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太子(17)-酷吏三
作者:刘龑   大汉西域王最新章节     
    当刘焉最初听到这个提议的时候,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惊之情。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大秦的子民,怎么能够像商品一样被拿去交易呢?

    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不得不承认,义堂所提出的方案确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不仅仅是那尚未安置的两万青壮,如果操作得当,甚至连其他已经安排好的六万青壮也能采用同样的方式处理。这样一来,可以将那些有可能引发叛乱的因素送到属国,同时还能为大秦换回一大批新鲜的奴隶资源。

    尽管心中充满了无奈,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刘焉最终还是点头表示了同意。原因很简单,北非六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笔交易。毕竟,大秦对于奴隶的要求并没有太多限制,无论是性别、年龄都不是问题,只不过针对除青壮之外的人群,其换取的比例有所差异罢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从北非换来的奴隶不仅年轻力壮,而且身处异国他乡、远离自己的故乡。即便他们心怀反叛之意,想要逃回故土也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就算真的发生了叛乱,首先需要承受压力和损失的也是北非六国,而不会直接影响到大秦本土的稳定。

    当这件事情终于被妥善处理完毕之后,刘焉深深地感受到了酷吏在行事风格上与他过去监国时期和朝中大臣们共同处理国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酷吏总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去执行并完成君王所下达的各项指令,他们那种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的作风着实令人感到使用起来格外得心应手。

    就在这时,刘焉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不久前自己曾经下令征召一定数量的蛮族女子之事。然而,令他感到惊讶不已的是,义堂竟然一口气征召来了多达五万五千人之众。对此,他满心好奇地询问道:“义堂啊,我当初只是要求征召五万人而已,为何你最终竟能带来如此之多?究竟是作何考虑的呀?”

    只见义堂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回禀殿下,您既然明确提出需要五万名蛮族女子,那么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分配到各位将士手中的人数就只能比这个数字更多而绝不能有所减少。这其中多出的五千人,则是预留出来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路途损耗等情况。”听完这番解释,刘焉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疑问又涌上了他的心头:“原来如此,不过话说回来,纵观历史长河,历代那些圣明的君主虽然也会偶尔启用酷吏,但总体而言对其使用并不频繁。那么这些君主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难道不是希望通过酷吏来迅速解决各种棘手问题吗?”想到这里,刘焉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的确,自从离开京城以来,刘焉发现自己需要思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关于酷吏的运用之道,还有宦官势力、外戚集团以及朝廷中的监察制度等等诸多方面都让他倍感困扰。

    对于整个朝廷来说,保持稳定固然至关重要;可一旦局面过于稳定,下面的大臣们就很容易开始相互争权夺利,甚至有可能形成铁板一块的局面,进而联合起来向君王索要权力。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局势,刘焉深知自己必须要谨慎权衡利弊,找到最为合适的治理策略才行。

    这些来自外部的强大势力犹如隐藏于暗处的幽灵,其存在的目的便是不断地刺激着朝堂这一庞大机器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转状态。它们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时不时地挑拨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引发激烈的争斗与冲突。

    这种看似混乱无序的局面实则是一种精妙的权力制衡手段,既能够维持朝堂内部各种力量的大致平衡,又能适时地引入一些新鲜血液,从而确保整个局势始终牢牢掌控在君王的手中。

    朝堂之上是这般风起云涌、波谲云诡,而他所身处的东宫亦是如此。尽管规模较小,但同样也是一个充满权谋斗争和利益纠葛的“小朝堂”。曾经有一段时间,东宫的属官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他们将真实情况隐瞒不报,致使他这个主人被蒙在鼓里,不知不觉间手中的权柄已然旁落他人之手。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皇帝派遣而来的学官宛如一道曙光降临。这位学官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谋略,与那些心怀叵测的属官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经过一番明争暗斗之后,原本铁板一块的敌对势力竟然被成功地分裂成为两支互不相容的队伍。

    其中一支以他的大舅子为首,此人掌控着东宫至关重要的兵权,因其外戚身份而备受瞩目。倘若将来太子妃所生之子未能顺利登上皇位,又或者即使继承大统但登基时年龄尚幼,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届时,外戚专权、重蹈诸吕之乱的历史悲剧或许将会再度上演。

    也正因如此,皇帝对于宫廷内外的军事力量布局显得格外谨慎小心。他最为信赖的南衙禁军交由远房族人刘祎担任统帅,以确保这支精锐部队对皇室忠心耿耿。与此同时,建国之后还特别组建了一支全新的羽林军作为贴身侍卫,所选之人皆是英勇无畏的烈士后裔,并从幼年时期便开始精心培养,只为打造出一支绝对忠诚且战斗力强悍的近卫军团。

    且说这皇宫之中,不仅有那归皇后所执掌的凤军,更有隶属于司礼监的净军,再加之由勋贵子弟占据多数的神策军,以及从各军当中精心选拔而出的金吾左右卫。如此一来,这小小的一座皇宫之内,军权竟然被分散至众多势力之手。

    这些势力之间彼此牵制、互相制衡,绝无任何一方能够独揽大权。也正因如此,作为一国之君方能牢牢地把控全局。

    若将目光放至整个国度,情况亦是大同小异。皇帝虽然对各个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更替,但即便自身处于优势地位,他也并未选择一举将那些世家贵族的势力彻底清除干净。显而易见,其目的在于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态势。

    要知道,国中军队里的势力分布更是错综复杂。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皇帝即使长时间未能亲临朝堂,依旧能够稳稳地维持着自己的统治地位,甚至在领军出征、远离京城之际,依然紧紧地掌握着军权,不曾有丝毫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