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顺治帝英年早逝,于深情处落幕
作者:丁凡星   历史追光者最新章节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位 18 年(1643 年—1661 年)。顺治帝出生于 1638 年 ,他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一位皇帝。

    1643 年,皇太极暴卒,因未预定储嗣,在激烈的皇位之争后,年仅 6 随的福临被拥上帝位。次年改元顺治,成为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

    第二年顺治帝七岁发生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带领军民在扬州死守,抵御清军。多尔衮派大将多铎南下攻克扬州,城破后进行了长达十日的屠杀,史载遇难人数超过八十万。

    嘉定百姓奋起反抗清军,清军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屠杀,即“嘉定三屠”。关于嘉定三屠具体的遇难人数没有确切记载,但同样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和惨重的破坏。

    顺治帝六岁登基,由叔父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 年),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取得北京城的控制权,福临随后迁都北京。

    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顺治帝虽贵为天子,却处处受到多尔衮的压制。多尔衮权倾朝野,年幼的顺治帝只能在其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生存。

    顺治七年(1650 年),多尔衮病逝,十四岁的福临开始亲政。首先顺治帝决心铲除多尔衮余党,真正掌控大清江山。

    多尔衮的主要余党有英亲王阿济格。英亲王阿济格作为多尔衮的同母兄长,在此形势下妄图谋取摄政王之位。

    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是第十四子,他们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任大福晋阿巴亥。在清朝初期,这两兄弟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阿济格担任过靖远大将军和平西大将军,在对明朝和李自成的战争中取得显着军事成就,为清朝的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多尔衮则凭借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成为清朝初期的重要摄政王,对清朝的统一和巩固做出重大贡献。

    阿济格性格粗暴且缺乏政治智慧,多次与多尔衮产生矛盾。比如在战事中,阿济格曾在未见到李自成尸首的情况下谎报战功,引起多尔衮的不满。在政治立场和权力分配上,两人也存在分歧,导致关系紧张。

    在多尔衮去世后,阿济格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凭借多年在军中积累的威望以及手上所属的镶白旗部分兵马,开始策划谋反。

    他在自己的封地以及周边地区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方一些战略要地。秘密联络曾经与自己一同征战的将领以及多尔衮的旧部,向他们许以重利,承诺事成之后给予高官厚禄,企图拉拢他们一同谋反。

    时间从多尔衮去世后不久便开始,阿济格迅速行动,不断与各方势力密谋,商议具体的行动步骤,准备以武力逼迫顺治帝就范,夺取摄政王之位。

    顺治帝绝非软弱可欺之主。亲政后的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很快便察觉到了阿济格的不轨企图。顺治帝一方面不动声色地加强对京城的防卫,部署可靠的将领和军队,以防阿济格突然发难。另一方面,他派遣精明能干的探子混入阿济格的阵营,收集其谋反的证据。

    顺治帝以雷霆之势下令将阿济格囚禁于宗人府。这一举措不仅让阿济格的野心瞬间破灭,也给了多尔衮余党们沉重的打击,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顺治帝的果敢和坚决,不敢再轻易妄动。

    最终,阿济格因政治失误和权力斗争失败,被削爵、圈禁并赐死。而多尔衮虽在清朝初期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在其死后也被顺治帝追夺封爵等。

    多尔衮生前权势滔天,封爵极高。但在其去世后,顺治帝认为多尔衮专权跋扈,对其封爵进行追夺。

    不仅如此,还下令抄没多尔衮的家产。多尔衮的家族成员也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

    那些与多尔衮关系紧密的家族成员,有的被罢黜官职。他们原本在朝廷中担任着重要职务,如今却因与多尔衮的关系而失去了权力地位。还有一些家族成员甚至被流放边疆,远离京城,过上了艰苦的生活。

    多尔衮曾将其母亲阿巴亥放入太庙,以彰显自己的权势和地位。顺治帝亲政后,对多尔衮的这一行为进行了纠正。他认为多尔衮此举不合礼制,将阿巴亥从太庙中迁出。这一举措进一步削弱了多尔衮家族的影响力,也显示了顺治帝对多尔衮的坚决打击。

    顺治十年(1653 年),顺治帝毅然打破长久以来满臣独掌奏事大权的局面。明确规定满汉侍郎、卿以上官员需会同奏进。如此一来,满汉官员得以共同参与国事决策,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使得国家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无论是边疆防御之策,还是民生发展之计,都能在满汉官员的共同探讨下找到更优解。

    同年,汤若望,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1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47年。他是继利玛窦之后又一位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传教士。

    汤若望在天文、数学等方面才能卓越。明末,他参与编纂《崇祯历书》。清朝建立后,任钦天监监正,深受顺治帝器重,顺治帝赐其“通玄教师”名号。他主持修订历法,制定《时宪历》,将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引入中国。同时,他还曾铸造大炮,着有《火攻挈要》。

    康熙五年,汤若望去世。此前他曾因受到攻击被判死刑,后在孝庄皇太后干预下被赦免。康熙亲政后为其平反,恢复“通玄教师”之名,并赐地重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顺治帝赐太常卿汤若望“通玄教师”名号。此举向西方科学敞开大门,汤若望带来的先进天文历法技术,为国家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激励更多有才能之人,不论来自何方,皆可为国家贡献力量。

    设立宗学成为改革的重要一环。规定亲王、郡王年满十岁即可挑选老师学习,为国家的未来精心培育栋梁之材。这些皇室后代通过系统学习,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与品德修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他打破满汉之分,重用汉官。范文程、洪承畴等汉官被委以重任。还规定亲王、郡王年满十岁可选择老师学习。他还下令改革奏事制度,规定满汉侍郎、卿以上会同奏进,促进满汉官员交流合作,减少民族矛盾。

    顺治帝大力奖励垦荒。顺治十年(1653 年),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政府提供种子、农具等支持,减免垦荒者赋税。大量荒地被开垦,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顺治十四年(1657 年),制定《赋役全书》,明确赋税种类、征收标准和方式,规范赋役征收,减轻百姓负担。

    顺治帝组织编修《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等多部教化书籍,弘扬儒家思想,引导百姓树立正确价值观。

    顺治帝婚姻孝庄太后母子间存在矛盾。孝庄安排顺治帝的婚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侄女,顺治帝却对其不满,多次提出废后,遭到孝庄反对。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散发着独特而动人的光芒。

    董鄂妃,这位出身满洲正白旗的女子,父亲是内大臣鄂硕。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在诗书的熏陶中成长,精通琴棋书画,才情四溢。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那由内而外散发的温婉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顺治十三年(1656 年),董鄂妃踏入了宫廷的大门。她的出现,犹如一道明亮的光,瞬间照亮了顺治帝的世界。

    初入宫时,她被封为贤妃。仅仅一个月后,顺治帝便不顾众人的惊讶,将她晋封为皇贵妃。这一惊人的速度,充分彰显了顺治帝对她的宠爱之深。

    为了她,顺治帝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册封典礼,甚至大赦天下。这种举动在清朝历史上可谓极为罕见,足见董鄂妃在顺治帝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董鄂妃在后宫的日子里,始终保持着温柔善良的本性。她从不恃宠而骄,对待其他妃嫔和宫人宽厚有礼。

    面对可能的嫉妒和刁难,她总是选择隐忍包容。她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陪伴顺治帝和用心处理后宫事务上。

    她与顺治帝相处的时光,充满了温馨与甜蜜。他们常常一起探讨诗书,分享彼此的感悟。董鄂妃的才情和见解,与顺治帝高度契合,他们的灵魂在文学、艺术和对人生的思考中找到了共鸣。

    顺治十四年(1657 年)十月初七,董鄂妃生下了皇四子。那一刻,顺治帝欣喜若狂,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明亮。

    他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举行隆重典礼并大赦天下,还亲切地称这个孩子为“第一子”。这一举动,无疑是他对董鄂妃母子深深珍视的最好证明。

    命运却对他们格外残酷。这个孩子在顺治十五年(1658 年)正月二十四日夭折,当时还未取名,后被追封为和硕荣亲王。这个沉重的打击,让董鄂妃悲痛欲绝,她的身体也因此每况愈下。

    此时,孝庄太后对顺治帝对董鄂妃的过度宠爱有所不满。在孝庄太后看来,顺治帝的行为有些失去了帝王应有的理智和平衡。

    顺治帝却不顾孝庄太后的意见,依然对董鄂妃一往情深。董鄂妃对于顺治帝来说,不仅仅是一位妃子,更是他在复杂宫廷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她的温柔、善良和理解,给予了顺治帝无尽的安慰和力量。

    顺治十七年(1660 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年仅 22 岁。这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让顺治帝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为了表达对董鄂妃的思念和爱意,顺治帝为她举行了超规格的葬礼。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他还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顺治帝亲自撰写了长达四千多字的《董鄂妃行状》,字里行间满是对董鄂妃的思念与深情。在这篇行状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董鄂妃的品德、才情和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

    董鄂妃去世后的日子里,顺治帝的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他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动力,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

    他时常回忆起与董鄂妃在一起的时光,那些美好的瞬间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顺治帝一度想要出家为僧,以求解脱内心的痛苦。他觉得尘世的喧嚣和烦恼已经让他无法承受,只有在佛门的宁静中,他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由于各种原因,他最终未能如愿出家。

    在董鄂妃离世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顺治帝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他无心处理朝政,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他的身体也因为过度的悲伤和忧虑而逐渐虚弱。

    顺治帝作为皇帝,拥有32位后妃,很难想象他能将全部的感情专注于一人身上。身处权力的中心,政治因素、家族利益等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情感选择和行为表现。

    历史记载中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宠爱确实不同寻常。他为董鄂妃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大赦天下,在董鄂妃所生之子夭折及董鄂妃去世后表现出的极度悲痛,甚至一度想要出家为僧等行为,似乎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董鄂妃的深情。

    在顺治帝的人生中,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在顺治帝的成长和统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顺治帝年幼时,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周旋,努力维护顺治帝的地位。在顺治帝亲政后,孝庄太后也时常给予他建议和支持。

    顺治帝与孝庄太后之间也并非没有矛盾。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如顺治帝对董鄂妃的过度宠爱以及他的一些政策举措,孝庄太后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说,孝庄太后始终关心着顺治帝和清朝的命运。

    顺治十八年(1661 年)正月,顺治帝身体不适,病危时赦免死罪以下犯人。最终在养心殿驾崩,时年二十四岁。他在遗诏中传位给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并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