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农为天下之本,农利则国利
作者:黑的蚂蚁   大唐:我上朝穿龙袍,李二人麻了最新章节     
    杨信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水利乃国家之根本,不可轻忽。”

    “在沂州时,我曾见过当地百姓因河水泛滥而受苦,因此深知治水之重要性。”

    “治水之道,在于顺应自然,因势利导。”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地势高低,修建堤坝,开凿渠道,将洪水引入低洼之处,既能减少灾害,又能灌溉农田。”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另一位官员又迫不及待地问道:“那农利方面,你又有何见解啊?”

    杨信略一思索,便侃侃而谈:“农为天下之本,农利则国利。”

    “要提高农业产量,除了兴修水利外,还需注重农具改进,耕作技术革新以及种子选育等方面。”

    “在沂州时,我曾见过一种新型犁具,听说就是你们工部创制的,其耕作效率远超传统犁具。”

    “若能将此种犁具推广至全国,定能大幅提高农业产量。”

    工部侍郎站在一旁,听着杨信的回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走上前来,拍了拍杨信的肩膀,夸赞道:“杨信,你果然名不虚传!”

    “太子殿下没有看错人。”

    “不过有一点你说错了,那些犁具,虽是来源于我们工部,但实际上,是太子殿下给的灵感!”

    杨信闻言,十分诧异。

    太子殿下还懂这个?

    正值此刻。

    大太监宏亮的声音划破了宫廷的静谧:“陛下、太子驾到!”

    霎时间,工部的官员们纷纷整理衣冠,快步迎上前去,毕恭毕敬地行礼参拜!

    独孤怀恩也从繁忙中抽身,急匆匆地赶来,向陛下和太子殿下深深一礼。

    李承乾环视一周,最后将目光落在了独孤怀恩的身上,缓缓开口问道:“杨信在工部表现如何啊?”

    他的语气虽轻,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威严。

    独孤怀恩心中早有准备,杨信毕竟是太子殿下引荐的俊才,自然不敢怠慢。

    他微微一笑,恭敬地回答道:“杨信此人,才华横溢,实乃我工部之幸。”

    “自从他加入以来,便一直在暗中派人观察其表现,果真是名不虚传。”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杨信能撰写出《沂州山志》,其学识与见识可见一斑。”

    “在我工部,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来勘测地势,记录风物。”

    说着,他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杨信,只见杨信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上微微泛红。

    独孤怀恩见状,心中更是满意。

    暗道这杨信不仅才华横溢,还谦逊有礼。

    日后,必成大器!

    李承乾眼中流露出满意之色。

    一旁的李世民也负手而立,目光在杨信身上流转,心中暗自点头。

    确实,朝中正是需要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才能为大唐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他注视着杨信那朝气蓬勃的面庞,心中感慨万分。

    大唐的千秋伟业,正是要依靠这些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年轻人啊!!

    李承乾不再犹豫,直接对独孤怀恩说道:“独孤大人,我看杨信是个可造之材,不如就在你工部给他安排个职位,让他先历练一番如何?”

    独孤怀恩闻言,立刻点头应允:“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既然如此,那就封他为风物吏吧,让他负责勘测地势,记录风物。”

    杨信听闻此言,顿时愣住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初来乍到,竟然就直接在工部当上了官!

    他心中激动不已,连忙上前拜谢!

    “多谢太子殿下提拔!多谢独孤大人赏识!”杨信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承乾笑呵呵地扶起他,说道:“风物吏虽然还算不上正式的官职,但以你的才华和能力,迟早会有更大的作为。”

    “今后,你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不仅仅要关注沂州的山川风物,更要放眼整个天下的山川水利!”

    “知道了吗?!”

    杨信听了李承乾的话,心中激荡着雄心壮志!

    他深深一礼,朗声领命。

    李承乾随即转向独孤怀恩,郑重地吩咐道:“独孤大人,你便安排些人手,依照杨信所着的《沂州山志》中的记载,前往那边开垦、开矿吧。”

    独孤怀恩恭声应诺,心中暗自赞叹杨信的才干。

    沂州城外的矿物储藏情况,早已被杨信详尽地记录在那本《沂州山志》之中。

    如今只需按照书中的指引,按部就班地进行开挖,便能够有所收获。

    他当即命人准备前往沂州。

    同时又唤来杨信,虚心向他讨教那边的地势情况。

    杨信对独孤怀恩的提问一一作了详尽的解答。

    李世民在一旁听着,脸上不禁露出了笑眯眯的神情,他点头称赞道:“我看此子,未来前途无量,必成大器。”

    李承乾闻言,笑着打趣道:“父皇这是起了惜才之心?”

    李世民轻轻一叹,感慨道:“朕只是觉得,我大唐的未来,终究还是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啊。”

    ……

    翌日。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肃穆。

    六部官员依次奏禀国事,李承乾端坐于龙椅之上,神态威严。

    这几个月的游玩,使得案头堆积的文书奏折如同小山一般!

    好在,并无太多棘手之事。

    长孙无忌步出班列,恭敬地向李承乾奏禀:“殿下,因学堂建设之推进,各地州府乡闱之人数较往年已增加一倍有余。”

    “府衙所派学士皆已全力展开教学,以育英才。”

    他顿了一顿,继续详细禀报:“教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

    “考试制度亦已完善,定期举行月考、季考,以检验学子所学。”

    “选拔人才方面,我们注重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择优录取。”

    “至于各地州府学堂之优秀学子,经过严格选拔,方有机会进入长安大学深造。”

    长孙无忌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显然对此事极为上心。

    李承乾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教育,乃国家之根本,他对于长孙无忌的汇报感到十分满意。

    “赵国公所言极是,教育乃立国之本,务必持续推进,不可懈怠。”

    “除了经史子集这些传统学问,数算、匠艺、手工、铸造等百艺,也需纳入教学内容。”

    “毕竟,府衙学堂中的学子,大多出身庶民百姓之家,士族子弟或许对这些技艺不屑一顾,但对于百姓而言,掌握一门实用手艺,便是安身立命之本。”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因此,你们可从工部优选出精通这些技艺的师傅,下派到各个府衙,担任百艺教学的老师。”

    “同时,要制定详细的考核规制和教学细则,确保每位学子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