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国离咱们太远了,”
足足有万里之遥,在西域三十六国之中,大宛国都是距离大汉最远的国家,
被历代文人墨客惦记的楼兰,反而是距离大汉最近的几个国家之一。
“咱们现在去大宛,容易被人抄了后路。”
陆鸣的胆子没那么大,汉朝对于西域各国的威慑力是一点点打出来的,
如今连阻碍在大汉和西域之间的匈奴还没有打跑,大汉对西域各国的威慑力着实有限,
历史上大宛国敢截杀汉使,并且抢夺财物,也是仗着自己离大汉足够远,
认为大汉不会不远万里的派人来攻打大宛,
可惜大宛平碰上的是刘彻,打仗不讲性价比,被人欺辱了,不计代价也要报复回去,
让对方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后提到大汉都会吓得直哆嗦。
“历史上大汉把西域纳入治下了么?”
以前没提过这个问题,因为当下匈奴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霍去病要看得更远了。
“这你可问着了,历史课本上有,公元前六十年,大汉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陆鸣回忆起脑海里的历史知识,娓娓道来。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说到这,陆鸣隐隐有些兴奋起来,
“傅介子是谁?”
霍去病当然知道张骞,但是从未听过傅介子的名号,不知道他干了什么,
竟然能和张骞并列到一起。
“傅介子啊,据说是开国功臣傅宽的曾孙,汉使的杰出代表,同样是历史上少有的猛人,堪称史上最狂外交官之一,”
陆鸣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听说傅介子事迹时的那种震撼,
汉昭帝时,西域的楼兰国在大汉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甚至还联合起来杀了汉使,
这位猛人被派往楼兰后,直接在宴席上宰了楼兰王,并留下了那句传扬千古的话语,
“汉军方至,勿敢动,动则灭国矣。”
就这样在人家的王宫里杀了人家的国王,还吓得人家不敢动他。
楼兰自此灭国,改名为鄯善,
一直到唐朝时期,还被中原人惦记,整天念叨着“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连李白都要写几句,“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
听完傅介子的事迹后,霍去病爽的直拍手,恨不得以身代之,
“这人很不错,有勇有谋,办事果断,配得上这个名号。
以傅介子和张骞为榜样的又是谁,看你这样子,这人也很厉害呀,现在出生了么?”
霍去病有些遗憾,从时间线上来说,自己和这个人是不大可能有交集的,但还是有点侥幸心理。
陆鸣摇头,“那是东汉时期的人了,咱们见不到的,
他叫班超,也是个超级猛人,纵横西域三十多年,干过的事情就像假的一样。”
陆鸣滔滔不绝的把自己知道的班超事迹都说了出来,其中有的内容他自己也分不清真假,
“傅介子干过的事情,班超也干过类似的,只是其他西域小国没有楼兰那么出名。”
霍去病终究还不满二十岁,听完这两人的事迹后,浑身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去到河西砍人,
“那话怎么说的来着,江山代有才人出是吧,我记得陆兄你之前说过这话,
现在一看,真是太准确了。
大汉的英雄如此之多,真是可喜可贺。”
陆鸣示意他稍安勿躁,“他们能取得如此的成绩,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超群,胆略过人之外,
他们身后站着的大汉同样至关重要。
没有大汉的威慑,傅介子早就被楼兰人砍死了,班超也无法调动西域各国的兵力来打击那些不服从大汉的国家。”
一个强大的汉朝,站在这些汉使的身后,是他们最强大的底气,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威严是用一次次血流成河积累起来的。
没有人会因为你简单的两句话就高看你一眼,展示出来的实力才是根本。
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更像是空洞的口号,直到抗美援朝,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
“落后”的中国从鸭绿江边开始,把“先进”的联合国军步步打退到三八线,让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回到了起点,
不得不签下停战协议,
才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不再任人欺辱。
如今的大汉也一样,从以前的对匈奴和亲,到现在的反击,还没有达到清除匈奴祸患的程度,
西域小国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大汉的威严。
现在把傅介子和班超送过去,他们大概率会饮恨他乡,无法像历史上一样立下赫赫功劳。
霍去病点头,“威严都是打出来的,
咱们这次出征,就是让西域各国知道大汉威严的开始。”
没了匈奴,他们才会知道,变天了。
\&侯爷,大农丞孔仅在外求见,说是侯爷交代的大事有眉目了。”
管家远远的就出声汇报,他知道自家侯爷在谈事情的时候不喜欢别人突然靠近,
但对方说这是自家侯爷交代过的事情,不能耽误,
他只好离着好远就出声提醒,提示自己要过来了,侯爷要是在说秘密的话就赶快停止,免得被他听到什么不该听的东西。
孔仅能有什么大事?
陆鸣仔细一回想,莫非是把汗血宝马运回来了?
不可能,大宛离大汉太远了,孔仅要是有这种本事,那就太夸张了,
“让他进来吧。”
“除了汗血宝马的事情外,我还和他说过苜蓿草和西域特产的事情,可能是后两件事情有了眉目。”
陆鸣没有盲目乐观。
不多时,管家带着孔仅来到正堂。
“拜见富民侯,拜见冠军侯。”
孔仅躬身行礼,礼仪上毫无可挑剔之处。
“大农丞此来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