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刘胥驾崩(1)
作者:刘龑   大汉西域王最新章节     
    刘胥如今已然退位成为太上皇,他亲自坐镇于河湟之地,掌控着大秦东部的军事大权,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做好了与汉朝展开激烈战争的准备。

    时光荏苒,来到了汉地节四年、秦宣德二年,刘洵亲政已满两年。就在这一年,刘洵以大司马霍禹密谋造反为由,果断废除了霍皇后,并毫不留情地彻底铲除了霍氏一族的所有势力。不仅如此,为了稳固国内动荡的局势,刘洵还不惜以位于草原诸国之中、靠近大秦一侧的三个国家的归属权作为交换条件,成功换取了与大秦之间来之不易的和平。

    而远在河湟的刘胥得知此事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清楚地意识到虽然眼前有利可图,但大汉的边疆依旧稳如泰山,难以找到真正开战的契机。况且,综合比较两国实力,大秦国力终究还是略逊一筹于大汉。于是,权衡利弊之下,刘胥最终决定罢兵休战,率领大军班师回朝,返回咸阳城中安心地享受晚年生活。

    在刘洵的英明治理下,汉朝再度迎来了繁荣昌盛的中兴局面。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随着曾经威震天下的卫霍军功集团的轰然倒塌,世家豪强们趁机重新夺回了政权的主导地位,使得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

    与此同时,那些地处草原之上的各个小国,由于他们大多是卫霍军功集团的后裔,此刻内心充满了惶恐和不安。当看到刘洵如此轻而易举地就将霍家连根拔除,三个国家转手交予大秦时,更是深刻体会到了汉朝对于他们的不满以及漠视态度。

    于是,这些草原诸国开始背地里频繁地与大秦拉近关系,彼此往来密切,流露出明显想要脱离汉朝控制的强烈意愿。

    宣帝刘洵在成功稳固国内局势之后,目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草原诸国那看似平静表面之下所隐藏着的汹涌暗流。面对这一情况,宣帝果断采取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地加以应对,试图平息这些国家的躁动情绪。

    尽管宣帝成功地遏制住了局面,但由于之前失去了在朝堂中的利益代言人,草原诸国对汉朝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信任,这种不信任感甚至波及到了其他原本忠心耿耿的属国,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不满和怨言。

    刘胥对于宣帝的能力心知肚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如今已年老体衰,不复当年之勇,难以与正值壮年、意气风发的宣帝相抗衡。于是,在返回咸阳之后,刘胥选择搬进位于城东新修建而成的怀宫之中,从此过上了深居简出、不问世事的生活。

    但刘胥始终坚信,自己的子孙后代必定不会比刘洵逊色半分,大汉王朝的辉煌终将由自己一脉延续下去,尚未走到衰败灭亡的尽头。只要耐心等待,大秦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转机。

    在此期间,刘胥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培养孙子刘琮这件事上。每当有空闲时间,他便会静下心来,仔细梳理自己脑海中那些关于后世的知识,并将其整理成册,然后分发给朝廷的各个不同部门,以供他们深入研究探讨。

    时光荏苒,转眼间过去了三年。就在这一年,努米底亚突然发动叛乱,公然对抗大汉王朝。刘胥得知此事后,不顾皇帝和太子以及朝中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平叛。

    在那场无惊无险的战争中,年逾古稀的刘胥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最后的决战时刻,刘胥坐在马背上,正欲指挥军队发起冲锋之际,却突然感觉一阵天旋地转,随后便眼前一黑,与世长辞。直到战事结束,前来报捷的士卒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位曾经威震天下、名垂青史的一代天骄——大秦太祖刘胥,已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他所率领的那些铁血将士们,将内心深处无尽的哀伤转化成了滔天的杀戮之意。他们怀着满腔怒火,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努米底亚王国,誓要让这片土地为太上皇陪葬。一路上,他们所过之处皆是一片惨状,百姓们惊恐地哀嚎着,四处奔逃。然而,这股强大的力量无人能够阻挡,许多人绝望之下被逼着选择了自杀殉葬,其数量之多难以计数。

    当这支队伍终于返回咸阳时,太上皇的灵柩被暂时安置在了宏伟庄严的太极殿。此时的大秦皇帝刘焉,已然步入中年,但他依然谨遵太上皇早年就留下的遗旨,决定将秦太祖胥安葬在怀陵之中。

    怀陵位于咸阳东方的一座幽静山谷之内,坐东面西,仿佛在永远眺望着远方。陵墓内部,除了放置秦太祖生前所钟爱的战甲和锋利无比的武器之外,再未陪葬任何多余的物品。不过,在那长长的墓道两侧,却矗立着一座座栩栩如生的战马石像,这些都是秦太祖曾经亲自骑乘过的良驹,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一般静静地守护在这里,陪伴着这位伟大的君主。

    而秦太祖后宫中那些育有子女的嫔妃,则被恩准出宫,得以与自己的孩子们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至于那些未曾生育的妃子,则被安排在专门修建的怀宫中安度晚年。

    此外,为了更好地守护怀陵,朝廷还特意在其附近新建了一座城池,并推行陵邑制度。从全国各地迁徙而来的世家大族以及豪强纷纷被安置于此,负责守卫陵园。同时,众多功勋贵族家的年轻子弟也被选派至此充当陵卫,他们肩负着重任,未经诏令绝不能擅自离开怀陵方圆百里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