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集中兵力
作者:种土豆得西瓜   系统,我和你有仇吗?这样玩我最新章节     
    其实,何止秦昭襄王就在长平附近,连白起也早就在长平附近。

    白起在长平附近的证据便是,赵括在替换掉廉颇的同时,白起也来到了长平,替换掉了王齕。

    要知道,长平和咸阳之间的距离是四百公里。

    在战国时期,道路状况是非常不好的,战国时期,绝大多数的道路基本是没有维护,保养的。

    一直到秦始皇时期,秦驰道的出现,华夏才算是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官道。

    所以,此时,从咸阳到长平的道路状况是非常糟糕的。

    四百公里的距离,哪怕是轻装简从,也起码需要五天以上的时间。

    如果秦国是根据赵国确定换将的时间,来让白起接替王齕,那么,从长平前线送消息回咸阳,再让白起从咸阳出发,等白起到达长平前线,时间起码得过去将近十天时间。

    而秦昭襄王在长平附近的证据则是长平决战开启以后。

    长平决战开始以后,白起在包围赵军以后,向秦昭襄王请求增调援军。

    而秦昭襄王在接到白起的请求以后,有历史记录 明确表明,秦昭襄王亲赶河东郡,征调河东,河内两郡所有青壮年,赶赴长平前线。

    说明,当中,秦昭襄王是亲自前往河东郡,进行动员的。

    如果,秦昭襄王在咸阳,距离,同样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消息从长平传回咸阳,秦昭襄王再从咸阳赶赴河东,再完成河东,河内两地的人力动员,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因为,长平赵军被包围以后,赵国方面肯定是组织过军队进行救援的。

    长平之战时 赵国被包围了四十多万军队,但是,此时,赵国依然还拥有不少军队。

    长平之战时,赵国的人口估计在三百万以上。

    以战国时期的军事动员能力,极端情况下 赵国的军事动员规模可以达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三百多万的赵国,可以动员的军队规模大约在六十万以上。

    即使赵国四十多万军队被包围在长平,可赵国依然还有大约二十万军队可以动员。

    长平之战赵国投入的总兵力大约在四十万左右,另外,长平之战当中,还有不少原先韩国的军队,是不能忽视的。

    原上党的韩国军队,人数起码在五万以上。

    这样算起来,长平之战除去被秦军包围的赵军,赵国依然还可以调动二十万人。

    如果秦昭襄王在咸阳,那么,其根本不可能在赵国完成援军之前,把秦国援军拉上长平战场。

    因为,赵国距离长平的距离更短,只有秦国的一半。

    可如果,秦昭襄王和白起在长平决战开启之前,就已经在河东郡了呢?

    那么,一切就都合理了。

    当秦国安排在赵国的密探,确定赵国换将的消息以后,不需要将消息传回咸阳,只要传到距离长平不过几十公里的河东郡就可以了。

    而且,秦昭襄王和白起因为就在长平附近,想要发布什么命令,速度也会很快,毕竟,在咸阳和在长平附近,节省的时间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往返八百公里的路途,哪怕是单人骑马,以战国的条件,也得数天时间。

    如此,白起想要和赵括同时完成替换,秦昭襄王也可以在白起包围赵国大军的第一时间,到河内,河东两地动员人员。

    那么,他们就必须距离长平足够近才可以。

    而秦昭襄王和白起离开咸阳这样的消息,却一直没有被赵国得知,只能说,秦国在保密性方面,干得比赵国好太多。

    赵国早早的就把要换将这种事情,宣传的人尽皆知,和秦国相比,实在是有一些差距。

    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长平之战时,秦国和赵国的君主之间,差距着实有一些明显了。

    长平之战时,秦昭襄王已经当了几十年的秦军,用老谋深算来形容,一点问题都没有,而赵孝成王不过才成为赵王几年时间,初出茅庐。

    有很多事情,只有在经历了的足够多以后,才可以自己体会。

    显然,秦昭襄王几十年的为王经验,让秦昭襄王可以在长平之战时,做出足够的判断。

    在确定赵国要换将以后,李言也明白,秦,赵之间的决战时间,已经越来越近。

    七月二十九。

    李言所部接到了长平传来的命令,新到的赵军统帅赵括下令,要李言所部,放弃现有营垒,撤退到长平的大粮山地区。

    而随着这条命令的到达,李言明白,秦,赵的决战将要开始了,赵括已经开始为进攻做好准备。

    之前,廉颇的战略是坚守,可赵括的战略却是进攻。

    进攻和防守这两种不同的战略,对于排兵布阵是有巨大差别的。

    赵括想要和秦军一战定胜负,那么,就必须把兵力集中起来。

    所以,赵括命令,放弃李言所部的防线,集中到长平地区,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不过,赵括撤掉长平以南地区的防御,其实并不是一招好棋。

    赵军被秦军包围以后,赵军不是没有进行过突围,但是,赵军的突围都失败了。

    而赵军突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河东和河内两地的增援部队,加固了秦军的包围圈。

    其中,河内郡的秦军,便是从长平以南区域,进入长平地区,抵达百里石长城,加固了秦军防线。

    百里石长城在获得了大量兵力加持以后,不但成为了包围长平赵军的防线,同时,也切断了赵国本土援军和长平赵军的联系。

    而如果赵括没有撤掉长平以南地区的赵军,那么,秦国河内郡的援军可能无法顺利抵达百里石长城。

    那么,秦国的包围圈便可能不够坚固。

    导致的后果可能会改变赵国的命运。

    只是,从长平之战的经过和结果来看,秦河内郡的援军抵达长平的过程十分顺利。

    虽然李言知道,长平以南地区的赵军不应该撤,但是,李言仅仅只有一名普通的赵军士兵。

    就算李言知道结果,也无法改变。

    事实上,长平之战当中,赵国进攻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战略。

    对于赵国来说,赵国必须要打破不利的战局,所以,进攻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