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顺治乙未年的那个冬天,寒风凛冽,雪花还没来得及飘落,整个京城就已经被冻得直打哆嗦。
人们裹着厚重的棉衣,走路都像是在跳慢动作的企鹅舞。
就在这样一个寻常又不寻常的夜晚,发生了一件让后世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儿。
那天夜里,张三和李四两位老兄,正躲在京城某个小酒馆里,就着几碟花生米,一壶热腾腾的烧酒,聊得不亦乐乎。
张三是个爱吹牛的货郎,而李四则是京城里一个不起眼的小文书,两人虽身份悬殊,但一碰上就能擦出无数火花,尤其是关于那些光怪陆离的都市传说。
“嘿,你听说了吗?最近城里流传着一个预言,说是要有大事发生!”
张三神秘兮兮地说,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他亲眼见证了预言的诞生。
“哦?什么预言?别又是你那张破嘴编出来的吧?”
李四撇撇嘴,显然对张三的话持怀疑态度。
张三急了,一拍桌子:
“这次可不一样!据说,天上会出现神秘文字,预示着朝代的更迭,或者是……或者是某位大英雄的出现!”
话音刚落,突然,酒馆外传来一阵喧闹声,紧接着,几个跑堂的伙计惊慌失措地跑进来,脸色比外面的天色还要白上几分。
“不好了!不好了!天上……天上出现红字了!”
张三和李四对视一眼,半信半疑地跟着众人跑到户外。
只见夜空中,一轮明月高悬,而在那皎洁的月光之下,一行火红般的文字竟赫然出现在天幕之上,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整个京城
文字是:“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
人群瞬间沸腾了,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却没人能解开这行字的秘密。
张三和李四也是一头雾水,不过,作为故事的主角(至少在他们自己心里是),他们决定要揭开这个谜团。
第二天,两人开始四处打听,从街头巷尾到茶馆酒楼,甚至不惜花重金请了一位据说精通古文的老先生。
老先生眯着眼睛,捋着花白的胡子,仔细端详了那行字的复印件后,缓缓摇头:
“此乃上古秘文,非一般人所能解也。”
正当两人心灰意冷之际,一位名叫小婉的才女偶然间听闻此事,主动找上门来。
小婉不仅长得如花似玉,更是博学多才,对古文有着深厚的造诣。
她仔细研究了这行字,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突然眼前一亮。
“这并非什么上古秘文,而是利用谐音和拆字法编织的谜面。”
小婉解释道,“‘白苕’谐音‘百朝’,‘代靖’可解为‘代替安定’,‘否复议’则是‘不复议’,意指不再讨论,‘朝冶驰’则是‘朝野迟’,合起来便是——百朝之后,将有新的安定,不再讨论过往,朝野间将迎来迟来的变革。”
张三和李四听得一愣一愣的,半晌才反应过来,这岂不是预示着大清即将迎来重大变故?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既有激动也有忐忑,毕竟,这样的预言若是成真,他们或许能见证历史的转折,但万一弄错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整个京城乃至全国都陷入了沸沸扬扬的讨论中。
有人认为这是上天对朝廷的警示,应该立即整顿朝纲,勤政爱民;也有人认为这是反清复明的信号,暗地里开始筹备起义。
顺治帝得知此事后,也是大惊失色,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一时间,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各种猜测和谣言满天飞。
就在众人焦头烂额之际,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原来,这一切不过是京城郊外一位名叫阿福的少年,为了逗乐村里的孩子们,利用自制的烟火和特殊的镜片,在空中投射出了这行看似神秘的字样。
阿福本无意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但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恶作剧竟然让整个国家都为之震动。
真相大白后,顺治帝虽然怒不可遏,但念在阿福年幼无知,且未造成实际危害,最终只是将他流放边疆,以示惩戒。
而这场由一行红字引发的风波,也逐渐平息下来,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