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铜和银
作者:吾观复   我是正德帝最新章节     
    杨一清半天没说话,自己也在想,是害怕吗?大概有一点,但是更多的是,他从刚刚皇帝看到奏本的眼睛里,看到了战争。

    再结合皇帝刚刚说的那些话,似乎意有所指。

    转瞬之间自己的额头已经冒出了细汗。

    “臣没有害怕什么,也并非胆小。”杨一清躬身身子,显得比以往更加恭敬,“张公公所奏,兹事体大,臣建议陛下三思。”

    “你大概心里已经有一笔账了,如果按照他们所奏,必然耗费钱量无数。所以你怕朕再去劳民伤财造这些东西。”朱厚照坐在榻上,翘着二郎腿说道。

    “是,若果按照张公公所奏,朝廷所重要的关隘、城池都要放置这种火铳,必然耗费许多钱粮、铜。大明朝缺铜。”杨一清总算指出了关键一点,大明朝缺铜。

    除两京外,天津卫、西安府、河南府、广州府、大同、宣化、辽东等都要放置,只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大明朝有没有产铜的地方?

    有,江西、云南都有,但是算起来,云南的铜还是比较多的,足够使用,但是怎么更好的开发出来,这是个问题。而且就目前来说,大明并未真正掌控云南,那里的土司太多。

    接着杨一清说道:“大明朝不仅缺铜,也缺银,只不过银是靠海外贸易所得,而铜就有现成的,但是就臣所知,江西的铜已经是逐年下降了,云南的铜太远,而且那里土司交错,恐怕也不是那么好运出来。”

    朱厚照颔首不语示意杨一清接着说。

    于是杨一清便说道:“民间有铜,但是却将铜制成了礼器或者私自铸成钱,这一方面也不好管控。如今宝钞信用太低,钞值卖不了市价的物品,有造成了钞贱物贵的情形。”

    朱厚照闻言道:“现在何止是钞贱物贵,而且银贵物贱。”

    大明朝缺铜其实已经严重危害到经济层面了。

    朱厚照在阅读历代诏书中发现洪武二十七年,太祖高皇帝正式宣布“禁钱”,关闭了全国所有铸局,并禁止所有类型的铜钱用于民间交易,同时连带着金、银一并禁用。统一使用宝钞。

    但是很快宝钞崩溃了,那怎么办?面对着金、银,明朝的皇帝们开始纠结了,于是就出现了在法律层面禁止金银流通,但是在个别领域允许金银的使用,比如田赋折银,差发征银,金银课税,课程、赃罚折征银,赃罚输银,赏赐金银,国家出银采买粮食、马匹及纳银中盐事例等。

    到宣德年间,朝廷对于赋税明确规定都要折银,于是折银开始制度化,到了正德朝开始财政折银规模在不断扩大,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边镇粮饷这样重要的财政支出领域,对白银的依赖越来越重。

    弘治年间,孝宗皇帝决定重开铸局铸行弘治通宝。当时就有大臣上疏反对,认为铸钱耗费钱财,冒然铸钱又会导致私铸横行的问题,便又停止。所以朝廷对于基层货币、因铜钱的缺始终没有正式登上舞台。

    由于白银都是作为国际贸易体系流入的货币,造成了货币的主导权已经完全失控了。

    “朕如何不知。”朱厚照说完,便没有下文了。

    同样杨一清也没有说话,因为这里面牵涉的太多了。

    就这样君臣二人之间沉默了许久。

    又过了片刻朱厚照说道:“朕知道许多事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成的,朕又不是顷刻之间造出许多火铳出来。只是广东如何?”

    杨一清又组织了语言说道:“启奏陛下,广东的佛郎机人必须驱逐,否则,民间走私盛行,国家却无法管控贸易,这是很危险的,而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强蕃在侧,不是什么好事,可以先造蜈蚣船若干,放置火铳击败了佛郎机人,再说其他的。”

    杨一清这点就很好,务实,这于他常年在外带兵有很大缘故。

    朱厚照闻言颔首说道:“也只能如此了。”

    杨一清道:“是,陛下,切莫心急,凡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只要陛下击溃了佛郎机人,臣愿再去陕甘,总督军务,为陛下看着鞑靼、瓦剌,使其不敢侵犯。”

    这就是告诉朱厚照,佛郎机人必须要先拿下来。

    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压根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朱厚照便在题本上写到:“你在外不可干涉张嵿的军事部署,前线一切以张嵿为主,可以先造蜈蚣船若干,以及配备相应的火铳,训练军士,均有张嵿及汪鋐拟办,报到朕这里,朕自会批准。杨三、戴明此二人另有封赏。”

    写完后,朱厚照便朝帘外喊去,“刘全忠。”

    刘全忠闻言便掀了帘子进来,朱厚照说道:“你把这个还交给快马交还给广东那里的人,带回去。”

    刘全忠进来后接过题本后便领命出去了。

    杨一清心里暗暗叫苦,心想皇帝这么做不符合规矩啊!这种事情应该由内阁和兵部一起讨论决定才对。

    现在皇帝和他两个人就把题本给定下来了,这要是被内阁和兵部知道了,他们肯定会弹劾自己的。

    他不禁开始怀疑,皇帝是不是故意这样做呢?其实,朱厚照就是故意的。

    朱厚照笑着说:“咱们继续聊咱们的吧。”然后转头对杨一清说:“你看看,总是有事来打扰我们。”

    杨一清连忙回答道:“陛下您日理万机,臣在这里只会耽误您处理政务。”

    朱厚照却说道:“唉,无妨,这有什么。一会儿就要用膳了,朕让他们给你做一份不就行了。”

    开什么玩笑,如果知道自己有被留下来,用膳,那就更没办法解释了。

    于是推辞道:“臣惶恐,怎敢再留在宫中陪陛下用膳,臣请告退。”

    朱厚照笑道:“你看,你也忒见外了,既然你非要走,朕就不留你了。”

    杨一清闻言如蒙大赦,便赶忙行礼退了出去。

    朱厚照待杨一清走后,考虑到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