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武曌(十)终成女皇
作者:史嗑郎王   封建历史女权人最新章节     
    李治去世后,对于武则天而言,头顶上的天花板算是被掀开了,绝对权力的蓝天,出现在她的眼前。而对于新皇帝李显而言,他的天空自然是乌云笼罩。

    李显本就不是一个有主见,有能力的人,再加上武则天对他的压制和控制,使得他在位期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武则天的强势干预下,李显的政治才能无法得到发挥,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皇位被架空,成为一个傀儡皇帝。

    然而,李显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摆脱武则天的束缚,恢复自己的皇权。但这谈何容易,武则天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她的势力遍布朝廷各个角落,想要推翻她并非易事。李显深知,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和智慧。

    于是,他开始秘密培养自己的势力,与一些忠诚于他的大臣们,暗中勾结,试图寻找突破口。与此同时,武则天也察觉到了李显的意图,她开始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来打压李显及其支持者。

    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由此展开,双方都在竭尽全力争夺最终的胜利。这场斗争不仅关系到李显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大唐王朝的未来走向。

    然而,命运的轨迹往往令人难以捉摸,总是充斥着令人惊叹的戏剧性,和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李显的皇位之旅,恰似一场短暂却又无比绚丽的烟花表演。

    那短暂的两个月,他身处皇位,或许曾心怀壮志,试图一展宏图,然而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戛然而止得如此突兀。

    将他从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上,无情推下的人,竟然是那位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掌握军国大事一票否决权的武则天。

    这个结局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仿佛一场突如其来,毫无征兆的风暴。它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改变了李显的人生轨迹。

    从此,李显的命运被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波折之中。他或许曾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思考着这荒诞而又残酷的现实。

    这边李显刚刚下马,那边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旦,立马就被武则天扶上帝位。李显被废为庐陵王,离开长安,迁往房州。

    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让人措手不及。李显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已经失去了皇位,成为了一个被贬谪的王爷。他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但又无法反抗母亲的决定。

    而武则天则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推上了皇位,继续掌握着朝政大权。她的野心和权力欲望,让她不断追求更高的地位,不惜牺牲亲情和家庭关系。

    李显被迫离开长安,前往房州。这个陌生的地方对他来说充满了未知和恐惧。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但他知道,他必须坚强起来,才能在这个困境中生存下去。

    据详实的历史记载,李显的被废黜,归根结底竟是源于一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之语。身为皇帝的李显,怀着一腔热忱,想要竭力拉扯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一把,满心期望能通过为其升职加薪,以彰显自己的亲情与恩泽。按常理而言,这种为亲属谋求福祉的想法,或许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然而,当时的宰相裴炎,对于李显的这一做法,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强烈的异议。于是,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

    李显或许在才思敏捷的裴炎面前,显得口拙言笨,难以在言辞上占据上风。在这般僵持不下的局面中,李显一时冲动,竟吐出一句赌气的话语。

    其大意大致为,自己身为堂堂的皇帝,只要是自己心甘情愿,就算是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岳父也未尝不可,更何况仅仅是为其升职加薪,这般微不足道的事情。

    虽说,这只是李显在盛怒之下的气话,可听者却从中大做文章。武则天抓住这个把柄,以李显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缺乏应有的尊重,对皇位毫不珍惜,这样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毫不犹豫地将他从皇位上,直接拉下马,结束了他短暂而充满波折的帝王生涯。

    李显的这一遭遇,不仅仅是个人意气用事的结果,更反映出当时宫廷权力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在那个封建王朝的权力巅峰,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惊天动地的变故。

    实际上,暂且不论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当我们回溯后来一系列的事态演进历程,便能清晰地洞察到,武则天寻觅恰当的时机废掉李显,几乎是注定会发生的事情。

    要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宫廷权力场中,武则天的野心与谋略,早已展露无遗。她对于权力的渴望和掌控欲,使得李显的存在,成为了她实现更大政治目标的障碍。即便没有那一句冲动的气话作为由头,想必武则天也会通过其他手段和理由,来达成废黜李显的目的。

    李旦在李显被废之后,登上皇位,他从前两个哥哥的遭遇中,汲取了沉痛且深刻的教训。他深知自己身处的局势,极其微妙且危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重蹈兄长们的覆辙。因此,李旦表现得服服帖帖,几乎是毫无反抗之意。

    他基本上将自己完全视作一个傀儡般的存在,对于国家的大小事务,他都毫不犹豫地拱手交给了临朝称制,权势滔天的太后武则天。他不敢有丝毫的僭越之举,生怕触怒了武则天,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李旦的这种选择,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在当时武则天的绝对权威之下,反抗或许只会带来更为惨烈的结局。

    虽然,李显被废之初,局势一度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在扬州地区,以徐敬业为首,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来势汹汹的反对武则天的叛乱。徐敬业自恃兵强马壮,企图凭借武力,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

    然而,武则天作为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谋略的统治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叛乱,迅速做出了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她调兵遣将,精心部署,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军事指挥和政治驾驭方面的才能。

    武则天不仅派遣了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将领率军出征,还在后方积极筹备粮草物资,确保前线军队无后顾之忧。在她的英明指挥下,朝廷军队士气高昂,作战英勇。

    很快,这场叛乱就被武则天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所剿灭。叛乱分子的嚣张气焰被彻底扑灭,扬州地区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武则天在面对危机时的果断决策和强大的掌控能力,也为她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内,武则天表面上供着李旦,实则将朝政大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李旦犹如被置于华丽牢笼中的金丝雀,徒有虚名,毫无实际权力。武则天凭借着她的精明强干和果断决绝,对朝廷的大小事务,进行着事无巨细的掌控。

    在外,武则天更是积极部署,以雷霆万钧之势,消灭一切胆敢反对自己的势力。她目光敏锐,洞察着各方潜在的威胁,绝不允许有任何力量,动摇她的统治根基。

    为了能够人心所向,管住悠悠众口,武则天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她开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将众多亲信,安排进入朝廷为官。这些人唯武则天马首是瞻,成为她巩固权力的有力臂膀。

    同时,武则天深知民众的力量,她利用广开言路,注重民生。通过倾听百姓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试图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不仅如此,她还利用广开言路的方法,开创了严格的告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人人自危,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因此,延伸出了一套醋吏政治。武则天授意手下醋吏,利用残忍非人的审讯手段,来打压和处决对自己不满的人。这些酷吏手段极其残忍,无所不用其极,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

    例如,来俊臣发明了种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使得许多无辜之人在极度的痛苦和恐惧中屈打成招,最终含冤而死。这种恐怖的政治氛围,弥漫在当时的社会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

    经过武则天这一系列疾风骤雨般的洗牌运动,朝廷上下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般的政治风暴。在这场风暴中,只要是和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人,无论其位高权重还是身份低微,都难以逃脱被清洗的命运。

    然而,武则天若想要取代李唐王朝,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那些李姓的皇室宗亲,无疑是横亘在她面前最大的阻碍。这些宗亲们,凭借着李唐王朝赋予的尊贵身份和深厚根基,对武则天的野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所以,武则天的政治洗牌运动,便不可避免地,渐渐地开始触及到了李氏皇亲。他们曾经享尽荣华富贵,如今却在武则天的权谋之下,陷入了困境。

    有一些皇亲受,到了武则天的严厉整治,被无情地流放至偏远荒凉的异地。在那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失去了曾经的优渥生活,身心饱受折磨,多有暴死者。

    比如,某位李姓亲王,曾经在宫廷中备受尊崇,却因忤逆了武则天的意志,被流放到了瘴气弥漫的南方蛮夷之地。

    在那里,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终在病痛与绝望中悲惨离世。又有某位郡王,因被诬陷与谋反之事有牵连,不仅被剥夺了爵位,还被驱逐到了西北边陲的荒漠之中,没过多久便客死他乡,令人唏嘘不已。

    这时的武则天,已经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如同司马昭之心一般,路人皆知。她那野心勃勃的政治行径,让那些手握重兵、忠心于李唐皇室的诸王们感到深深的不安和忧虑。

    他们开始对武则天的行为产生怀疑,并担心她会对大唐江山造成威胁。这些诸王们深知,如果不采取行动,可能会导致李唐王朝的覆灭。

    因此,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武则天的势力。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将展开,而这场斗争的结果,将会影响到整个大唐帝国的命运。

    公元 688 年,局势愈发紧张,在武则天的高压统治之下,琅琊王李冲深感自身处境,岌岌可危,为求自保,毅然率先在山东一带起兵。山东大地一时间风云变色,李冲振臂一呼,集结了众多对武则天统治心怀不满的力量,试图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政治困境。

    几乎在同一时间,越王李贞在河南,也举起了反抗的大旗。河南之地,民心思变,纷纷响应李贞的号召,期盼能改变当下的局势。

    可惜,他们的反抗终究未能抵挡住武则天的强大力量。不久,武则天便以朝廷的名义派遣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庞大军队。这支军队在武则天的绝对权威下,士气高昂,作战勇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了李冲和李贞的起义军。

    最终,李冲和李贞的军队,寡不敌众,被武则天派来的军队彻底打败。这场失败不仅让他们的起义梦想化为泡影,更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

    此事之后,武则天更是下定决心,要将李氏诸王一网打尽,尽除后患。在那些手段残忍、心狠手辣的酷吏的协助之下,对李氏皇亲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清洗。

    李氏皇亲元气大伤,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绝望之中。有的不堪忍受这种折磨,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有的则在酷吏的严刑拷打下,含冤被杀。自杀的场景,令人痛心疾首,被杀的惨状更是触目惊心,比比皆是。

    例如,某位年轻的李姓郡王,在面对酷吏的威逼时,宁死不屈,最终自刎而亡。还有一位年事已高的亲王,被诬陷谋反,在酷刑之下屈打成招,惨遭杀害。整个李氏皇族,被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曾经的荣耀与辉煌瞬间烟消云散。

    公元 683 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在此后的五年间,即公元 684 年至688年,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对李唐王朝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牌。

    她不仅铲除了许多反对她的势力,还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这一时期,武则天的行为和决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开始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和意图。

    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李唐王朝的命运,已经发生了改变。武则天的举动,使得世人开始认识到这个现实,并逐渐适应新的政治格局。这段时间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武则天权力的崛起和李唐王朝的变革。

    公元 690 年,在武则天团队精心的策划和安排之下,一场盛大而影响深远的变革,悄然拉开帷幕。武则天的团队成员们精心筹谋,步步为营,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为武则天的称帝之路铺平了道路。

    在这关键的时刻,武则天迎来了万众归心的局面。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纷纷向她表达了坚定的支持与拥戴。群臣们心怀敬畏与忠诚,他们深知武则天的雄才大略和治国之能,纷纷上书请求她称帝,以引领国家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百姓代表们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武则天的信任,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武则天,执政以来所推行的一系列利民政策带来的实惠,坚信在武则天的统治下,能够过上更加安定,富足的日子,因而齐声呼吁武则天称帝。

    周边属国的使节们,目睹了唐朝在武则天的治理下,所展现出的强大国力和繁荣景象,对武则天的领导才能深感钦佩,也纷纷加入到请求的行列之中。

    就连佛道人士也顺应时势,以宗教的影响力为武则天造势。他们从宗教教义和祥瑞之兆等方面,为武则天的称帝,提供了神秘而有力的支持。

    在如此广泛而强烈的请求之下,于当年九月九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武则天登上了则天门楼。这座门楼高耸入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洛阳,以其非凡的气魄和决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她自称为圣神皇帝,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自信和权威。

    就此,一代女皇武则天正式问世。她的出现,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她以女性之身登上皇位,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书写了一段传奇的篇章,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和深思的故事。

    公元 651 年,时年 28 岁的武则天第二次踏入皇宫,开始了她传奇的一生。历经风雨,直到公元 690 年,已过耳顺之年的武则天终于登上皇帝宝座。

    这条艰辛的女皇之路,她一走就是将近四十年。后人只能看到她作为一代女皇的无上荣光,但背后的辛酸苦辣,又有几人能知晓?然而,走上皇位后的武则天,又会给世人带来哪些令人惊叹的传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