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征梁山力荐双鞭,义子团又添猛将(三)
作者:来一杯   水浒:大宋脊梁高太尉最新章节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根据马植通过秘密渠道传回的消息,高俅对辽国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如今辽人高层动乱方休,又失了前线三十万精锐,正处于调兵遣将的休整期。

    而金人虽得了那倒戈的三十万精兵,但原本就不够吃的口粮愈发的紧张,只能将大部分降兵派出去四下搜刮粮食,让其自食其力。

    所以当下,辽金之间,倒是很诡异的,进入了一个僵持期。

    僵持,自然是高俅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按他阴损的心思,得让辽人金人打起来,才是正理。

    金人缺粮,他便想方设法去送粮,辽人要步人甲,他便尽心尽力的,将库房里积灰的破烂,拿去换大宋最紧缺的战马。

    总之,他就是要拱火,还要将战火,拱得越来越旺!

    当然了,他也会密切的关注战况走势,哪边占上风了,他便会稍稍控制一下,尽量的将均势的时间,维持的越长越好。

    辽金之间的战事,拖的越久,两国的国力,便会消耗的越多。

    在正史上,金人摧枯拉朽般,在短短数年之内,便将一个幅员辽阔的辽国给鲸吞了。

    但这一回,有了高俅这搅屎棍的添乱,想必,辽人应该能撑很久。

    萧奉先,你给老子等着!

    燕云十六州,只不过是利息啊……

    高俅可是很记仇的,从来只有他阴人,哪里能接受被一个辽人蛮子给算计了。

    他阴着脸,暗暗发了一通狠后,开始盘算起第二桩紧要的事,梁山。

    梁山破了高唐州的消息,想必也就在这几日能传到京中了,他原本布下的后手,也可以逐渐施展开来了。

    按他的计划,梁山首先将成为一块磨刀石,一块将大宋各路兵马,通过一场场真刀真枪的军事演习,将战力给磨练出来。

    当然了,这军演的两方,可不像后世红蓝军对抗那般,在事前就知道这是演习。

    不见见血,怎么能成长呢!

    心狠手辣的高俅,如是想。

    “算算日子,这两天,呼延灼也应该到汴京了吧……”

    高俅捻着胡须,喃喃自语:“有了从辽人那诓来的五千匹战马,武备库里的三千副连环马铠甲,总算是能派上用场……”

    “不过么……”

    高俅眯着丹凤眼,脸上的笑意甚是古怪,好半晌后,悠悠道:“既然有了连环马,又怎能少得了钩镰枪呢……”

    ……

    次日五更,景阳钟响,百官各具朝服,直临丹墀,伺候朝见。

    五更三刻,净鞭三响,徽宗陛下升殿。

    “有事出班启奏,无事卷帘退朝……”

    抢在御史台一帮子愣头青跳出来之前,最后几个月第一次上朝的高俅抢先一步,出班奏事。

    “今有济州梁山泊贼首,晁盖、宋江,累造大恶,近日更是聚集凶徒恶党,攻打高唐州,若不早行诛剿,他日养成贼势,后果不堪设想,伏乞圣断。”

    徽宗早得了高俅的知会,直接降下旨意,委高太尉选将调兵,便宜行事。

    高俅领旨,又奏道:“量此草寇,不必兴举大军,只需一良将,再领个三五千兵马,便可手到擒来。”

    什么梁山泊不梁山泊的,徽宗其实压根没放在心上,他担心的,是接下来朝中文官集团的反扑。

    所以,一向无心朝事,将国家大事全权丢给丞相处理的徽宗,今天有心在朝会上,乾纲独断一把,为的,就是给高俅撑一撑腰。

    “有二郎举荐,定无差错,只是不知这良将,是何人呐?”

    “此人复姓呼延,单名一个灼字,乃开国功勋,河东名将呼延赞嫡传子孙,善使两条熟铜鞭,有万夫不当之勇。”

    “哦,此人何在?”

    “呼延灼现受汝宁郡都统制,臣保举此人禁军兵马指挥使,领马军三千,步军五千,克日扫清贼寇。”

    “准!”

    君臣两人,一奏一对间,撇下了朝堂中枢的二府三司,直接就把一件包含了平乱剿匪、人事调动、调拨兵马等,需要多个衙门汇办的大事,给直接拍板了。

    而让满朝文武极为诧异的是,当朝太师,也是把执朝政二十年的权相蔡京,竟是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扮起了泥菩萨。

    再一联想到他昨日一反常态,亲自上表天子,要给这高俅加龙图阁学士衔,就更让一些聪明人,也跟着默不作声了。

    蔡京能扮泥菩萨,那是因为他即将交出相位,今后啊,这朝堂上再怎么乱,都暂时与他无关了。

    只不过,蔡京可以一言不发,但即将接班的蔡攸,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冲着枢密院使邓洵武使起了眼色。

    调兵遣将的事,于情于理来说,都是归枢密院管的,蔡攸这是想把邓洵武推出来,试一试徽宗的反应。

    可一向在朝堂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老滑头邓洵武,今日却一反常态,老老实实的垂手肃立,低头脑袋,全神贯注的盯着自己的脚尖发呆,根本没去看侧后方的蔡攸。

    大宋准相蔡攸见邓洵武没有回头,自然也不好上前揪住那老小子的脖领,喝令他去当那个试路的炮灰。

    于是他只能心里暗暗骂了一通后,又冲着御史台的门下走狗使起了眼色。

    大宋的御史台,在整个行政体系中是一个个特别的存在。

    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其下有御史中丞作副手,下辖台院、殿院、察院。

    从职责上来说,御史台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监察与弹劾文武百官,防止朝中出现营私舞弊、拉帮结派、党争倾轧等情况出现。

    可这二十年来,大宋朝堂在徽宗的刻意纵容之下,完全由蔡党一家独大,原本应该风闻奏事,铁骨铮铮,不畏权贵的御史们,一下就没了应有的激情与方向,只能苦哈哈的,沦落成蔡党手中的摆设。

    上一次御史台的言官们,大发神威,集体上书弹劾的,还是在蔡京的授意下,痛打高俅这条落水狗。

    如今的御史台,将将被蔡攸所接手,其中不少的老油子还在观望,只有少数几个刚入官场的新手不明就里,一点就着。

    只见其中一个身材修长,相貌颇为不俗的绿袍小官儿,跨班出列。

    “臣御史,秦桧,有本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