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前车之鉴
作者:安澜志   金堤永固最新章节     
    文人傲骨,文人相轻,文人墨客,文人骚客,谓之文德,而不能怀其藻,那就有文人画士之祸了。

    褒贬不一,各有一说。但文人是薪火相传的主宰者,是历史根脉,是精神食粮,它将人和自然勾勒出,一种和美,一种悲怆,更是启迪心智,开蒙世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甄鸿儒可谓是读书人,曾参与《四库全书》编纂,那是大手笔了,文化匠人。

    但他那个典型的文人酸腐气,让同僚们近不得离不德,总叫人一种自负与自傲,迂腐与固执,酸涩与矫情的感觉。

    时不时的自我吹嘘,自我鸣号;又时不时自命不凡,又时不时自哀自怜。那是迂夫子,腐儒了,终成了书虫,书呆子。

    那个竹枝山也活脱脱传他的死老子代,其父竹怀源是个文秀才,一辈子捧着个书,但久试不中举人,在屈辱中更有傲骨。

    进京不是赶考的,而是告御状,却客死他乡,弄个聪明反被聪明误,家破人亡,得到一个郝望爵这个贾世道。

    儿子竹枝山秉承老子,不撞南山不回头,也走向告御状行头,而且激情来的更猛烈些,反响更大些。

    关键是他的策略在变,他的策划取决于大家指点,有山东泰安府曹仁政,河运总督甄鸿儒等等衙门内的人在赐教。

    堡垒往往都在内部攻破,革命中就怕出叛徒,出卖同僚,出卖朋党,拿其矛攻其盾,来一个后院失火。

    当然竹枝山是正义之师,是为民请命的,他不同于他老子,老子是为自家讨个说法,保卫万贯家财免遭其害,却死鳖孙,没得好果子吃。

    他却相反,光着脚不怕穿鞋的,有一群人拥立着,摇旗呐喊着,似乎是他成领袖人物,大有一呼百应。

    那种振背一呼,百里响应,他扬眉吐气地飘飘然,那种自满与自信,为黎庶而告,告的其所,信心自满。

    亦然必须向皇帝,最好要向老佛爷请懿旨,还要以万人言面貌出现。

    时值康有为偕弟子再度入京会试,遇到甲午战败,无能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激起了会试千名举人爱国热情。

    由康有为领导,联合千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并提出系统的变法方案,史称“公车上书”。

    维新派由此登上政治舞台,光绪帝也增加帝派力量,有了新的支持者,决意革故鼎新,而推进了戊戌变法。

    其戊戌变法即为: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这是紫禁城内的事了,那是后话。

    话说借鉴公车上书之法,老佛爷是反对的。因而,还是以百姓联名请愿为好。

    有事说事,就不要文乎哀哉了,参与什么政事,谈及政治,那是要卷入政治风波的。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总是在政治流血中,血雨腥风。

    你看历史上,诸多变革者都没有好下场。商鞅变法,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请君入瓮了。

    王安石变法即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

    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或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变法因缺陷和弊端而失败。

    这个曹仁政可有政治敏感性了,就那张明昞之死,也不正说明了原因吗?

    为民请命,为国操劳,更要明哲保身,不能作无谓的牺牲,那就得不偿失了,将自己推向险境,太不明智了。

    此次与秀才为伍,也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需要,更是民心向背的问题。

    但不能拿老佛爷这个老女人有误解,划归到公书上车上,是否这等人在助威,在帮凶,在添乱,在…在…那就万劫不复了,死有余辜。

    皇帝都被闭门思过了,何况这一介书生,能弄出个什么来,扣一项帽子,树一下大棒,还能比宫廷政变还难,还惊心动魄。

    洋人火器都不怕,还怕你的穷鬼大刀闹事,不行就镇压,吾八旗子弟不是吃干饭的,杀几个毛贼,还是卓卓有余。

    这个曹大人也是多思维,多善变,政治上他怕,有前车之鉴啊!

    魏征有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身为地方知事,能不以苍生为念?

    何况此等毁堤之事,人人得而诛之,是打击异己,提高声望,迎合民意,恰到好处的机会,也是地方危机转嫁的最好方法。

    但这万人上书,可要慎之又慎,本是为民请愿,若变成带头闹事,出发点和落脚点截然不同,授柄于人,成了治罪的口籍。

    那真是出风头却招了风,弄个大头瘟,被人剃光了头,还不解恨,来个枪打出头鸟,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以此平息事端,成了替罪羊,那真是万劫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