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朝廷来说,白银是冰冷的,但粮食,却是有温度的。
朝廷在北方各太仓中,存了一千二百万担粮食,是什么概念。
在真正的历史上,张居正去世之后,北方太仓存粮,可用十年,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当时国库钱财多时达六百多万两。
现在大明朝的人口在一万五千万,到两万万之间,若以每人吃三斤粮食,这北方的存粮,可供两千万人食用一年,若是在崇祯十年之后,北方的太仓有这些粮食,那大明朝弄不好能撑到崇祯三十年去。
湖广仓,苏州,杭州仓,全国上下各个大型国有粮仓,都有可观的储量。
在张居正禀报完之后,在朱翊钧的心中,这一刻,张居正已经封神了。
一个王朝是否年轻,说白了,就是要看他从上到下的联系是否密切,下层建筑是否稳固,能够体现下层建筑稳固的,最有利的体现,就是收税。
朝廷突然有了这么多粮食,也不是一步达成的。
从隆庆年间开始,朝廷的政治局势相对平稳,政治清明,内部纷争较少,为农业生产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农民可以安心耕种,粮食产量得以稳定增长,而在新政的推动下,百姓土地私有占比越发多了起来,家中有了余粮,多的粮食自然而然就到了市场上,充实太仓是朝廷上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各级官府能够拉政绩最有效的手段……
虽然此时陈益正在北京城外搞着红薯的试验田呢,但那个东西,只是朝廷迫不得已的下限,长期食用,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
朱翊钧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让红薯,土豆成为大明朝百姓的主粮……米面才是适合华夏宝宝体质的最好粮食……
他听着张居正的禀告心情大好,当然,对于这种大好局面,他还是持一些怀疑态度的。
这个怀疑,不是针对于张居正,而是对于下面的官员……里面有没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还是要调查。
年后,便是要都察院查太仓储粮。
但这个时候,官员们很兴奋,朝廷上下形势一片向好,朱翊钧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泼一盆冷水。
再怎么说,即便地方官员夸大,他们也不敢,将京畿各地六百万担,夸大成一千二百万担吧,也不敢把苏州仓四百万担,夸大成八百万担吧,即便有些水分,也是大好局面。
而在朱翊钧做出总结后。
张学颜手持笏板,上前一步,出列禀告:“陛下,臣亦有奏。今岁开海之事,宁波一地,商贸繁盛,其交纳之海税达九十六万两白银,此可见沿海贸易之利……然,水师扩编与运维,所需资费亦巨。各地水师支出总计约一百四十五万两白银,其中,扩编水师招募兵勇、打造战船、购置军备等项占去大半,加之其他各地海税,合共二百三十万两有余。去除水师支出,尚结余约八十五万两白银。”
开海的事情,张学颜在做统筹。
原本是定的张四维,可张四维升官了,当了礼部尚书后, 朱翊钧便将开海这摊子事情交给了张学颜。
朱翊钧也清楚,这帮子开海的官员,都是高拱组织任命的,他们虽然各在地方,在高拱去世之后,他们就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政治小团体,俗称结党。
而张学颜这个人,有着深厚的高派背景,也只有他,他在中枢统筹管理海事,涂泽民等人,容易接受一些。
朱翊钧听完张学颜的奏报,微微点头,说道:“海疆之事,关乎国之兴衰。今虽有结余,然亦不可掉以轻心……”
“水师之强,乃保海贸畅通、疆土安宁之要。张爱卿,汝当继续督率诸官,善用此银,既要扩编精训水师,使其战力愈盛,又要整饬海贸秩序,令税赋得以长久稳固……海疆之上,风云变幻莫测,需时刻警惕外夷之觊觎,亦要防海贼之滋扰。”
张学颜赶忙拜倒:“臣遵旨,定当竭尽心力,不负陛下重托……”
此时,申时行出列进言:“陛下,今朝廷诸事顺遂,粮食充盈,海贸亦有盈余,实乃大明之幸。然臣以为,此皆赖陛下圣德与诸臣协力,当乘此良机,兴文教、崇礼仪,使大明之风化愈盛,百姓知礼守序,方能长治久安、可于各州府广设学府,培育贤才,为朝廷储备栋梁之材。”
申时行这番话,算是做了一个预算,也是安士林之心,这一年到头,搞了衍圣公,动了士绅的利益,朝廷在明年多开些官学,也算是给读书人一个交代。
朱翊钧沉思片刻,道:“申爱卿所言甚是。国之昌盛,需文武兼修。兴文教可正民风、淳民俗,使我大明之精神传承不息。可着令礼部与户部商议,筹措款项,规划学府之兴建。且令各地推举聪慧好学之童子,入官学就读,悉心栽培……”
“谢陛下。”
朱翊钧心情不错,臣子所奏,所请,皆有回应。
君臣之间,和和睦睦,也成为了万历初年多番风雨中,难得一见的盛景,在朝会的尾声,冯保出列,拿开圣旨,对着百官宣读旨意:“国势昌隆,岁稔时丰,皆赖上天眷佑、群臣协力、兆民勤耕。值此盛景,当昭皇恩,庆于正旦。正旦之日,朕将于华盖殿赐宴。届时,百官咸集,共赴盛举。君臣同欢,以彰国之祥瑞,表朕恤臣之意。宴间,朕亦将颁恩赏,嘉勉有功,泽被朝堂,使众臣咸沾皇恩,益加勤勉,共辅大明,保我社稷之永固,致万民于康泰……钦此……”
百官们又是跪地接旨。
这次朝会被起居注,大明实录,万历实录多番详细记载:万历六年冬,岁在戊寅,乃有朝会。是时,帝御座于殿,群臣咸集,张文正公奏对:太仓粟满,储积丰饶,国用无虞,诚旷年之盛,今夏秋收,禾稼蕃庑,民康物阜,宇内升平,文襄公再进称:海赋充盛,帑藏殷实,诸项支用咸足。群臣皆颂圣德,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乃圣上洪福所致。帝闻而喜,嘉谕群臣共秉德政,保大明隆盛。是朝会也,君臣相协,同庆国昌,朝堂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