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在这里稍作歇息,我忙完再回来。架子上的书可以随意取用,渴了就添点水喝……”
徐云然交代一番注意事项,就匆匆离开。
不久,原本守在门口的人独自回来,看见王晟后,恭恭敬敬地行礼:“王举人。”
王晟站在书架前,正看着徐夫子的藏书,想要挑选一本度过这漫长的时间,不曾想有人归来。
他回过神,立即将此人扶起,问:“不必多礼,我还不知你是何姓名,可否告知一二?”
“回举人,我姓王,名冒,是族长爷爷让我来这照顾夫子的。”
王冒。
听这名字应是王家子弟,可是,方才却一动不动一直守在门前,不似稚子般好动。
念头一闪而过,王晟看着身前将将及腰的王冒,顺势说道:“既是我王家兄弟,便唤我为兄,也不用在外头站着,进来歇息歇息吧。”
王冒此人听见这句话,却没有立即应下,黑黝黝的脸上显露一丝纠结:“可是……”
王晟不等他继续说话,直接引着他在一旁坐下,自己亲自倒了杯水,放在他前面。
“喝吧,我看看书。”
王冒抱着手中的杯子,看着王晟,又不敢打搅。
“王哥……”
王晟这时早已走到书架旁,物色新的书籍,自然没听见王冒的碎语。
等徐云然回来,就见着自己喊不进来的王冒正乖巧的坐在一旁,喝着茶水。
王冒见徐云然回来,立马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恭敬喊道:“徐夫子。”
他说完话,赶忙跑过去,从徐云然的手上接过卷子,放到桌上,并且从一旁端来净手的盆子,递到徐云然跟前。
人虽小,力气却大。
王冒端着比自己还大的盆,却没有将盆中之水摇晃洒出。
徐云然摇摇头,无奈道:“你不用如此,我自己在一旁净手便可,你端来万一看不见前头跌倒又该如何是好?”
王冒执拗不退,一直举着盆。
徐云然只好依着他净手。
王冒看见徐云然净手,明显松了口气,又将盆子端了回去。
他刚要从置物架上拿来擦拭之物,就发现徐云然快自己一步,手从自己的头上拂过,伸手取来,擦拭过后又放回去。
王冒低着头,双手在自己的衣服上蹭了蹭,直至水迹蹭干,又挪到桌子旁,帮徐云然将空卷挑选出来,折腾半晌,又回到屋前。
徐云然长叹一口气,坐在先前的位置上,慢慢饮着杯中之水。
王晟只在徐夫子回来时喊了一声,余下的时间便静静端看二人的动作,此时也没有打搅他们的意思。
徐云然平复心情,压低声响,说道:“王冒父母双亡,自幼其祖母相依为命,可前段时间,其祖母突发恶疾病亡,阳开便在村中找人托付。”
王晟哑然,难怪王冒做事谨慎,刚刚那副模样,就是生怕得罪了自己。
徐云然抬头看着站在屋前的王冒,继而说:“原本村中有几户人家无子,也愿意过继了去。王冒自己不愿,这件事就不了了之。阳开便做主,让他来帮我做些杂事。”
“原是这般。”
在这万千红尘中,也是一个苦命人。
王晟一瞬间感慨万千。
徐云然惆怅许久,方才问道:“你来寻我,所为何事?”
王晟了然,正想问问徐夫子永州书院的事,不曾想他又继续说道:“会试在即,你可有打算进京赶考?”
王晟摇摇头,叹道:“此次中举已是侥幸,若此番未经准备,就进京赶考,不过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寻一地仔细研读,再做打算。”
乡试成绩一出,王晟停留的几日,又仔细查看了他人的卷子,自然知晓自己的不足。
若执意进京赶考,会试之期,就在明年开春之时,得中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徐云然更加了解王晟,自然也知晓王晟早前读书的刻苦,也不是轻言放弃之人,也不怕他因钱财就选择中举后便入仕途,就怕他鲁莽进京科考。
他听见这句话,点头说道:“你有打算自然好。若此番前去,不中尚好,万一中得三甲末位,便辜负了你小三元之称。”
王晟谢过徐云然,顺势问道:“徐夫子,你可知永州书院?”
“永州书院……”
徐云然重复了一遍,沉吟不语。
王晟这么问,徐云然自然知晓这是何意。
“你的师兄,楚明怀曾写信详细叙述过入院考试的内容,不外乎是四书五经,只要通过入院考试便可入外舍。若你要去永州书院求学,入院考试我倒是不担忧。”
徐云然皱着眉头,细细思索此前信件中提及的内容,进而叙述道:“外舍秀才便可报考,内舍却要举人方能报考。此外,书院还有上舍,考试内容,我未曾得知。”
他略带歉意,平静叙述:“不问世事许久,也未曾去永州求学,详情不得知。若你属意书院,我再去信一封,问问明怀。”
王晟放下杯子,“不必如此麻烦,我只是想问问书院的传承史。书中未曾记载,可长乐府的读书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徐云然诧异地看了一眼王晟,又想到此地闭塞,想来王晟在府学也似村中,不喜集会,故而不了解。
“永州书院乃本朝唯一一位六元及第的状元所创,是为萧山长,其下监院,也是号称有不世之才的韩鸣珂。”
对于这一点,徐云然了解的自然比王晟还要透彻,毕竟当时萧山长辞官办学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自己也曾听闻,也曾想求学,后因无意科举,便作罢。
“当时,二人同朝为官,在先帝仙逝不久,便辞官隐居,后又复起办学,恰巧选址在永州,世人称为永州书院,其实不然,名为明烛书院。”
徐云然娓娓道来,“书中未曾记载,那是因书院办学至今不过数年,算不上传承,也比不得其余四大书院,能广为流传,仅因萧山长与韩监院的才气,其下弟子,并无一甲进士。”
“直至天启五年,状元出自明烛书院,世人愈加争先恐后前往永州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