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山长选举(一)
作者:杨延昭097   女主播变身古代书院院长最新章节     
    首先出场的是李重光,他清了清嗓子,接着就脱口而出一首,自己刚刚以太平为题作的诗。

    四时景色新,花香鸟语鸣。

    长城巍巍立,国家强盛势。

    文治武功盛,圣明太后情。

    百姓感恩戴,万世传颂名。

    李重光的声音在台上回荡,朗诵完那首意味深长的诗词之后,台下一片掌声,但那掌声之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支持的有,怀疑的也不少。

    他满脸得意之色,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猾光芒。

    岑姊箫望着李重光那似有若无的得意神情,心中暗自思忖:这首诗词,表面上颂扬太平盛世,实则暗藏玄机。

    她作为一名穿越而来的现代女性,对这个时代的人们有着深刻的了解,她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诗词,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人有多么隐晦的煽动性,让人不寒而栗。

    李重光接着讲到,如今大周,国泰民安,百姓富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北方的狼居族被我们一举击败,西方的西项族被我们牢牢镇压,我大周精军战无不胜。

    这,难道不就是——太平吗?如今,天子虽未亲政,但无论大小事务,有太后亲力亲为。所以我这首诗词也是颂扬太后的丰功伟绩,对太后为大周带来的太平盛世,感恩戴德。

    岑姊箫的眉头微微皱起,她暗自揣摩着李重光的真实意图。他这番话看似是在歌颂太平盛世,但实则是在暗示着,如今的天下,是太后一人说了算。他这首诗词,与其说是赞美太平盛世,不如说是对太后专权的赤裸裸的歌颂。

    岑姊箫心中暗自警醒,她知道,李重光的这首诗词,绝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她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被李重光的表面文章所迷惑。

    陈秭归也对李重光的诗词产生了怀疑,轻声对不远处的岑姊箫说到:“我认为李监院的诗词太过刻意,太过粉饰太平。真正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的生活,而不是单纯追求华丽辞藻。”

    陈秭归提到,历朝历代中一些伟大的学者大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他们敢于直面社会的问题,用文学的力量唤醒民众的意识。

    岑姊箫听后赞同的回答:“我和你的观点不谋而合,大师兄。我觉得真正的文学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百姓的疾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进步。”

    陈秭归点头表示赞同,说道:“不错,文学应该成为社会的镜子,反映真实的一面。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在二人交头接耳之际,李重光已作答阐述完毕,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依旧是一副悠然自得,洋洋得意的样子。

    “下面有请第二位候选人,陈秭归。”韩大人话音刚落,台下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几乎要将整个大殿掀翻。台下的人群沸腾了,每个人都兴奋地热情鼓掌,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身来,挥舞着双手,高声叫喊着。

    “大师兄!大师兄!”

    “大师兄威武!”

    “大师兄加油!我们相信你!”

    无论是台下严谨的先生、青涩的学子,还是墨客、行商等等,每个人都对陈秭归充满了期待。

    作为照因书院的大师兄,陈秭归在众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人气极高的陈秭归在众人的瞩目中走向了台中央,他步伐沉稳,神色从容。

    一袭青衫,一身书生傲骨之气,陈秭归对着三位考官及台下的众人恭敬的作揖行礼。

    “各位,在下抽到的题目和刚刚李监院的略有不同,我的是民生,且听在下所作。” 陈秭归的声音清晰而不失温和,他那低沉的嗓音仿佛带着一股魔力,令台下的人们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期待着陈秭归接下来的精彩表演。

    陈秭归吟诵起自己的诗篇,他的声调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像是叙述着每一个普通百姓生活的微妙与琐碎,满载着情感与深意,轻声低语着对未来的期盼和对过往的追忆。

    “失地薄田望家贫,泪洒荒原恨满襟。”他的第一句一出口,便引得台下一片寂静。

    “昔日耕犁今何在,当年稻麦已成尘。”第二句诗,则将人们带入了那一片荒芜的景象,那曾经繁荣的景象,如今已成过眼云烟。

    “家破人亡何处去,生计无着苦难寻。”第三句诗,则将人们带入了那无家可归的境地,那无以为继的生活,如同一道道伤疤,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内心。

    “但愿天公开眼见,赐民良田乐丰年。”他的最后一句诗,则带着一种期盼,一种渴求,如同一声声呐喊,在众人的心中回荡。

    岑姊萧的眼神不由得一亮,没想到大师兄选择了“民生”,所创作出来的诗句也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

    “这位大师兄果真是才识过人,更有佳句,而且诗句很贴近于她的现代视角。”她低声喃喃自语。

    “他的最后一句像是发出的挑战和质疑,是对整个朝代旧有秩序的质疑。”她心中暗想,这个陈秭归,不简单。

    此时,韩大人的表情微变,他默默地注视着正在宣讲作品的陈秭归,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一丝担忧。

    “百姓的疾苦岂能被忽视?”陈秭归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着台下的众人,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每次百姓们都听到的是假以时日,正在计划决策,可假以时日,计划决策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而是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实际的为百姓争取更多。”他的声音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沉寂的空气,直击每一个人的内心。

    “土地大部分收归朝廷,平衡贵族与百姓的土地均衡权,贵族可通过与百姓合作耕种和开垦荒地,以增加农业的产量,人人有地种,家家吃饱饭,改善大家的生计条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一个颠覆传统的方案,如同一个石子落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虽说目前,国库财政蓬勃充盈,陛下和太后以及朝中众大臣治国之功,功不可没。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就是我大周每年频频征战,早已筋疲力尽,外强中干,长此以往必会导致岌岌可危的被动局面。”陈秭归用冷静的语气,分析着当前的局势,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医者,在为一个病人诊断病情。

    “如今我国东南地区的大城市,物价高涨不止,普通民众仅能勉力糊口,而遥远偏远地区却源源不断地产出各种物资,可悲的是由于缺乏高效畅通的物流渠道,反而导致大量物资积压。”他用精准的语言,描绘着现实的困境,如同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在为一个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若我大周能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物资流通网格,那么偏远地区的物资才能得以送至大型城市贩售,从而获得应得利润,朝廷也能获得相应的税收,更能切实保障偏远地区百姓的生计与生活。”

    他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领导者,在为一个国家指引方向。

    “总之削贵族其地,与民联合,是为民强。促进全国物资流通,交易完善,增加税收,是为国富。唯有如此的国富民强,所谓的百姓民生才能够真正得到保障。”

    他的最后一句话,如同一个誓言,一个承诺,在每个人的心中回荡。

    陈秭归讲完后,现场的气氛已然变得尤为不同,台下的人们开始陷入思考,他们沉默着,脑海里充满了陈秭归的话语。

    一些人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陈秭归话语中的可行性。

    另一些人则面露赞赏之色,认为陈秭归的观点很有见地。

    还有少数人则表情复杂,似乎在权衡利弊,不知该如何抉择。

    现下,整个会场之内,气氛明显变得更为沉寂与压抑。

    陈秭归自己也知道,刚刚的表达过于直白刚毅,便不多言,便作揖行礼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