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最后的鏖战
作者:海天飞羽   红魔传奇主帅:远征之路最新章节     
    第140章 最后的鏖战

    红魔的球迷,是全世界最好的球迷。

    ——题记

    足总杯红魔杀入了决赛,极大地振奋了球队的士气。弗格森的球队现在有了目标去争取,开始焕发新的激情。

    淘汰奥尔德福德队之后三天,红魔在联赛第33轮客场出战女王公园巡游者队。

    扛着疲惫之躯的红魔一众将士努力激发斗志,鼓舞士气,打出了一场难得的对攻战,最后2比1击败女王公园巡游者队。

    从客场回来的第3天,红魔迎战第34轮的对手维拉队。

    红魔在主场奋起精神,小将马克-罗宾斯得到弗格森的信任,他在比赛中发挥非常出色,踢得虎虎有生气。正是他在攻击线上的不断尝试突破,让红魔找到了对手的漏洞。也正是得益于他充沛的体能,不断地在禁区里穿插接应,彻底搅乱了对手的防守体系。尽管身材不高,但罗宾斯非常灵活,这一点也让对手的老熟人麦克格拉斯非常头疼,高中卫的克星就是罗宾斯这种小快灵。罗宾斯这场比赛全场都很活跃,他头顶脚踢,连续射门,在比赛中独进两元,帮助球队轻松获胜,赢得了主场球迷的欢呼。

    罗宾斯在赛后难得地被评为全场最佳,得到了弗格森专门的表扬。弗格森说:“我很高兴马克-罗宾斯的进步。他非常勇敢,也很有自信,敢于做动作,不断地寻找这攻击机会。我们这场比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发挥,因为他的出彩才变得如此轻松。我非常期待他的未来表现,希望他越来越好。”

    踢完维拉之后,红魔不知不觉取得了联赛六连胜。

    这一波密集赛程成绩出色,但也彻底耗掉了红魔球员们并不充裕的血槽,他们并不能一直用高强度的输出来对抗每一个对手。

    3天之后红魔出征白鹿巷球场,挑战第35轮对手热刺。

    对手热刺踢得十分强悍,节奏也很快。红魔球员的体能仅仅坚持了不到60分钟就进入了衰竭期,到了70分钟就已经几乎消耗完毕,只能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与对手苦苦周旋。热刺队全场比赛都占据着主动,最终踢了红魔一个2比1,终结了红魔的连胜纪录。

    到了第36轮红魔主场迎战温布尔登队。红魔球员终于回复了正常,但每一场依然是苦战。弗格森面对昔日苦主选择了稳守策略,立足中场相持,保护后场安全。球员们也都如临大敌,纷纷拉开架势准备和对手火拼。但温布尔登队此时已经没有太多激情,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太强的攻击性,比赛也踢得相当的随意,反倒是无欲无求一般等着比赛结束。最终这场比赛踢成了0比0,双方各取一分。

    红魔在英甲联赛第37轮再次对阵诺丁汉森林队。

    弗格森缺少了罗布森、因斯和休斯三员大将,首发的阵容完全撑不起中轴线,开场之后就陷入被动。球队完全扛不住对手从中场开始的碰撞和冲击。克拉夫的战术简单有效,完全靠体力化来制敌,非常克制缺乏核心大将的红魔。肉搏战打赢,森林队就如同压土机碾过丛林一样,轰隆隆地把红魔压回半场,占据了绝对的主动。不仅如此,森林队的进攻冲击力也无比犀利,他们就像是一把把尖锐的刺刀一样,把红魔的防线搅得千疮百孔。最终红魔的门将莱顿不得不垂头丧气地从球门网窝里捡了四次球出来开球,弗格森的球队净吞四蛋,惨败收场。

    诺丁汉森林队四球大胜红魔,这个结果多少有点出乎意料。媒体的感觉复杂,他们认为红魔不应该如此不堪一击,但又为弗格森的狗屎运而生闷气。赛前有些媒体记者以为双方会斗得你来我往,水平相当,却没想到红魔输得如此干脆,双方实力差距无比巨大。这些媒体难以理解为什么在足总杯第三轮比赛中红魔能够赢了森林。

    不少评论员心底的那一句没说出来,“弗格森真应该被炒掉,森林队实力完全碾压红魔,两队踢10场估计弗格森得输8场甚至9场,但他却赢得了最关键的那一场。”

    联赛最后一轮,红魔主场迎战查尔顿队。

    弗格森的球队排出了全部主力,而对手则完全没有和红魔打硬战的想法。红魔踢得积极主动,最终1比0赢下对手。中后卫帕里斯特难得地打进了一个头球,帮助球队获胜。

    联赛终于结束了。

    弗格森带领红魔最终以一场胜利收尾,算是给这个失败的赛季带去一点希望。最为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比赛来到老特拉福德球场观战的红魔球迷,接近多名红魔死忠来到现场,不仅全场都给弗格森的球队热情鼓励,而且在比赛结束时还全场鼓掌,给球队出征足总杯壮行。

    红魔的球迷始终对这支热爱的球队不离不弃,始终对这支球队怀抱着希望,始终不会放弃对球队的支持。

    弗格森十分感动,他亲自带着球队向球迷表达感谢,绕圈谢场。弗格森后来承认自己真的没有想到球迷现在还会这样热情,“我知道这个赛季我们做得不好,我知道我饱受批评,但红魔球迷却还是这样支持球队,这太难以想象了。我想他们是全世界最好的球迷,我们接下来必须要做点什么来回报他们。”

    布鲁斯和帕里斯特也分外受到触动。这个赛季他们两个中后卫一直都在媒体批评的漩涡之中,也不断地遭到了球迷的嘘声和怒骂,他们是真没想到在赛季结束之时还有这么多球迷会来现场支持,给全队那么大的鼓励。

    罗布森代表全队发言,当他拿起话筒刚刚说一声谢谢时,全场就掀起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让他差点哽咽。罗布森是球迷们最信任最支持的队长,真正的红魔。“奇迹队长”说:“我们踢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赛季,这样的成绩让我们非常羞愧,我们无法面对你们的赞美与肯定,甚至无法面对你们真挚与热情的目光。这个赛季我们非常坎坷,一路都是困难重重,一路都是打击,让我们总是疲于应付。”

    罗布森充满了感激之情说:“我们明白,穿上了这个红色的战袍就意味着为胜利去战斗。我们也一直在为了热爱我们的球迷去拼搏,去付出一切。我们曾经希望能够冲击冠军,也曾经有过各种幻想,但现实令我们感到痛苦。今天我们面对噩梦一般的联赛成绩,我们还是没有失去勇气。这全是因为你们的热爱与鼓励,因为你们给予我们的动力。”

    联赛踢完最后一场,弗格森交出的答卷是这样的:联赛排名第13,弗格森执教红魔的最差,甚至是红魔队自1980年以来的最差。

    记者们肆意地对弗格森的“失败”展开抨击,他们甚至认为弗格森不主动辞职就很羞耻。绝大多数的英格兰媒体对弗格森盖棺论定,认定这个苏格兰的年轻主帅并不适合执教红魔这家俱乐部。他缺乏自信,无法承担重任,缺乏能力,无论是买人还是更衣室管理都乏善可陈,在红魔的三个赛季多完全就是一场灾难。

    记者们有各种批评的火力点:

    “不顾红魔传统,清洗青训天才怀特塞德。”

    “清洗防守核心麦克格拉斯,大幅度削弱防线,导致球队中后场不稳。”

    “清洗斯特拉坎后没有相应补强,红魔中前场没有了灵气。”

    “不顾规则和礼仪引进因斯,引发了全联盟对红魔的憎恨。”

    “让前锋麦克莱尔踢中场,弗格森乱点鸳鸯谱,病急乱投医。”

    “弗格森战术上严重失误,惨败曼城就是明证。”

    “弗格森耗费了俱乐部巨额的转会经费,但却让球队陷入了危机。”

    “踢得像狗屎一样的比赛场面,弗格森还有什么资格留在红魔?”

    媒体连篇累牍地发表各种意见,评论弗格森的种种错误,演绎红魔更衣室种种莫须有的矛盾,捏造红魔管理层的冲突。在他们的笔下,红魔更衣室里早就沸反盈天,球员们都已经忍受不了弗格森;在他们的话语里,红魔的董事会早就将弗格森列入了黑名单;在他们选择的球迷访问中,没有一个球迷还有耐心,没有任何人愿意给弗格森更多的时间......

    曼联功勋斯泰尔斯对这些记者非常反感,“按照他们的说法,弗格森早该被吊死在老特拉福德大门前。”

    的确如此,这些记者没有采访红魔俱乐部管理层,没有机会采访弗格森和他的团队,完全不可能进入红魔更衣室,他们所谓的新闻都是靠拍脑袋“脑补”出来。

    媒体们搬弄是非,混淆黑白,不少的红魔球迷在很长时间都被误导了。他们被引导到这样的思维:球队被死敌狂虐,连续多场失败,主帅就应该引咎辞职。这些球迷的态度和情绪反过来又被被媒体利用,让呼吁弗格森下课的成为了一股力量。

    弗格森艰难抵抗铺天盖地的谩骂与诋毁,但他选择了坚守岗位。面对外部的批评谩骂与各种压力,弗格森就像是勇士在惨淡黑夜里独自包扎伤口,但始终不曾放弃,更没考虑过当逃兵。

    风雨无情,他只能沉默地忍耐着,等待着足总杯决赛的到来。

    不是所有的红魔球迷都不喜欢弗格森,事实证明弗格森的进攻打法和球队精神面貌还是有支持者的。

    主场最后一场比赛,到场观赛的球迷就选择和弗格森站在一起。这些球迷从来不会放弃对俱乐部的主持,对弗格森的支持。他们可能会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但真正需要他们站出来时他们也会展现出自己的态度。

    两个多赛季以来,他们坚信未来会更好,坚信弗格森会让球队成功。

    红魔球迷这种对球队始终不离不弃的信任与陪伴,让弗格森无比感激。

    赛季结束之时,红魔功勋查尔顿发表看法,“我并不同意这个赛季球队表现完全失败的说法。弗格森执教的球队这个赛季起伏很大,遭遇了难以胜数的困难。他们的表现不算好,但积分和排名并不能说明太多。我看到这个赛季红魔有不少球员表现很出色,整个球队也不像之前那样处处被动挨打。即使在最艰难的阶段,弗格森的球队也依然保持着斗志,这是我认为最难得的。”

    查尔顿说:“无论他们最后能不能获得足总杯冠军,我都坚定支持弗格森留任。我认为这支球队正处于重建的关键时刻,他们是有希望的。”

    不少红魔名宿在这个时候也发表意见支持弗格森,他们都认为红魔其实踢得不错,很多比赛是占据优势但却不幸输球,红魔只是运气欠佳,其实是在进步之中。既然弗格森带队杀入了足总杯决赛,那他就值得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红魔的传奇球员劳在接受采访时专门指出,“弗格森很擅长杯赛决赛,我认为他将赢得足总杯冠军。他值得红魔更多的执教时间,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