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科举舞弊
作者:逍遥七叶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逐鹿天下最新章节     
    王怀忠风尘仆仆来到塔楼觐见殷无咎。

    “拜见陛下!”

    “拜见贵妃娘娘!”

    王怀忠脸色严肃朝着他们两人躬身行礼。

    殷无咎明显意识到情况不对劲,他转过头去对着王清微说道:“爱妃,你先回避下,朕跟御史令有事相谈。”

    “是,陛下。”

    王清微莲步轻移离开塔楼。

    随着王清微已经离开塔楼,殷无咎一脸疑惑问道:“莫非天塌下来啦?怎么你这御史令搞得这么严肃。”

    王怀忠见到周围已经无人,他才敢低声说道:“陛下,冀州科举存在舞弊。”

    此话一出,殷无咎瞬间瞪大眼睛。

    王怀忠继续低声说道:“微臣虽然出身太原王氏,但是天宝元年已经迁居清河郡,这些年来在当地结交很多人脉。此次各地州府的举人进京赶考,其中就有两位故人向我告发博陵崔氏科举舞弊。”

    殷无咎脸色铁青质问道:“博陵崔氏科举舞弊?”

    “是的,此事千真万确,微臣不敢大放厥词。”

    王怀忠自然清楚此事非常严重,故而他也不敢擅自打草惊蛇,毕竟这件事情牵扯到博陵崔氏。

    最要命的是,王怀忠亲自举荐崔涣为权知贡举,他是冀州地区的科举考官。

    现在博陵崔氏胆子大到科举舞弊,这让王怀忠吓得心惊胆战,他第一时间选择进宫汇报,无论如何都要先得到皇帝的信任。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王怀忠认为自己最多只是连带责任,毕竟他确实看走了眼,这才举荐崔涣担任冀州地区的科举考官。

    要是王怀忠选择包庇博陵崔氏,那么等到将来东窗事发,那就不是连带责任这么简单。

    崔涣出身博陵崔氏,门荫入仕,在大唐起步做官就是亳州司功参军(从七品下),而后调任司门员外郎(从六品上),天宝末年充任巴西太守(从三品),在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跟随李隆基入川,迎驾有功授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从这里就能看出崔涣并非通过科举选拔出来,而是依靠父辈恩荫入仕做官,他的父亲崔璩官至礼部侍郎,祖父崔玄暐更是官至中书令,晋爵博陵郡王,曾经联合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戴唐中宗李显进行复辟。

    后来唐中宗李显听信武三思谗言,致使崔玄暐在流放途中病逝,时年六十九岁。

    李隆基登基继位之后,他下令把崔玄暐的灵位迎入宗庙。

    崔秀宁经常念叨“我家曾祖父配享太庙”,她老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此表达自己尊贵无上的身份地位。

    而今博陵崔氏竟然堕落到科举舞弊,这确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这件事情你觉得该怎么办?”

    殷无咎想要听听王怀中有何意见。

    既然博陵崔氏胆敢科举舞弊,基本就是完全打通礼部官员和科举考官,涉及到的朝廷官员实在太多,难怪王怀忠不敢让其他人知道。

    眼见殷无咎的态度模棱两可,王怀忠同样跟着举棋不定,他再也不是那个怒发冲冠的清河别驾。

    原因在于太原王氏和博陵崔氏想要组成执政门阀,两大家族就要共同进退。

    现在王怀忠能够如实禀报科举舞弊,那就证明他有意抛弃掉博陵崔氏,毕竟博陵崔氏只有崔乾佑和崔宁两人有机会入朝拜相。

    崔乾佑担任凉州节度使。

    崔宁担任益州都督。

    尤其崔乾佑入朝拜相基本板上钉钉,只是他暂时无法离开凉州,故而殷无咎这才没有委任他为宰相。

    王怀忠沉默片刻,他略微沉吟说道:“陛下,微臣认为应该派遣御史进行彻查。”

    殷无咎瞬间明白王怀忠的意思,这就代表着他选择抛弃博陵崔氏,于是郑重其事开口说道:“好,那你们御史台就好好进行调查,宰相之下人人平等,不管他们资历有多老脾气有多大,凡是参与科举舞弊之人通通抓起来。”

    “微臣遵命!”

    王怀忠立刻派遣御史搜集证据。

    殷无咎跟王怀忠的观点完全一致,他们认为博陵崔氏胆敢科举舞弊,那么绝对不会满足小小举人,他们应该是想得到科举进士。

    与其贸然出击打草惊蛇,还不如等到科举会试过后,届时相关证据也收集得差不多,正好可以一网打尽,直接把这群参与科举舞弊的官员通通抓起来。

    只要这群官员都抓起来,官职自然就会有所空缺,科举的进士们也能顺其自然填补上去,这样又不会影响科举选拔,还能有效促进阶级流通。

    为了谨慎起见,殷无咎还是把李萼召入宫中,这件事情需要他这个尚书令进行配合。

    李萼得知博陵崔氏竟然涉嫌科举舞弊,他意识到这是铲除博陵崔氏的好机会,很快就跟王怀忠两人达成共识。

    在王怀忠和李萼离开皇宫之后,殷无咎秘密召来大理寺少卿王俌。

    王俌接到口谕立刻入宫觐见,他立刻朝着殷无咎躬身行礼说道:“拜见陛下。”

    “爱卿平身!”

    殷无咎微微点头示意免礼,他意味深长问道:“王爱卿,朕待你如何呢?”

    王俌脸色大变顿时觉得不对劲,但是他也马上回答道:“陛下对我有救命之恩和知遇之恩,只要陛下一声令下,微臣万死不辞,愿意上刀山下火海。”

    其实王俌出身同样非常高贵,他是来自琅琊王氏,先祖乃是东晋丞相王导,祖父王方庆更是武周宰相。

    可惜琅琊王氏早已衰败落寞,王俌既无法依靠父辈恩荫入仕做官,自己又没本事通过科举入仕,于是跑到安禄山麾下做个幕府将军。

    天宝末年安禄山起兵造反,他就把王俌委任为博陵太守。

    随着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带着朝廷大军前来河北平叛,王俌立刻响应号召拨乱反正。

    恰好当时常山太守处于空虚状态,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便举荐王俌出任常山太守。

    本来王俌想要抱紧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条大腿,没想到关中地区传来潼关失守的消息。

    郭子仪和李光弼立刻放弃整个河北道,他们两人带着朝廷大军火速撤回太原,只留下王俌一人镇守常山郡。

    在王俌快要走投无路的时候,殷无咎站出来拯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