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不到长城非好汉
作者:酉悦沐   弘未来人生最新章节     
    2011年的暑假期间,我带着一个家族的孩子,侄女,外甥女,外甥一行六人,前往长城博物馆参观考察。因为他们年龄最小的才三岁,大17岁,虽然不能爬上长城,但是要对长城有印象。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爷爷在《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句词,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决心和勇往直前的意志。这句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不仅仅是对长城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这句词创作于1935年,是毛爷爷在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此时红军正处于艰难困苦之中,但战士们的决心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念。

    在这首词中,长城不仅是一道物理防线,更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象征。所谓的“好汉”,在这里指的是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战斗的红军战士。

    这句词体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是在长征途中还是革命道路上,红军战士们都展现出了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

    词中流露出的是对革命理想的无限追求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毛爷爷通过这句词,向所有红军战士表达了敬意和赞美,将他们誉为真正的好汉。《清平乐》这一词牌在毛爷爷的笔下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其豪迈的气势与词意相得益彰。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革命情感的抒发,情景交融。这句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激励了无数人为理想和信仰奋斗。作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句词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时代,这句词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体现,鼓舞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总的来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仅仅是一句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种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第一次来八达岭长城,是2006年劳动节期间和孩子一起来的,这次虽然没有爬上去,从另一个层面对八达岭长城有的新的理解,对长城文化有了新的理解。

    2009年,我刚来北京时,结识了吉林在京的刘东明老师,他说他徒步走长城沿线,历时三个多月,我由衷的感到钦佩,做难事,必有所得。

    我们看看刘东明老师的那段经历:

    1997年元旦,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临近,各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那天,我和李杰、王刚三人决定,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们将徒步走完万里长城,以此来庆祝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把此次活动命名为“龙脊上的足音”。

    第2天,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去图书馆查资料和准备相关事宜,10天后我们拿出了一个方案,然后向一些政府机关,新闻媒体推广我们的想法,出乎我们预料的是,竟然遭到一连串质疑和打击,这让我们很失望,我们回去后商量一下后决定,不能放弃,于是又开始投入这个活动中来。

    2个月后,事情仍然没有头绪,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我们,于是我们再去找报社,一位姓毕的先生对我们这个活动表示支持,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事情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记住你们已经开始徒步长城了。他把我们介绍给了吉林市青联。

    事情有了转机,青联负责人张先生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首先他帮我们联络了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的负责人郭明华先生,为我们从香港的港岛、新界、九龙三地取土,我们要把香港的土壤撒在长城上,象征国土回归。

    香港的土有了,郭先生只能带到深圳,我们的经费都是自己筹集,而且是少的可怜,怎么办,我们来到长春北方航空公司,说明了来意,负责人很慷慨的为我们解决了往返深圳的机票。

    一切准备就绪----

    “龙脊上的足音”活动,承蒙吉林市委市政府、共青团吉林市委、吉林市青年联合会和社会各界人士及长城沿线的各地政府的鼎力相助下,从1997年3月26日开始,终于在97年6月30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中华三祖堂”前,圆满结束。

    6月30日上午,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中华三祖堂”前,“龙脊上的足音”活动的最后一个重要主题,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们将从香港、新界、九龙三地取来的土壤,播撒在这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以此来记念民族振兴,国土回归的盛况。

    国家政协,中国长城学会,河北省委省政府,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涿鹿县委县政府,吉林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领导和当地群众、学生,近千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此次活动以“香港回家”为主题,植松树三棵,各取名为“香港松”、“新界松”、“九龙松”,将从三地取来的土壤,根植这三棵树下,象征国土回归,并立碑一座,名曰:“港土归根碑”。

    回到吉林后,吉林市委市政府、共青团吉林市委有关领导和学生、市民一起,将从香港、黄帝城和长城带回的土壤,根植在松花江边青年园内的一棵松树下,名“回归松”,立碑一座。

    至此,“龙脊上的足音”------迎97香港回归,徒步万里长城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各位看官,长城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有志之士贴近,游走,书写,你说为什么呢?

    2020年开始,我在听了《另一半中国史》后,对长城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从2021年开始每年冬天去一次长城,因为冬天寒冷的季节,来游览的人相对较少,二来可以看到晴朗的天空,和周边的环境,不象夏天,被绿色遮盖,三来可以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教训。

    高洪雷的《另一半中国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历史不仅仅是汉族的历史,而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更全面、更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的过去。

    战国时秦、燕、赵为防止匈奴入侵而分别修建的,秦始皇时将其连接,形成万里长城。这个万里长城就是当时的太极中轴线,他们连接了中华文化的南北。如果不是长城,我们对长城以北的文化可能了解的更多了,但是没有长城,我们似乎就没有了了解长城以北的那份神秘。

    秦始皇修长城,还有更重要的风水原因。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以达到镇守国土、护佑国家的目的。对于秦始皇而言,修筑长城既有着军事防御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对天地人和的追求,寄托了对未来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下面将探讨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风水原因,揭示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战略思维:

    地理战略的选择

    强化边疆安全: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其选址和规划必然考虑到地理战略的需要。选择地势险要之处筑城,能有效地阻挡外敌,这符合风水学中强调的“藏风聚气”原则,即通过地形的围合来聚集正能量,抵御外部的负面影响。

    顺应自然格局:秦始皇在修筑长城时,遵循了风水学中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长城多建在山脉之上,利用自然地形的高低起伏,增强防御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秦始皇修长城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长城的修建考虑了天文、气候等因素,力求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阴阳平衡:风水学中强调阴阳平衡,长城的修建也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在北方修筑长城,形成了一种屏障,使得南北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

    龙脉理论的应用

    保护龙脉:在风水学中,有“龙脉”之说,认为山脉走势如龙般蜿蜒,是国运昌盛的象征。长城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是对龙脉的保护,避免外敌破坏,从而保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连接山川:长城连接了多处重要的山川节点,这种做法在风水学中被认为是聚集能量,增强国家运势的做法。通过连接这些关键点,构建了一个强大的防御网络,也象征着国家的力量和统一。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五行制衡:风水学中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生成和克制的关系。长城的修建,特别是在材料的选择和构造上,可能也考虑到了五行之间的平衡,以求达到稳固和长久。

    民俗信仰的体现

    祈福纳祥:长城在某些地区可能也扮演了风水中的祈福纳祥角色。例如,一些长城段落被赋予了镇煞避邪的功能,这种信仰反映了古代民众对长城的神圣感和敬畏之情。

    对后代的影响

    长远规划:秦始皇修长城也体现了对未来世代的考虑。长城不仅是一时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一种长久的国家保障措施。通过风水的布局,秦始皇希望为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安稳的国家环境。

    政治象征的展示

    中央集权的象征:长城的修建也是秦始皇中央集权统治的象征。通过大规模的国防工程,展示了中央政府的强大力量和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能力,这在风水学中也有其象征意义,即通过强大的物理形态来增强国家的权力和影响力。

    对外展示的力量

    展示国力:长城的宏伟和壮观,不仅是国内民众的骄傲,也是对外展示中华文明强大力量的方式。在风水学中,这种力量的展示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威望和尊严。

    此外,在进一步了解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风水原因后,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长城的修建不仅是一种军事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长城沿线的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都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长城的建设和使用,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长城不仅是物质建筑,还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长城的存在,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屏障。

    总的来说,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风水原因,不仅体现在军事防御的实际需求上,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哲学内涵。通过对长城的风水分析,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伟大工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以及它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心理的深远影响。

    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八达岭长城是两个重要的参观景点。

    八达岭长城北边一共有8个敌楼,南边也有8个敌楼。

    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

    所有的敌楼依据山势和地形不同而有所不同,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了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收墙于台内。

    八达岭长城北边和南边各有8个敌楼,高耸入云天,遥相呼应,甚是壮观。其中包括着名的北八楼,它是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敌楼,也是俯瞰长城最佳之处,故又名观日台。

    八达岭长城蜿蜒雄伟,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在了解八达岭长城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不仅要遵守规定,不破坏文物,还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这样的历史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八达岭长城北边和南边各有8个敌楼,这些敌楼各具特色并处于关键的防御位置,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防御体系的精巧设计和强大功能。同时,人们也应当珍视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努力保护它们以便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八达岭的观日楼是位于长城北端的着名敌楼,因其海拔高并提供绝佳的观景位置而得名“观日台” 。

    八达岭长城,作为明长城中保存最为完好且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不仅因其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因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特别是位于其北端的观日台,即北八楼,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这里不仅能够俯瞰整个长城蜿蜒的壮丽景象,还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绝佳地点。

    北八楼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成为了八达岭长城的一个重要标志。据记载,这里是长城海拔最高的敌楼,海拔约为888米,相对高度为228米。这座敌楼的设计独特,共有两层,每层都设有箭窗,用于古代的防御需要。而如今,这些设施虽然已不再用于军事目的,却成为游客了解长城历史和体验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窗口。

    除了其军事和历史价值,观日台还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站在楼上,可以360度无死角地欣赏到四周山脉的起伏和长城其他各段的走向,尤其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远眺去,心旷神怡。许多摄影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选择此处作为拍照和观赏的最佳地点。

    观日台不仅是一个观光地点,它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游客不只是看到了一道壮丽的防线,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每到夕阳西下或晨曦初照时,金色的阳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将整个长城装扮得如诗如画,让人不禁对这片土地生发出更多的敬仰与爱护。

    总的来说,八达岭的观日台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点,它是中国长城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每一位登顶的游客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上的触动和教育。

    八达岭长城的一次考察,意外的进入了詹天佑的墓区,也带来了意外收获,他是我们铁道系统的神像。

    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