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就算是离京,也要在长安留下哥的传说(改)
作者:才拥佳人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最新章节     
    太子李承乾的这番上奏之后,底下原本议论纷纷的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了一片沉寂。

    所有人的目光,都露出思索的神情,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太子李承乾。

    前些天,太子李承乾还因为射箭失误,差点就误伤了当今李世民。

    还好关键的时候,还好有燕王李恪及时出手,这才化解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按道理来说,李承乾应该是承了李恪的人情才对。

    然而,刚才他提出关于派遣燕王李恪,前往草原安抚民心的建议。

    让众多的大臣,有些摸不准李承乾的这波操作,也不知道他这是念李恪的旧情,这才提议让李恪返回北疆。

    还是说白了,特意将燕王李恪赶出长安。

    毕竟,才回长安没多久的燕王李恪,几乎在长安城风头无两。

    不管是,长安集团的让普通人望向其背的天价分红,还是最新捣鼓出来的蜂窝煤以及暖炕。

    都让燕王李恪在民间赢得了极高的声望与赞誉,虽然还没有明面上与太子进行对比。

    但这样的情况下,太子李承乾的提议,不禁让大臣们心中生出了诸多揣测。

    李恪依旧靠在角落,似乎还未从刚才的梦境中完全清醒。

    但那双深邃的眼眸在听到自己名字时,已然闪烁起了思索的光芒。

    大哥太子李承乾什么时候,有这种觉悟了,不对...这不像是他的手笔。

    就算他早慧、且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想到上奏,让他返回北疆。

    李恪想到这里,稍微回忆了一下最近的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

    最后,他脑海中出现一个人胖胖的脸。

    他知道是谁了?老丈人长孙无忌。

    除了他,也没有别人。

    说起也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自从上次在猎场,李恪他按照老丈人长孙无忌的提示。

    好好的在群臣面前,秀了一次地震前的预防小技巧之后。

    也不知道是不是效果太好了,受到了父皇李世民和诸多大臣,尤其是房玄龄的大力赞赏。

    还是戳中了老丈人长孙无忌的那个点?

    这些天来,他对自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就连自己私下去他府上拜访,都吃了好大一个闭门羹。

    说什么,虽然他与长孙娉婷订下了婚约,但婚事尚未正式举行,以他燕王的身份,仍需恪守礼数,不宜过于亲近。

    说的话,让李恪摸不着头脑。

    如今,这突如其来的派遣之议,更像是长孙无忌在背后操控的一盘大棋。

    李恪心中暗想,难道是老丈人此举或许有着更深的用意。

    是想要借自己之手,稳定边疆?

    还是另有图谋,欲借此机会试探父皇李世民的态度,甚至是对自己进行某种形式的考验?

    只不过,这时候想这些已然无用,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但好在,现在眼下这番话,与其说提到他,也关于他。

    其实还是说予李世民听。

    而李四民作为一个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天策上将,又与李建成、李元吉两人在波诡云谲的政治中,争斗数年。

    他自然能洞察到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的每一丝微妙变化。

    李世民目光深邃地扫视了一圈大殿,最终停留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出班上奏,还保持着躬身行礼的李承乾,似乎是注意到了李世民复杂且深邃的目光。

    让他的心跳,不禁有些加快。

    但李承乾好歹也跟在李世民面前,锻炼了一年多。

    就算心中有几分忐忑,但也收敛住了心神,成功维持着住了表面上的镇定。

    最终,也不知道是李承乾的表现,取得了李世民的认同。

    还是李世民内心已有决断。

    李世民的目光,在几个儿子之间流转。

    最终停留在了李恪身上,带着几分愧疚、几分复杂,又包含着几分期待。

    从李恪近一年以来的表现来看,自己的这个儿子,在北疆,无论是军事还是政务上,其能力毋庸置疑。

    然而,现在就将如此重任交予他,是否过早。

    就在李世民面露迟疑的时候,台下的长孙无忌适时地开口。

    声音沉稳而有力,似乎早已洞察了李世民的犹豫。

    “陛下,臣以为,国家之兴亡,在于人才之兴替。燕王李恪自北疆归来,不谈他在北疆所立之功劳,但在长安所展现其才干与胆识,群臣共睹。”

    “如今,我大唐欲起刀兵,北疆乃燕王李恪之封地,安民之责,正是他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陛下若能放其施为,不仅可彰显我大唐用人之明,更能激励宗室子弟,争相效仿,为朝廷建功立业。”

    长孙无忌一番话,既是对李恪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李世民决策的巧妙引导。

    作为大臣也好,挚友也罢,他都知道李世民作为帝王。

    最为看重的便是国家的长远利益与宗室的声誉。

    因此,他巧妙地将派遣李恪赴边疆与培养宗室人才、彰显皇室英明联系起来,以此打消李世民的顾虑。

    果不其然,在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后。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再次落在李恪身上,眼神中多了几分坚定与期待。

    “承乾与辅机所言,确有几分道理。”

    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突厥之事,关乎我大唐边疆安宁,不可不察。但燕王李恪,才返回长安未曾多久,是否过于仓促?诸位爱卿,可有其他见解?”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议论纷纷,有赞同太子提议者,认为李恪是最佳人选;亦有持保留意见者,担心李恪年纪尚小不能胜任。

    要知道,李恪若不是挨了侯君集一奏折,他现在根本就没有返回长安的打算。

    众所周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两兄弟,争权夺利的关键时期。

    李恪根本不想掺和进这场权力斗争之中,倒也不只是他一点想法都没有。

    实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无论是从历史中,还是从现实的宫廷政治中。

    李恪都明白,过早地卷入这场兄弟间的权力斗争,最后只会白白的便宜李治这个最小的嫡子。

    还不如,不在这里浪费时间,去好好发展一下封地。

    再则,现在李世民虽然没有立即采纳代州都督张公谨的建议。

    但是,按照历史上的进程,用不了多久,李世民就会派出大军征讨突厥。

    以定海神针的李靖为行军总管,提出建议的张公瑾为副总管,又让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加上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

    一共出兵十余万人,分为多道出击突厥。

    到时候,突厥就会在历史上除名。

    这样一场灭国战争,就发生在自己封地不远的地方。

    这样还不出瞅瞅热闹,趁机捞取一些军功,那就实在是太浪费了。

    最让人心动的就是,隋朝亡后,萧后就携隋炀帝之孙杨政道,带上国玺投奔漠北突厥。

    此时的传国玉玺就在萧太后的身上。

    届时,等到李靖率领大唐铁骑横扫突厥,就会找到那枚失落已久的传国玉玺。

    这玉玺,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承载着无数王朝的更迭与历史的沉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若是李恪能够率先找到它,把它给藏起来。

    若是李治即位之后,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就罢了。

    万一,他还是想和老丈人长孙无忌一起对付他。

    到时候,他兵强马壮不说,他写上一篇檄文,拿出传国玉玺,往上一盖。

    这可比“清君侧”、“诛奸臣”“奉天靖难”的威力要强多了。

    想到这里,李恪的嘴角都要流出口水来。

    他轻轻理了理衣襟,缓缓站直了身子,目光坚定地望向李世民,沉声道。

    “启禀陛下,臣愿往北疆。突厥之事,关乎国家安危,儿臣虽不才,但定当竭尽所能,配合朝廷大军,攻打突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皆被燕王李恪的决心与担当所震撼。

    李世民看着李恪,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骄傲,最终点了点头,道。

    “好!既然我儿有如此决心,朕便同意了此事,等到过完上元节,你便启程前往大草原,安抚民心,全力配合攻打突厥之事。”

    “儿臣遵旨!”李恪躬身行礼,言简意赅,干脆而利落......

    随着大朝会的结束,与出征突厥,春祭农神,燕王出京。

    这三件可以说得上绝对大事的政令,几乎就在新年的第一大朝会上,就被干净利落的确定了下来。

    这哪怕在讲究开放的大唐,快的几乎都有些算是令人咋舌了。

    朝堂之上,百官虽心中各有思量,却也不得不佩服皇帝李世民的决断力与魄力。

    毕竟,渭水之盟好像还是不久前的事情,那场耻辱性的和约让大唐上下倍感屈辱,渴望一雪前耻。

    而今,皇帝李世民就已经毅然决然地,决定发动对突厥的征讨。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大唐的国威与决心,更让百官看到了国家重振雄风的希望。

    随后的上元节期间,京城内外都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之中。

    只有李恪却无暇顾及这些。

    除了他要利用这段时间,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北上的事宜和物资外。

    同时,也要哄好一个女人。

    当然了,这个女人不是长孙娉婷,而是他的母亲杨妃。

    也不知道,只不是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

    在贞观三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上,就暗暗使绊子,阴了一下李恪。

    导致他良心发现,还没等自己的女儿长孙娉婷张口,他便主动派人前往李恪的燕王府,告知李恪,届时,长孙娉婷会和他一起前往北疆。

    这一消息,对李恪来说,既是意外也是惊喜。

    而李恪也没有想到,一向温柔又好说话的母亲杨妃,对于自己返回封地,会产生这么大的情绪波动。

    杨妃的寝宫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她紧锁的眉头和眼中闪烁的泪光。

    看着躲在门后,小心翼翼探着一个脑袋的李恪。

    杨妃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子逆气。

    她忽地站起身,快步走到李恪面前,眼眶微红却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恪儿,为何你要如此执着于返回那遥远的封地?留在京城之中,不好吗?你又聪明又会挣钱,边疆苦寒,战乱频发,为娘怎能放心你孤身前往?”

    说完,不等李恪回话,她又自顾自的说道。

    “也不知道你父皇怎么想的,他怎么就舍得你一个孩子,跑到那种兵荒马乱的地方去?”

    说完,就站起身来,一副要去找李世民要个说法的样子。

    李恪见状,连忙上前几步,跪在杨妃面前,双手紧紧握住她的双手,目光中充满了诚恳与坚定。

    “母亲,孩儿知您担忧,但身为皇子,守护边疆、保家卫国乃是我的职责所在。北疆之事,关乎国家安危,我岂能坐视不理?再者,孩儿已非昔日之孩童,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定能照顾好自己,平安归来。”

    听到李恪的话,杨妃也下意识的停下了脚步。

    她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激动的情绪。

    “恪儿,娘知道你心怀大志,但娘更希望你能平安。边疆的凶险,远非你所能想象。你若有个三长两短,你让娘怎么活?”

    李恪闻言,心头一暖,他更加用力地握紧了母亲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温柔。

    “阿娘,您的担忧我全然明白,也深感愧疚让您如此忧心。但请相信,孩儿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您时刻庇护的孩童。我学习武艺,研读兵法,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保护自己、保护您与弟弟。”

    杨妃听着李恪的话,心中的怒火与担忧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她轻轻抚摸着李恪的头,眼中闪烁着泪光与骄傲。

    “恪儿,你长大了,懂得承担责任了。娘相信你,也支持你。只是,你千万要记得保护好自己,一但事不可为,你就回来,就算是你父亲会责怪你,娘也会护着你。”

    李恪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凤寰宫。

    等到他出宫后,径直的来到了皇宫出口的朱雀大街上。

    在那里长孙娉婷以及小二来福,以及早早的在那里等着他。

    见到李恪,长孙娉婷立刻迎上前去,眼中闪烁着关切。

    她轻声细语地说:“三郎,可曾说服了杨妃娘娘?”

    李恪微微一笑,目光温柔,“娉婷无须担忧,阿娘只是,有些担心罢了,这是我身为燕王的使命,也是我自己的选择,阿娘会想通的。”

    说完,转头看向一旁的小二来福。

    “小二,叫你准备的东西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可是东家,这批火药,可是俺两做了好久,才做出来的,就这么用了是不是有些可惜啊?”脸色有些不舍的小二来福,难得鼓起勇气,向李恪提出了质疑。

    李恪也不生气,笑着说道:“今天难得的好日子,让阿娘、还有娉婷高兴一下,大不了我们两再辛苦一些,更何况回到封地,我就会扩大生产规模,没事的。”

    在听到李恪的安慰与承诺后,小二来福的脸色明显缓和了许多,他点了点头,心中那份不舍也稍稍减轻。

    “好的,东家,俺这就去取来。咱们的东西,就算俺们离开了长安,也定能让大伙记住殿下。”

    长孙娉婷在一旁听着,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

    “火药?听起来很是新奇,三郎这是要给我看什么惊喜吗?”

    李恪神秘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轻轻拍了拍长孙娉婷的肩膀,示意她稍安勿躁。

    “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不多时,小二来福抱着一个个硕大竹筒,小心翼翼地放在朱雀大街的空地上。

    周围已经聚集了一些好奇的百姓,他们纷纷议论着,不知道这位燕王殿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只是被蜀王卫远远拦了下来。

    不到一盏茶的时间,马车上,李恪和小二来福制作的数十个竹筒,就绑在一起对着漆黑的夜空。

    就算是憨厚的小二来福,望着摆在地上的数十个竹筒,也有些微微心疼。

    “东家,都准备好了。”

    “那就开始吧!”

    \&三郎,什么东西啊?这么神神秘秘的?\&

    “别急,你就瞧好了吧?”

    与此同时,凤寰宫中,正端来一盆热水的乳娘雍偀,看着杨妃和秋夕、霜华两个侍女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连忙关心的问道。

    “杨妃娘娘,天气这么冷,你怎么还逗留在外面,快点进屋去。”

    “不急,恪儿说,有惊喜要给我看,等等!”

    \&殿下不是走了吗?还有......\&

    只是还没等雍偀的话说完,只见在很远的天空中,一颗明亮的火球,冉冉升起。

    片刻后,绚丽多彩的在天空中炸开,一朵巨大的烟花就在空中绽放开来。

    下一刻,长安城就也跟着炸了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