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王恭厂(下)
作者:柯久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最新章节     
    \&毕先生的大名,朕可是久仰了..\&

    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不断翻涌的内心,身着长袍的朱由校略有些激动的朝着眼前精瘦干练的毕懋康点头道。

    听得此话,一身工匠打扮的毕懋康赶忙躬身行礼:\&臣惶恐..\&但神色间却隐隐有些不太自然。

    他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与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广宁巡抚薛国用等人同科,但仕途经历却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看不惯朝中的\&乌烟瘴气\&兼之不喜阿谀奉承,他虽是政绩卓越,却始终不得重用。

    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将精力逐渐倾斜于钻研\&火器\&,为此曾引来不少御史言官的非议。

    毕竟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他的这种行为着实有些\&离经叛道\&,压根不符合为官之道。

    正因如此,他方才与酷爱西学,甚至公然\&皈依\&天主教的徐光启相交莫逆。

    \&毕先生,对我大明现有之火器,有何见解?\&欣喜若狂的朱由校并没有察觉到毕懋康眼眸中转身即逝的落寞,而是兴冲冲的追问道。

    术业有专攻。

    眼前这其貌不扬的\&工匠\&在原本历史上,面临着\&众叛亲离\&,诸多不利的因素下,尚且能够克服困难,完成改进\&燧发枪\&的壮举。

    这一世,有了他的支持,毕懋康的成就,必然能够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回禀陛下,\&听闻天子提及正事,心中思绪万千的毕懋康便是微微眯起了眼睛,稍作思考之后,便在朱由校期待的眼神中正色道:\&如今我大明匠人制度腐朽,工匠积极性有限,兼之朝野贪腐成风,军器质量参差不齐,故而我大明将士并不热衷火器火铳,反倒是有些避之不及...\&

    毕懋康曾任广西按察使,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等职,对于当地边军的情况多有了解,甚至还曾不止一次的亲眼瞧见过军中火铳火炮炸膛的情况。

    起初的时候,他也曾怀疑这些火炮质量如此参差不齐,是工匠们出了问题,毕竟大明工匠也秉持着\&父死子继\&的制度。

    代代传承之下,或许冶炼中的些许步骤出现了差错,也在情理之中。

    但当毕懋康亲自将精力投注于钻研火器的时候,却是有些意外的发现,大明的工匠们或许技艺还停留在百余年前的水平,始终未有进步,但还不至于所营造出来的火器达到令军中士卒避之不及的程度。

    真正的问题,来自于火炮的\&源头\&,原因与市井中近些年脍炙人口的那句调侃:\&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大致相同。

    在各级官员的层层剥削下,真正被用于研制火炮的银两少之又少,而工匠们制造的火炮数量又有明确数额。

    故此,为了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务,这些毫无积极性可言的工匠们便选择了粗制滥造,不断削减成本,导致军中火器的质量越来越低。

    据毕懋康所了解,驻扎在陕西等地的边军们,宁肯使用几十年前生产的\&老古董\&,也不肯使用朝廷近些年\&研制\&的火炮。

    但火器火炮终究不似可以随身携带的兵刃甲胄,光是平日里的\&保养\&便需要额外花费一笔银两,兼之受限于下雨阴天等恶劣天气,火器火炮使用的条件颇为苛刻。

    因此,如今大明军中火器火铳的普及率甚至还不如国朝初年。

    对于眼前毕懋康直言不讳的揭露了朝廷的\&腐朽\&,朱由校的眼中非但没有半点不满,反倒是充满了欣慰。

    这才是如今大明真正需要的\&能臣干吏\&。

    \&爱卿真知灼见。\&迎着毕懋康及徐光启等人略有些不安的注视,朱由校心事重重的感慨道。

    这王恭厂虽然摆脱了\&军器局\&,由工部直接统率,但仍与兵部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那些毫无底线的官员们,都能够做出\&以次充好\&,将历年淘汰的甲胄兵刃充入库房的荒唐事,克扣研制火炮的银两并不让人意外。

    \&这王恭厂的总管太监呐?\&过了片刻,年轻天子像是想起什么似得,朝着身旁脸色铁青的司礼监掌印低声询问道。

    早在王恭厂营建之初,朝廷为了便于管理,便专门为其在北京内选址,并派工部主事看管。

    此后,考虑到王恭厂的重要性,内廷又专门在王恭厂增设\&总管太监\&,与工部主事分庭抗礼。

    \&回禀陛下,这王恭厂的总管太监一职,已是虚设多年了..\&提及此事,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脸色愈发难看。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这王恭厂对于某些人而言,可是源源不断的\&摇钱树\&,自是不容有外人染指。

    兼之万历皇帝常年躲在后宫不问政事,故而这王恭厂总管太监一职已然虚设多年了。

    换言之,内廷对于王恭厂早已失去了掌控力。

    \&唔..\&对于王安的解释,早有预料的朱由校并不意外,只是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之后,便随着毕懋康等人继续往王恭厂的深处而去。

    越往里,空气中的火药味愈发浓郁,甚至隐隐有些令人作呕,各式各样的零件随处可见。

    甚至朱由校能够清楚的看到些许厢房半敞着大门,门上悬挂的铜锁早已因为风吹日晒而发黄褪色。

    \&这王恭厂,平日里可有闲杂人来往?\&不多时的功夫,朱由校大概将王恭厂巡视了一圈,转而郑重其事的问道。

    对于发生于天启年间的\&王恭厂大爆炸\&,后世的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人将其归咎为某种自然现象,有人坚持阴谋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储藏了无数火药的\&王恭厂\&在剧烈爆炸之后便夷为平地,并波及到了紫禁城。

    彼时朱由校膝下仅存的子嗣朱慈炅因惊吓过度而死,朱由校被人则是因眼疾手快,逃到了一座偏殿的案牍后,侥幸逃过了一劫。

    除此之外,王恭厂内部储存的大量火药也随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爆炸付之一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各地边军的火器供应,对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敢欺瞒陛下,\&许是没有料到天子竟然提出了如此刁钻的\&问题\&,对于王恭厂事务多有了解的李邦华在于毕懋康对视了一眼过后,方才有些迟疑的拱手道:\&王恭厂现有工匠百余人,每日还有诸多有司吏员往来于此,人员颇为冗杂..\&

    事实上,王恭厂的情况远比李邦华所叙述的要复杂许多,除却各部有司吏员之外,时不时还有百姓商贾往来于此,管理起来很是麻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邦华近些时日没少发愁,可始终没能想到良策。

    \&朕会授意东厂及兵仗局,重新于北京城外选址,将王恭厂整体搬迁!\&提及此事的时候,朱由校的声音隐隐有些急切,言语中充斥着不容拒绝的态度。

    对于在后世众说纷纭的\&天启大爆炸\&,朱由校虽然并不赞成所谓的\&阴谋论\&,但内心也隐隐倾向于人为。

    这王恭厂就是一个赤裸裸的\&火药桶\&,但管理却又如此疏漏,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陛下英明。\&闻听此话,李邦华及身旁的毕懋康便是不约而同的躬身应是,眉眼间也是涌现了一抹喜色。

    以他们的本事,自是早已意识到王恭厂的隐患所在,但苦于人微言轻,始终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毕先生且先委屈些,于徐先生一样,先在工部行走可好..\&朱由校虽是有心对大名鼎鼎毕懋康委以重任,但眼下其寸功未立,却是不好骤然将其提拔。

    \&微臣遵旨..\&对于朱由校的安排,已然对官场心生厌倦的毕懋康自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相比较朝野间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们,他更愿意与身后勤劳朴实的打交道,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钻研火炮。

    至少在这些冷冰冰的火器身上,他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更能看到大明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