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3)脉象与气血:面部变化的健康预警信号
作者:澄明之路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最新章节     
    “脉是血液汇聚之所在,而血液的循环要依赖气的统帅”。在中医理论中,确实存在“血要依赖气的统帅”这一说法。这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是基于中医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深入理解和观察。

    我们要明确“气”在中医中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人体的生命力、活力以及脏腑器官的功能状态等。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

    而“血”则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它包含了营养物质和氧气,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着人体的脏腑器官和组织。

    那么,为什么说“血要依赖气的统帅”呢?这是因为气的推动作用使得血液能够在血管中正常流动,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如果气虚或者气滞,就会影响到血液的流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各种疾病。

    此外,气还具有温煦作用,能够保持血液的温度,防止血液凝固。如果气虚,血液的温度就会下降,容易出现血液凝固、堵塞血管的情况。

    因此,可以说“血要依赖气的统帅”是中医对人体生理机能深刻理解的一种体现。这也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养气血,保持气血的平衡和畅通,从而维护身体的健康。

    长脉通常被认为是气血流畅平和,反映出气在体内的调和统摄功能良好。而短脉则表明气不足,可能是由于气虚或气机不畅导致的,表现为气的统摄功能减弱。

    数脉则多与心火亢盛或阴虚内热有关,反映出内心烦热的状态。大脉则可能意味着邪气正在扩张,病情正在向严重的方向发展,此时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较为激烈。

    上部脉盛,通常是指寸口脉(手腕部桡动脉处)的脉象较为亢进,这往往与气逆于上、肝阳上亢、气逆冲胸等病理状态有关。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阳过亢,气机上升过度,便可能导致上部脉盛。这种脉象往往表现为脉来急促而有力,患者可能伴有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

    而下部脉盛,则是指尺部脉(手腕部尺侧)的脉象较为亢进,这通常与湿邪下注、水饮内停等因素有关。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它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容易阻滞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当湿邪下注于下焦时,便可能引起下部脉盛。这种脉象往往表现为脉来濡滑而有力,患者可能伴有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状。

    在中医脉诊中,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状态,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细脉,顾名思义,是指脉象细如线,多表现为正气衰少。这种脉象往往是由于气血两虚或脏腑功能衰退导致的。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当气血不足或脏腑功能衰退时,就无法滋养和推动血脉,从而导致脉象变得细弱无力。患者可能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

    而涩脉,我理解你可能是指那种脉搏往来艰涩、不畅快的脉象。这种脉象通常与血少气滞有关,反映出血液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在中医理论中,气滞是指气机不畅,运行受阻的状态,而血瘀则是指血液在脉中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的病理现象。当气滞血瘀时,血脉就会受到阻碍,从而表现出涩脉的特点。患者可能伴有胸胁胀满、疼痛拒按、舌质紫暗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是一种复杂的诊断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当脉来时大而极速,如泉水上涌,这通常被称为“洪脉”或“实脉”。它表明病势正在发展,气血充盛而涌动,可能是体内热邪炽盛或正气未衰,与病邪激烈斗争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感觉身体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而脉来时若有若无,微细无力,或是像弓弦一般,猝然断绝而去,这通常被称为“散脉”或“绝脉”。它表明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是死亡的征兆。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患者体内的气血已经极度衰竭,脏腑功能已经丧失,无法再维持生命活动。

    接下来 我们来看看健康和不健康面部颜色的对比。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外在表现,如眼睛的神采和面部的色泽,常常被看作是内脏健康状况的反映。两目的精明和面部的五色,确实被视为内脏精气外显的窗口。

    关于赤色,它应该像白布包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这种红色是健康而富有生机的。而不健康的红色,则像赭石那样色赤带紫,缺乏光滑的白色,这往往是体内有热邪或气血不畅的表现。

    白色,它应该像鹅的羽毛一样,白而有光泽,这种白色是纯净而富有生机的。而不健康的白色,则像盐那样白而带灰,这往往是体内气血虚弱或阳气不足的表现。

    青色,健康的青色应该清而明润,如碧玉一般,这是肝气疏泄、气血流通的表现。而不健康的青色,则像青湛那样青而带沉,这往往是肝气郁结或寒邪内盛的表现。

    黄色,健康的黄色应该像丝苞中的雄黄一样,黄而明润,这是脾胃健运、气血充足的表现。而不健康的黄色,则像黄土那样枯暗无华,这往往是脾胃功能失调或湿邪内蕴的表现。

    通过观察和分辨这些色泽的微妙变化,中医能够初步判断内脏的健康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判断方法,具体的诊断和治疗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史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