷留在所中,还要派人将封好的卷子送到誊录所。

    誊录所的誊录者必须用红笔,写楷书誊抄在朱卷中,并在上面附带誊录者的姓名。

    当然,誊录所亦要将所誊录的朱卷以及考生的墨卷送往对读所,对读者有两人,一人读朱卷,一人读墨卷,确认无误后,亦在上面签字,送往主考官所在的考房,再由主考官分发朱卷给一众考官。

    上午的考试结束后,众所以及考官的活才刚刚开始。

    王晟先递上饮水的牌子,由衙役看守着取完水,回到位置上就着温水,开始享用昼食。

    他先将馍馍掰开,将肉干与咸菜放到里面,就这么一口水,一口馍馍。

    王晟眺望蓝天,心里暗自祈求下午的考试顺遂,又寻思着如果考试途中出恭会被盖章,终归不好,可若饮水较少,天干物燥,容易喉咙不适。

    他踌躇片刻,就决定未将水饮尽,留了一些水放在一旁,将考蓝中的自制口罩取出,递牌子如厕。

    一到如厕,果真人比饮水多上不少,只考上一场,如厕之中异味全部被王晟的口罩挡住。

    如厕、净手、回号房、小憩一气呵成。

    王晟放空思想,趴在考桌上闭目养神,又掐着时间醒来,用刚刚备好的水润湿帕子后,净脸提神。

    他刚将帕子叠放在一旁,等下午考完第二场就拿去清洗,铜锣之声便响起,提醒考生清醒,准备考试。

    无论诸生心里如何抗拒,下午的考试终究还是开始了。

    王晟接过卷子一瞧,一时之间不知如何讲此次的题目,猜是猜得分毫不差,可他却没有想到,下午的考试难度,比上午难上许多。

    五经中选取四经作为考题,每道需书写三百字以上。

    第一题自然是《诗经》中的题目,可王晟想了许久,都没想到这句话出自哪里,是诗经中的哪一句。

    “君子能尽人之情。”

    他便决定将本道题放到最后解答,就这么翻过此页,看到第二题。

    第二题虽难,却比第一题好上许多。

    “好生德恰民不范上。”

    其实,这句话原文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整句话为“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简单的意思就是身为君主要爱惜生灵,执行仁政,能够深得民心,百姓就不会冒犯官吏。

    王晟思索片刻,就决定从德字入手进行破题,进而佐证德政亦是要惩罚适当,奖赏分明,才能深受爱戴。

    他不清楚,是否本场考试中会出律的部分,只能将自己所见所闻,参涉其中。

    其它的题目,王晟也在往后一一写明,可唯独第一题,还是摸不着头脑。

    他望着不远处眉头紧锁的同窗,突然灵光一现,想到这句话,不正是毛传中的注释吗?

    原文本是《诗经·采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想来诸生都略有耳闻,这句话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可是,这句话在毛传之中,注云“君子能尽人之情,故人忘其死。”

    刹那间,王晟就提笔将这两句话齐齐写到草纸上,忍不住勾起嘴角,无声在心里默叹:“妙!”

    如果众人只读《诗经》本经与《朱子集传》,就无法看透这道题目,自然就谈不上破题与解题,王晟对出题之人深感敬佩。

    当然,现在不是感叹的时候,得知此事,最重要的是解题。

    后世的注释中,大多将这句话定义为将士卫国之慨与思想之情相结合的产物。

    王晟刚下笔,打算从戍卒悲叹自己苦痛的心情破题,进而写到家国情怀,便在草纸上写了两行字。

    他突然眉头一跳,心下一惊,瞬间顿住,重新将目光投向题目。

    假使放上原文,自己从将士的归来再离去之中破题,算不上偏题,也能承接后世的记忆。

    可是,现在是在越朝科考,这题的题目是选自毛传注释!

    在毛传注云中,不是后世通常的解释,而是将此处定义为统治者在派遣戍卒时的勉励之言!

    王晟一顿,感慨万千,好在下笔之时,又思索一番,否则这样破题,将与取士无缘。

    这下子也让他心中明白,后世注解与现在所在之处确有不同,不能单单凭借着后世的经验,就直截了当地片面解题。

    题在何处,注解在何处,便依据题来破。

    他沉下心来应对,写完此题,仔细检查完,翻到后三题,查看破题是否正确,有无将后世的习惯带至此处。

    好在,出题之人理智尚存,只有这题出自毛传,其他题目与此前考题并无不同。

    他心中的重担卸下,方才搁下笔,检查忌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