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办户口、改名字
作者:蓬州吹取三山去   快穿系统:路人甲只想寿终正寝最新章节     
    到了阁楼,周太太拿出钥匙打开门,“陈太太,你快进来看看,白天完全不需要开电灯的呀,看看,阳光多好,而且,我这个阁楼是挑高的,空间很大的。”

    陈安进了屋,发现确实挺高的,不怎么需要弓腰。

    阁楼被隔成了两个卧室,中间是餐客厅,大大的钢窗,光线充足。

    卧室推开窗户,还有一个露台,晒衣服养花都是可以的。

    床、柜子和桌椅板凳都是现成的,唯一不足的就是楼梯太窄,上下楼费劲。

    “周太太,我们是诚心要租的,您看租金要多少钱?”陈玉兰参观完,见儿女都挺满意,开门见窗问了价格。

    周太太拉长了语调:“自从日本人造孽打了奉天,哦哟,那逃难来上海的人是一波接着一波,亭子间都涨到了20块啦,要不是我对租客有要求,我的房子老早都被抢光了,毕竟我这个位置在极司菲尔路,闹市哦,去哪里都方便的呀。”

    “实话实讲,我这里的租客嘛,我给他们也涨了几块钱的哦但是!还是要比外面便宜的多哦,见你一个独身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也不容易,一个月25块,你租不啦?”

    陈安觉得好笑,周太太讲话迂回,不直接讲租金多少,而是绕了一圈,再讲租金。

    摸了摸家具的陈玉兰,讲了讲价,一番拉扯,周太太同意抹掉2块钱。

    付了三个月的租金,他们身上还剩两百多,回酒店取了行李,在同福里附近的店铺,买了两床被褥、四床被子、三只枕头。

    还有几套枕套床单,又再日杂店买了牙刷、牙粉、香皂、肥皂、沐浴粉、洗衣粉、洗发粉、针线盒、锅碗、洗脸毛巾、擦脚毛巾、脸盆、脚盆、洗澡盆、恭桶等。

    杯子买了两种,刷牙和喝水的,还买了手电筒、时钟、茶具、2个暖水瓶和2个水桶,几个竹篮竹筐。

    同福里杂货铺的老板喜得不见牙,殷勤的跟在陈玉兰身后伺候。

    陈玉兰挑挑拣拣,买了镜子、梳子、雪花膏、玉容膏、护指膏和香粉,还买了粗糙的厕纸、柔软的手纸,备了她和陈安的月事带。

    打扫卫生的麻布、扫把、簸箕、插花的瓶子,落地衣架和晒衣杆。

    杂七杂八的东西一大堆,杂货铺老板分了好几趟才上了楼。

    逛完日杂店,三人又进了裁缝铺,每人量身定做了六身衣裳和三身睡衣,贴身穿的小衣,里衣、外衣、袄子,还买了几双棉鞋、皮鞋和拖鞋。

    冬天的大衣,陈玉兰一口气做了九件,每人三件,选的普普通通的料子,一件也要三四块钱了。

    一眨眼,裁缝店和鞋店轻轻花掉六十几块大洋,

    逛了整整一下午,陈玉兰才觉得必需品买完了,然后带着儿女在面馆吃了三碗鸡蛋面,点了两份卤肉和一份卤菜。

    虽然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了,可陈玉兰觉得自己很节省的,比如在街边的杂货铺买东西,而不是去百货大楼。

    又比如,被褥都是棉布做的,并没有奢侈的买绸缎,做衣服用的都是普通的布料,吃饭也是在普通的面店,没有去饭店。

    正在津津有味吃着阳春面的三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这一番购物,着实给街坊邻居带来不小的震撼。

    人老成精的周太太断言,陈玉兰母子三人,定是大户人家出身的,家里非富即贵。

    因为他们花钱看似节省,实则铺张浪费。

    现在的老百姓花钱极为节俭,哪里会一下子做那么多套衣服,都是缝缝补补洗洗弄弄又三年。

    更别说一口气买那么多日品,光盆子都买了十几个,这一看就是没出过门子的富家太太和小姐少爷。

    穷人是一口气掏不出这一百多块钱的,也不会吃了鸡蛋面,还要配两种卤肉。

    可谁叫这三个人,没有一个是吃过苦受过穷的呢。

    陈安前世是个普通社畜,加上过节费和年终奖,月薪五位数,单位有宿舍、食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供房子不供车子,赚多少花多少,最大的烦恼就是今天又要加班和中午吃什么。

    后来,她有了外挂,花钱更大手大脚了。

    陈玉兰和陆尔民则过了十几年衣食无忧的生活,只知道外面生活苦,可怎么个苦法就不知道了。

    打记事起,陈玉兰就被父母卖了,天天被关在院子里学习吹拉弹唱,学成之后在茶楼卖唱,没碰过钱,吃穿住行用,都有养父母管着。

    后来到了陆府,随着陆振华越来越得势,她身边伺候的人越变越多,喝口水有人端到身前,吃口饭有人夹菜到碗里,皮肤白皙、玉指纤纤,脸上没有一点岁月的愁容。

    陆尔民就不用多赘述了,虽然是不受重视的少爷,但也是锦衣玉食长大的,来往的同学也都是有钱的。

    他吃过最大的苦,就是从哈尔滨到上海的这段路,从前在东北,住前清的王府大院,现在在上海,住弄堂上的阁楼,对他来说,也是在吃苦了。

    三个人租好了房,自觉找到了安稳的落脚处,喜滋滋的搂着新被褥,踏踏实实的睡了一觉。

    一大早,陈安三人带着户籍文书,在周太太的介绍下,跟着住在亭子间的田警官去了警局办新户口。

    田警官性子单纯,爸妈在上海乡下种地,不想儿子继续种地,咬牙供了儿子读书,田警官也争气,中学毕业后进了巡捕房,现在是实习警员。

    不过,听他意思,实习警员要干两年才能转正,工资很少,交了房租所剩无几,好在警局管饭,还发衣服。

    他一路热情的领着陈安三人办了新户籍,陈玉兰给了户籍警察5块大洋,给自己儿女改了名字。

    一个叫陈安,一个叫陈民。

    临走时,田警官将三人送上黄包车,陈玉兰塞给他两块大洋,他瞪大了双眼:“陈太太,我我就是带带路,什么也没干,而且咱们都是邻居,这个,我不能要的,不能要。”

    陈玉兰跟他来回推搡了好一阵子,直接强行扔进他兜里,赶紧坐上黄包车,叫师傅快跑,才算了解。

    留下呆愣的田警官,傻傻的看着三人的背影。

    人家帮忙办了事,就要给谢礼,下次才好来往,这是陆府的一贯行事作风,陈玉兰自然耳濡目染。

    陈安则觉得,田警官这个愣头青,进了租界巡捕房,有的熬了。

    有了新户口,陈安带着陈玉兰去了汇丰银行,办了一张存折,六根大黄鱼大洋兑了两千多大洋,留了一点零花,其余的存在折子里。

    然后把剩下的二十根金条,存在了汇丰银行保险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