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冉闵三祭“杀胡令”;蒲坚更名为苻坚
作者:番番外闻   晋末风云录最新章节     
    石闵虽然生长胡族,但是从小礼学教化无一耽误,也有汉学名师教诲,他博闻强记,极其聪明,是个善于谋划的人,多谋善计,勇气和力量具超越常人。

    虽然在此次夺嫡大战中,他最后胜出,但是他也发现了一个不好的倾向,胡人越来越怕他,赵人也就汉族之人,与他越来越亲厚,他依然心中不服,想再试试人心归向,于是在邺城中颁布第二道:“试胡令”

    令说:“近日孙伏都、刘铢叛逆作乱,亲信党羽已经全都伏法,好人没有一个参与这事儿的。

    从今以后,凡和我一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自去,悉听尊便。特令城门不再关闭,大家随意。”

    他与一众将官登楼观看,终于看到了令他痛心疾首的一幕,方圆百里之内的汉人全都大包小裹,携家带口的蜂拥进城,面带喜色。

    而胡人包括羯、氐、羌等六族则争相离去,以致挤在城门之处,闹得水泄不通。石闵长叹一声,知道胡人此去,各自投奔,必在外兴风作浪,必反过来攻打自己,祸害无穷,真是可惜,终不会为自己所用。

    无可奈何之际,他颁布了第三道命令,被俗称为:“杀胡令。”

    令称:“凡是斩杀胡人一名,头颅送到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命令一旦发出,立刻风云变色,后赵境内汉人瞬间红了眼睛,可真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各自拿起刀兵,围追截杀胡人,后赵本就是胡人密集之国,这一场惊天杀戮,一天之中,被斩首的胡人竟然多达数万。

    最大的清算在石闵自己这里,他亲自率领汉人兵马诛杀胡人部族百姓,不论贵贱、男女、老幼,务必斩草除根,全都斩首,被杀掉的胡人足有二十多万,尸体堆积如山,全扔在城外,野狗豺狼夜夜啃食,哀嚎狂吠不断。

    石虎当年最愿意杀降,整建制坑杀汉人,数以万计,如今全反了过来。

    汉人对胡人的仇恨也跟石虎父子的这些年残暴行径有着莫大的关系,没有前车哪来后辙。

    对于屯戍边疆的胡人、羯人,石闵也没放过,以书信下达命令,让军队中汉人掌管大权,将属下胡人、羯人等外族统统杀掉。

    结果如此大规模的屠杀清洗,怎么可能没有错漏,长得鼻子高一点、眼窝深陷一点,皮肤白一点,胡须多一点的人,反正就是看着像胡人的,大半被滥杀而死。

    后赵建国三十余年,胡汉一直在融合,通婚通好屡见不鲜,一家之中,若有胡人,无论妻子或者丈夫,也被周围邻人抓出去斩首送凤阳门,一时之间妻离子散,父死子亡不计其数,痛哭哀嚎不绝于耳。

    可以这么说,石闵的杀胡令确实让汉人看到了希望,知道胡人并不可怕,也是可以战胜的,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有效的打击胡族在后赵兴风作浪的能力,却也造成了一定的杀戮,但是哪个当政者不杀戮呢?要不就没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了。

    这件事本身还是石闵夺嫡之战的延续。

    这个杀胡令本质上是石闵为巩固政权,平息兵乱而无奈行之,如果能不杀,他肯定是不愿意杀的,要不为什么又发禁胡令,又发试胡令的,直接杀就完了。

    后来杀胡令被明清民国以至现代,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巧舌如簧,用心歹毒,扩大了杀胡令的民族意义,增加仇恨,分化团结,这些别有用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可恨!

    所以在此辟个谣,根本没有什么民族英雄和仇恨,如果当年石闵让大家放下武器,大家就放下,一心者留下,大家也当没事人一样,留了下来,该干嘛干嘛,根本不会有第三道命令的发出!

    清理完内外反对势力,消除石氏的痕迹,石闵也使人广布谶语,以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为托辞,便称上天垂警,后赵当灭,司徒申钟等汉臣,上尊号于石闵,石闵以谶语在先,谦让李农,李农固辞,劝进石闵。

    350年闰二月,石闵正式称帝,乃即皇帝位,改元永兴,国号大魏,实行大赦。史称:“冉魏”。

    魏国主石闵思量自己终究还是汉人,于是恢复冉姓,尊奉母亲王氏为皇太后,立妻子董氏为皇后,所有儿子一律改回冉姓,接续冉家香火,立冉智为皇太子,其余三子冉胤、冉明、冉裕等被封为王。

    魏王冉闵因李农居功甚伟,任命为太宰、录尚书事,兼太尉、并封为齐王,李农的儿子们也恩宠有加,全都被封为县公。

    但是冉闵也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难题,最大的一个就是后赵诸将并不认同他这个皇帝,出现了四分五裂,各自割据的局面。他派遣使者带着符节向驻扎在各地的将领,通报新的任命,他们大都不肯服从。

    其中最重要的两股势力就是姚弋仲和蒲洪,见后赵基本完蛋了,俱有做大之心。姚弋仲占据着滠头,而蒲洪占据着枋头,各有兵众数万,他们又各自招兵买马,势力迅速做大。麻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奈归附了蒲洪。

    姚弋仲看蒲洪做大,怕他成为自己以后称霸天下的劲敌,遂派其子姚襄率兵攻打蒲洪,蒲洪这边明显更胜一筹,出兵迎击,大破姚襄,并斩获兵士三万余人。

    当时便有谶文中言“草付应王”之言,蒲洪觉得很有意思,突然想起来什么,叫来自己最得意的小孙子蒲坚,道:“爷爷记得你后背上是不是有块胎记?来来来,让爷爷看看。”

    小蒲坚年方十二,长的顾盼神飞,身材伟岸不俗,很得爷爷宠爱,于是坦露后背给爷爷看,小家伙肌肉结实,肤色古铜,光洁如锻,背上果真有一块胎记,其形特殊,很像草书“草付”二字,众将也都互相扒拉着看热闹,皆呼奇妙,看看人家的胎记长的,居然长成两个字!

    蒲洪哈哈大笑,草付为“苻”,蒲与苻本就相通,于是顺势改姓为苻,既然草付为王,自己也就别客气了,自称“三秦王”,大将军、大单于。

    蒲氏一姓俱改为苻,蒲坚也正式改名为“苻坚”。苻志不但相貌生的极好,性情至孝,又博学多才艺,小小年纪便透露出经济大志,喜结英豪,以图济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