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警嫂”照顾家小14年如一日:不愧对这个称谓
中新网南宁1月9日电 (陈沿佑 符振华)南宁铁路公安局9日举行2023年度“宁铁公安榜样”宣传发布活动,发布了来自下属基层实战单位的5个集体、5名个人以及2名民警家属的感人事迹。
43岁的张彦是钦州市钦北区某小学的老师,同时她也是南宁铁路公安局北海公安处横州站派出所民警卢业俊的妻子。
为支持丈夫工作,她14年如一日地照顾家小,毫无怨言,默默地与丈夫一同为铁路公安事业奉献。她用行动演绎了平凡警嫂的别样情怀。
“这些年来,业俊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过,常年在外奔波,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我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这样他才没有后顾之忧,在工作上全力以赴,我才对得起‘警嫂’这个称谓。”张彦说。
在张彦的全力支持下,卢业俊勤勉工作,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回报了妻子的奉献与支持,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多系列荣誉。
杨永美是南宁铁路公安局柳州公安处刑警支队副支队长苏亚伟的母亲,在其母的支持下,苏亚伟多年来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与奖项。他介绍,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放心去工作,家里有我们来操心。”
“母亲这一生,前半辈子都在支持父亲的国防事业,后面基本在照顾我的小家,对于母亲,我心里满满都是感激。”苏亚伟说。
据悉,“宁铁公安榜样”集体上榜名单为宾阳站派出所、南宁铁路公安处乘警一大队、柳州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来宾北站派出所和钦州东站派出所;“宁铁公安榜样”个人上榜名单为陆政、徐金莎、王金、范少华、闫东振等五位民警。(完)
从戈壁荒原到绿洲热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谱写经济发展新篇章
隆冬时节,一望无际的麦田被白雪覆盖,位于天山北麓的奎屯河引水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仍在忙碌;温暖的大棚里,一颗颗红色草莓长势喜人,散布在绿叶间;雪量大、雪期长、雪质优、雪域广,优质冰雪资源吸引大量滑雪爱好者前来体验……
为巩固西北边陲,开发建设新疆,促进各族人民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1954年党中央、中央政府决定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自此以后,兵团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兵团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冰雪经济,为边疆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日前,记者跟随“四季看新疆”之“追着雪花看新疆”主题采访团来到兵团,探访这里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新实践。
发挥兵团优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是兵团发展的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兵团各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推广使用微生物菌剂、建设水利工程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
微生物多样性是保持土壤健康的关键,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引进新疆航天兆丰科技有限公司对此进行探索。公司总经理周海龙介绍:“我们利用新技术,定向筛选培养出优良新品种,研发生产的高浓缩微生物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肥料,可解决师域内化肥农药单一过量施用、土壤板结、盐渍化、药物残留、生物多样性缺失等问题,实现农田变良田。”
第六师奇台农场冬小麦施用微生物菌剂后,去年夏收期间,专家对该农场冬小麦高产示范田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当地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818.69公斤,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87.74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38公斤,3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奎屯河位于天山北麓,承担着兵团第七师等地的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任务,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冬季奎屯河的冰越积越厚,如不及时破除,就会堵塞渠道,造成渠水漫堤而失去控制。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用生命治河、护河、兴河,才确保了奎屯河的通畅,保证沿线农民灌溉用水。
2020年6月,奎屯河引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总工期预计56个月。奎屯河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郜建华介绍,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后,就不再需要冬季打冰了,将有效解决奎屯河流域农业季节性缺水问题,当地农业灌溉保证率将由46.4%提高至75.0%;水质也将得到提高,由此可减少对节水滴灌等农业灌溉设备和下游干渠、支渠、斗渠等水利设施的破坏。
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兵地融合发展
近年来,兵团深化改革,积极推动当地重点工业企业融入农业等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兵地产业融合发展。
信发集团新疆公司位于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过去以铝业生产和电厂发电为主业。2023年,企业积极融入兵团特色优势产业,开始发展农业,规划建造192座冬暖式大棚,一期工程开发1200亩荒地,已建成96座大棚投入使用。
走进大棚,迎面吹来的暖风让人瞬间忘记了寒冷。大棚里,一排排草莓苗整齐排列在架子上,不少草莓已经挂果,不时有蜜蜂飞来飞去。据介绍,棚内采用立体化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达94%,是普通种植模式产量的6倍左右。
负责种植管理的工作人员杨光刚之前是铝厂的一名生产管理人员,2023年8月转行从事农业。杨光刚说:“国家支持农业发展,公司也大力发展农业。多一门手艺就多一条路,于是我就自愿学习了种植管理,公司也有很多和我一样从工业转行到农业的职工。”
信发集团新疆公司副总经理齐向峰说,公司将电厂的余热送到棚里,作为“暖器”使用,每年可节煤7000余吨;大棚的墙体由电厂废渣废料压成的加气块砌成,加气块砌成的1.2米厚的墙体隔热保温效果相当于10米厚的土墙;当地的盐碱地较多,在大棚内的土壤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煤渣,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使其更适合种植农作物;将电厂的二氧化碳气体收集起来放入棚里,可促进农作物生长,实现工业和农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
产业融合在加强兵地之间联系、打破区域间壁垒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齐向峰表示,希望通过农产品带动周边地区的果蔬加工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进一步深化兵地在产业融合、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互联互通,促进兵地融合发展。
发展冰雪旅游,打造兵团经济发展新亮点
新疆地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中国黄金雪域线”,丰富的冰雪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为探索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兵团依托冰雪资源,加强建设冰雪活动场所,加力举办冰雪活动,满足群众对冰雪运动的休闲需要,让白雪换“白银”。
来到石河子市军垦第一连滑雪场,刚一下车,被白雪覆盖的山脉呈现在眼前。走进雪场,滑雪道上欢快的笑声不绝于耳。游客们身着专业的滑雪装备,在雪道上享受着速度与激情。
“夏天,很多游客在旁边的葡萄长廊拍照打卡,可以从葡萄长廊走到这里,玩滑草、摩托车越野等。”兵团第八师副师长丁弋告诉记者,附近一共有4个滑雪场,集赛事、休闲、娱乐于一体,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相关方面还开发了多地到石河子市的直达航班,提供航空补贴、宾馆酒店补贴等,降低出游成本,吸引游客来滑雪。
日前,“趣玩雪·向未来”青少年冬令营活动开营仪式在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谷森林公园举行,活动当天吸引约200名学生参与。滑雪坡、拉雪橇、开雪地卡丁车……学生们在各种冰雪娱乐项目中嬉戏打卡。“玩5个项目可以获得奖励,我已经玩了3个,想看看奖励是什么。最喜欢滑雪坡,很刺激。”学生邓安珂告诉记者,这几年冬天她都会来。第十二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马婧表示,北京冬奥会后,大家更喜欢参与冰雪运动了,冰雪经济已成为兵团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开荒种田到科技发展农业,从冬季人工破冰引水到奎屯河引水工程建设,再到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冰雪经济,一代代兵团人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把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王晓乾)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王竑:堪称“青铜史书”的逨盘解答了周王朝哪些“谜题”?
2003年,陕西宝鸡杨家村的五位村民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沉睡”了2700多年的27件青铜器重现于世人面前。这些青铜器件件有铭文,其中铭文字数最多的逨盘有372字,以单逨的口吻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天子征战、理政、管理林泽的重大历史事件。
史籍记载西周诸王世系是否准确?孝王是否真实存在?周王的册命礼仪有何规程?近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可视为“中国第一盘”的逨盘中,解答周王朝的诸多“谜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可视为“中国第一盘”的逨盘为何被称为“青铜史书”?
王竑: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重18.5千克,器形极为厚重,兽首衔环和圈足下的兽形足造型生动狞厉,盘身装饰窃曲纹,简洁大方,器身满布翠绿色铜锈,古朴庄严。逨盘内底有铭文21行,共372字。
逨盘是单逨为追孝其先人而制作,铭文中主要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君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提到的周王包括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仅未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这是记载最多西周天子的青铜器铭文,也是孝王第一次出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中。
虽然古籍文献对西周各王世系多有详细记载,却没有经过考古的科学证明。逨盘铭文第一次从考古实物资料的角度证实了西周各王世系,同时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定的西周年表做出了检验,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逨盘铭文所记载的重要史实,如文王、武王克商,成王、康王巩固开拓疆土,昭王征楚,穆王四面征战等,与《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基本吻合。
从逨盘所描述的单氏家族的世系中不难发现,其家族对周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广泛参与了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氏族成员世代在朝廷任职,相连几代人之间互相倚重、关照,政治力量日益扩张,成为一个绵延数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
春秋时期,单氏家族仍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周王左右的重臣,是一支地位显赫的世官世族。
除此之外,逨盘也为西周晚期青铜器的谱系研究、断代研究提供了标准器,是一部当之无愧的“青铜史书”。
中新社记者:杨家村窖藏出土的青铜器件件有铭文,它们对于了解周宣王有何帮助?
王竑:杨家村窖藏系首次发现的西周青铜器横穴式窖藏,里面出土的27件青铜器,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
从逨盘、四十二年逨鼎和四十三年逨鼎的铭文记述中可知,单逨是姬姓贵族,生活在周宣王时期。周宣王四十二年,其辅佐杨侯长父(周宣王的儿子)抗击猃狁有功而被周王赏以美酒和大片土地;随后,在其继承先祖爵位的同时,调任虞林一职(管理山林、渔泽的官职)。第二年宣王又对逨委以重任,命其兼任类似于“监察”官一职,并进行了任职前的训诫。
猃狁是西周时期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强悍的部族,频频侵犯西周边境,长期困扰着周王室。四十二年逨鼎铭文中记载的那场抗击猃狁的战事,是周宣王晚年对敌战争中少有的一次胜利。从铭文记录中,能够感受到周宣王对这场局部胜利的重视,不仅在周王室的太庙为单逨举行了封赏大典,且以土地作为赏赐。能享受这种荣耀,除了单逨尊贵的身份外,最重要的是周宣王需要这样的胜利来鼓舞士气,也让人们看到一位力图“中兴”天子真实的一面。
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记录的册命礼,是目前金文中所见册命礼仪中比较完备的。册命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天子对即将赴任臣子的训诫。周宣王以4个“毋敢”告诫逨施政办事的原则。一是要谨慎执政,不能纵乐,贪图安逸;二是要依规施政,明辨是非;三是要公平执法,不得偏私;四是不能贪得无厌,中饱私囊。最后,周宣王对逨说,如果逨没有按照他的告诫去施政,就是王一人的错,王没有尽到职守。从西周册命类金文中,不难发现西周天子对官员,特别是高官的职业操守有较高要求。
周天子对官员上任前的训诫谈话,在金文中的事例不多,只有位高权重者才会有。而逨为“监察”官员,对于这样的要职,周天子用人自然要谨慎。周宣王对逨的训诫中所反映的西周时期吏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出土实物,都证明了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杨家村窖藏出土情况看,窖藏应经过设计后建造而成,窖穴外还有建筑物,窖穴四壁规整,27件青铜器摆放有序,上面还盖着草席,并不像是匆忙间埋藏,而更像是家族的“藏宝”之地。四十二年逨鼎和四十三年逨鼎铭文中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明确西周王世纪年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新社记者: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以铭文多着称,这些铭文在研究周秦历史中有何重要作用?
王竑:中国的青铜文明始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周,近15个世纪,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有价值,而青铜铭文在商朝已出现。
商朝青铜器铭文较短,几乎均为一两句话,五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内容一般是族徽标志或地点场所。西周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增多,内容涉及广泛,有记录战争、封赏、土地转让、契约文书、家族历史等各个方面。
宝鸡在西周时期是京畿重地,也是虢、散、夨等西周诸侯国的封地,自汉代以来,宝鸡就不断有青铜器出土,历代不绝,包括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何尊、大克鼎等诸多重要青铜器都出土于宝鸡。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大量源于窖藏,占全国窖藏出土铜器的78%,而窖藏青铜器多是生活在宝鸡的世家大族所用的庙堂重器,且大多有长篇铭文。这些青铜器铭文记录了周王朝的兴败衰亡,或墓主人的身份权利和地位等,“浓缩”了西周时期的重要历史。
青铜器通过铭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西周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涉及政治谋划、征战杀伐、祭辞诰命、册赐宴飨、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婚嫁礼俗等方方面面,承载着政治文化、宗教信仰、审美等多方面内容。古代典籍中在这些方面的记载颇多缺佚,青铜器铭文弥补了史料的不足。
中新社记者:东西方青铜文明有何异同?宝鸡出土的哪些青铜器带有东西方交流的“印记”?
王竑:青铜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展阶段,世界各个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有所不同。安纳托利亚半岛是最早冶铸青铜器的地区,目前发现有公元前6000年的青铜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进入青铜时代;欧洲的青铜时代则于公元前2300年开始。
东西方青铜文明存在一定的共性,比如都出现了武器、日用器具、工具等,体现了古人对祭祀和战争的重视。
同时,东西方青铜文明也有很多差异。以青铜器铭文为例,商周时期有铭文的青铜器目前已发现两万余件,记载了各种史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欧洲青铜时代及铁器时代早期的铭文主要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希腊半岛和亚平宁半岛,铭文大多铭刻在石材或陶器上,相较而言字数少,内容也不甚丰富。
中国出土的大型青铜器以容器为核心,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多随葬于墓中或以窖藏储存。而欧洲青铜器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神灵,大部分献祭于祭祀场所,小部分随葬于墓中。
东西方在青铜器制作工艺上也有所不同,中国的青铜器主要采用块范法铸造,而西方多采用锻制和失蜡法制作。但宝鸡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上也留有东西方交流的“印记”。如在石鼓山墓地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青铜铠甲,其形制为整片式铠甲,而非中国传统的由甲片缀连而成的鱼鳞状铠甲。据科学检测数据分析,此铠甲应是先用中国的块范法铸造,打造出比铠甲甲片稍厚的铜片,再根据人体各部位形状,继续加热锻打而成,从铠甲的形制到制作工艺,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