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好消息。
很多人都是眼睛一亮。
有一些矿工甚至都哭起来。
秦川大声的道,“有没有黑板,搞一块黑板过来!”
很快,一块大黑板就搬过来了。
秦川又大声的道,“谁对矿洞的情况最熟悉,能不能在黑板上将矿洞,尤其是2号巷道和避难室画出来!”
最需要的是确定避难室的位置,深度等信息。
一名五十几岁的老矿工走了出来,“我在煤矿工作了三十几年,所有的巷道我都熟悉,只是可能画得不好。”
秦川道,“没关系,大致示意图就可以了。”
老矿工拿着粉笔,在黑板上首先将整个矿井的示意图画出来,然后重点画了2号巷道和避难室。
安全员则过来,画了目前的水位线,“秦书记,从目前的水位线看,避难室肯定没有被淹,只要他们跑进了避难室,那现在应该还活着。”
希望都活着。
秦川道,“既然已经基本确定水位线没有淹没避难室,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安全区,我们接下来要确认的是,他们是否到了那里,是否还活着。”
这个.....
这个很难!
因为深处地下,通讯信号微弱,根本无法联系。
那就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方法,比如是否有敲击声。
秦川挥手道,“走,来几个人,随我一起进矿井看一看。”
这个时候,秦川似乎成了主心骨,这么一挥手,跟来了不少的人,包括张远松、周天胜在内。
大家走到了矿洞门口,看得出来,几条大水管从矿洞里面出来,正在哗啦哗啦的抽水。
秦川道,“有没有铁管,或者是铁轨连接到2号巷道,如果直接连通那里的避难所,那是最好的。”
安全员第一个反应过来,“秦书记,你是准备敲击铁管或者是铁轨,让他们听见声音。”
秦川道,“如果有铁管和铁轨连接到了避难室,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已经在敲击了。”
安全员道,“秦书记,看到洞壁上的这根粗大铁管没有,它是通风管,有分支一直连通到了避难室。”
真的吗!
太好了!
一点不嫌弃这根大铁管脏兮兮的,上面满是煤炭灰尘,秦川直接将耳朵贴了上去。
........
2号巷道,避难室。
这里位置高,水没有淹没上来,24名矿工全部到了这里,一个不少。
不过,每一个人的脸上多少有一点绝望。
巷道里面全是水,水位线距离避难室只有几米远,形成的这个空间也不大,如果没有救援,三、五天之后就会氧气耗尽,全部窒息而死。
领头是他们的班长刘玉宝,五十四岁,在姜家冲煤矿已经工作了三十几年。
看到大家一个个绝望的神色,他大声的给大家打气鼓劲,“大家不用悲观,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估计县里面早就被惊动了,他们会想办法来救我们。”
鼓励一番之后,他找来一个榔头,一边敲击着这根废弃的通风管道,一边观察着水位。
如果水位下降,那就说明有希望,代表着外面已经在抽水。
敲击这根废弃的通风管道,是告诉外面的人,他们还活着。作为一名老矿工,他知道这根管道和主通风管是连接着,只要使劲敲击,外面应该能听到。
敲一敲,停一停,不时的将耳朵贴在上面听一听,只是三、四个小时过去了,不但水位没有下降,而且也没有敲击声从外面传过来。
有一名年轻的矿工一脸悲观,“老刘,别费劲了,没用。”
矿井入口。
秦川不顾这根管道脏兮兮的,将耳朵贴在上面,一会儿之后,一脸惊喜,大声的道。
“你们都来听一听,有敲击声,说明有幸存者!”
真的吗!
张远松第一个过来,听了一下之后,一脸惊喜,“真的有敲击声!”
这就确认无疑了。
有幸存者,且很大可能就在避难室里面等待救援。
秦川拿起一把扳手,用力的敲了起码十几下,然后吩咐道,“安排一两人,不停的敲击,必须要让避难室里的幸存者听到我们的敲击声。”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怎么去进行救援。
正当大家准备商议救援方案的时候,郭顺民带着几位市领导,跟着其他相关部门的人,一大群人到了姜家冲煤矿。
二十四名矿工被困井下,他哪里还坐得住,原本在召开一个重要会议的,马上取消,以最快的速度过来。
“情况怎么样!”
张远松马上将情况简单的汇报了一遍,然后道,“我们正在制定救援方案。”
“好,太好了。”郭顺民道,“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希望24名矿工全部在避难室内。”
“接下来怎么进行救援,你们有方案没有。”
周天胜道,“我的方案是派潜水员下去进行营救,但秦川同志不赞成这样做。”
秦川道,“发生透水事故之后,矿井内的情况非常复杂,可能存在暗流,甚至有一些坍塌,矿井四通八达,像一个迷宫一样,我不建议派潜水员。”
郭顺民点了点头,询问道,“秦川同志,那你的方案呢!”
秦川走到那块黑板面前,上面用粉笔画着矿洞的示意图,尤其是2号巷道和避难室。
“郭书记,你们看,这是避难室的位置,它的上方是大约两百多米厚的岩土层,我的方案是用钻机从它的正上方钻一个洞下去,可以通风,送入食物和水,我担心避难室的空间有限,里面空气用不了两三天就会耗尽。”
“同时,我们加大抽水的力度,希望能将矿井里面的水抽干,如果能将水抽干那是最好的,如果抽不干,那就只能将这个钻洞扩大到能容一个人的大小,将矿工们通过这个钻洞一个个的救出来。”
“嗯,这个方案我看可行。”郭顺民点头。
张远松也点头道,“我也觉得可以。”
郭顺民带了不少的人过来,其中包括一些救援专家。
这些人也纷纷点头,一致赞同秦川的这个方案。
其中有一位六、七十岁的专家,是某大学的教授,在矿井救援方面是权威。
他非常赞同的道,“这个方案堪称完美,我建议就这么做,马上确定位置,尽快竖立钻机开始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