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不宜再续其衍圣之位
作者:光头李三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最新章节     
    乾清宫中。

    朱翊钧正拿着海瑞的奏疏看呢。

    海瑞的奏疏,与冯保的密信,虽然通过的渠道不同,但,到达的时间,都是今日上午。

    也就在路上跑了一天一夜。

    看着海瑞的奏疏,朱翊钧时不时的笑了笑。

    难得能见自己的海师傅破防啊。

    海瑞在给皇帝陛下的奏疏中,言辞恳切,痛陈冯保的胡乱作为,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张。

    “冯保同赴济南之事,臣所见所闻,真乃触目惊心。冯保其人,身为陛下近侍,本应恪尽职守,辅弼圣躬,然其行止却全然相悖,肆意妄为,实令臣愤恨难平……”

    “圣公者,乃圣人之后,世受尊崇,其地位之高,关乎天下士林之望,系于我大明礼教之根本,自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历代君主皆对衍圣公优礼有加,盖因衍圣公一脉承继先圣遗风,于弘扬圣道、教化万民之事上,功不可没……”

    “当此新政伊始之际,天下方待革新,正需稳定人心,凝聚士人之志,孔府,其一举一动皆为天下瞩目,安能轻易扰动?”

    海瑞的奏疏,对济南即墨的调查事情汇报的不多,满篇都是在说,冯保的无赖,孔府的重要。

    朱翊钧看了许久之后,放下奏疏,笑了一声道:“朕的大伴,还真的是给朕解气啊,把衍圣公一顿好打。”

    一旁的张鲸听着心里面很不是滋味。

    但他依然不能让皇帝陛下的话,落在了地上。

    “是啊,陛下,冯公公手腕硬,法子多……”

    听到张鲸的话后,朱翊钧点了点头:“所以啊,你也要好好的学,朕还真的希望,此次去的人是你。”

    “是,陛下,奴婢一定好好看,好好学。”张鲸赶忙应道。

    看完海瑞的奏疏后,朱翊钧便又打开了冯保写的密信,也挺厚的,写的也挺多,他拆开查看起来,这一看,脸上原本轻松的表情,立马就消失了。

    冯保玩真的呢。

    信件上说。

    衍圣公已经认罪。

    焚书案的主谋就是他。

    他在隐射朝廷,隐射陛下。

    铁证如山。

    毋庸置疑。

    在衍圣公犯了大罪的前提下,冯保又给陛下想了两个处理方案。

    第一个就是办了他,把孔家的衍圣公府,给废了,让朱熹的后人来干,名号冯保都给想好了,续圣公。

    “陛下乃受命于天,乾纲独断,圣德昭昭,普照九州。彼衍圣公身为臣下,不思竭诚尽忠,反以隐晦之迹,淆乱视听,此罪实大不敬,乃玷污祖宗先贤,有负圣裔之尊名,亦坏我朝纲常之序也。”

    “且其于诸多事宜上,肆意妄为,全然忘却自身所担之责。其府中之事,亦多有乖张之处,致士林之间,或有微词。值此新政欲大力推行之际,天下人心待稳,士子之志需凝,而衍圣公如此行径,实于大局有碍,安能再容其居于高位,承此衍圣之号。”

    “奴婢窃以为,圣道传承,当择贤能而授之。今观孔氏一族,自先圣以降,累世受封,享尽荣华。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彼已传诸多世矣,其德其行,或已不复往昔之盛。今既出此等悖逆之事,实不宜再续其衍圣之位。”

    “而朱熹朱文公者,其学其德,皆为当世所崇。文公一生,精研圣学,阐发义理,所着之书,泽被后学无数。其后人会之朱氏,亦秉持家训,多有贤能之士。奴婢思忖,莫若废此衍圣公之位,令孔氏搬离其府第,各安其业,或耕或读,勿再以衍圣之名行于世。

    “可另立会之朱氏为圣裔之继者,赐号“续圣公”。如此,一则可惩孔尚贤之罪,以正朝纲;二则可使圣道传承有新贤能承继,开创新之纪元,令天下士子重归正道,一心向学,皆仰圣恩,咸服陛下之明断也。”

    看完这些后,朱翊钧彻底麻了。

    这个想法。

    真是天才啊。

    自己可从来没有过。

    孔家在山东积累的财富。

    富可敌国啊。

    让他们搬离孔府,离开山东,他们的家财,田地,不都是朝廷的了吗。

    朱翊钧有些动心,可思考片刻后,还是叹了口气,自问自答道:“是不是吃相太难看了,应该不难看吧。”

    一旁的张鲸听着皇帝陛下的话后,也不知道该接不该接,主要是他也没有听懂。

    而第二个方案,相对来说,温和一些。

    现在的衍圣公府,私产庞大无比,但还在领着朝廷的俸禄。

    抓住衍圣公府,这次犯了天大罪过的机会,将他们的田产家当没收,以后,他们也不能在置办田产家业,只能拿着朝廷的银子生活,当然,孔府他们只拥有居住区,没有所有权。

    都是皇帝陛下的。

    而在第二个方案中,衍圣公府的尊贵地位能够保存下来,但面子保住了,里子可就没了。

    朱翊钧看完冯保的书信后,在两种方案上,思考许久之后,还是偏向了较为温和的那种。

    这不是因为朱翊钧对孔家心存好感,而是单纯的怕惹了太大的麻烦,影响新政的进展。

    实际上,朱翊钧对孔圣人是尊崇的,但对他的子孙后代,可就没有那么感冒了。

    世修降表,自由大儒为我辩经……这些梗可都是出自孔家。

    当然,这些也不是无的放矢,他们但凡硬一些,整个家族都不可能流传下来。

    树大招风,可这个树要是迎风就趴,绝不会有被狂风连根拔起的危险。

    在我大明朝也有这一段的记录……

    至正二十七年,当时的吴王,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挥军北上,北伐蒙元,打响了消灭元朝统治的最后一战。

    当年年底,大都督府同知张兴祖率领的一路兵马抵达曲阜。众所周知,曲阜是历代衍圣公府邸所在,面对气势汹汹的南方军队,是杀身成仁还是顺天应人?

    元顺帝想跑,衍圣公孔克坚义正词严地指出“天子当与社稷宗庙共存亡,不可轻弃。”

    可等到明军到了门口。

    “吴元年十二月丁未,孔子五十六世孙,袭封衍圣公孔希学闻大军至。率曲阜县尹孔希章、邹县主簿孟思谅等,迎见兴祖于军门。兴祖礼之,于是兖州以东州县皆来降。”

    而后,太祖高皇帝在金陵开国称帝,改年号为洪武,称当年为洪武元年。

    大明开国之初,急需大量治国文官,因此对于孔子还是比较尊崇的。

    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既下旨牛羊猪三牲,在国学祭祀孔子,同时派遣使臣到曲阜致祭。

    太祖高皇帝对衍圣公说:“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算是主动向孔家示好。

    而在山东的大将军徐达也亲自赶赴曲阜,劝说衍圣公去金陵见驾。

    但是由于此时元顺帝依然还在大都,蒙元中央政府班子完整,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还有大量军队。

    因此衍圣公孔克坚虽然主动向北伐明军纳款,但心中并不想和金陵朝廷有什么关系,万一,蒙古人痛定思痛,一下子看到了祖先,找到了祖先时的荣耀,反攻呢。

    于是面对徐达的邀请,孔克坚称病不出,只是让儿子孔希学去和徐达见面。

    徐达当然明白孔克坚的花花肠子,于是他把孔希学送往南京见驾,让孔家人领教一下大明皇帝的威严,而后,便是大举北上,直接将大都拿下。

    衍圣公效命的天子跑回蒙古草原后,孔希学腰也不疼了,头也不热了,屁颠颠跑到金陵去见太祖高皇帝,效忠去了。

    孔圣人的后代子孙,特别是嫡系这一脉,在千年的传承中,吃的苦可真不多啊。

    自汉高祖刘邦封孔子第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后,孔子的嫡长孙开始世袭这一爵位。

    作为“奉祀君”的后代,他们从汉朝时便享受着免除赋税的特权,同时也拥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北宋至和二年,孔子的后人的封号变成了“衍圣公”,一直持续到现在。

    孔家可以说是,华夏土地上最为优秀的投资人。

    在真正的历史上,清朝之后,***将孔子后人的封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虽然封号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仍然享受着相对较好的待遇,每月获得800袁大头的薪水。

    而后,而后,就是众人都知道的故事……他们还是翻车了。

    正当朱翊钧还在想着事情的时候,门外的小太监来报,张居正求见……朱翊钧准许,不一会儿,张居正便进入乾清宫中。

    先是行礼。

    而后,便是赐座。

    张居正坐下后,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陛下,焚书案确实恶劣,但在这个关口,去动衍圣公,只怕不是明智的选择,陛下还是要多约束一下海都御史。”

    朱翊钧听完之后,只是笑了笑。

    “张师傅想错了……”说着,朱翊钧便将海瑞的奏疏,交给张鲸,而张鲸双手接过,便下了玉阶,将海瑞弹劾冯保的奏疏,交给了张居正。

    ………………

    大家广告看一波……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