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个单章历史人物朱由检(一)
作者:凤走猫步   大明修真最新章节     
    大家都知道明思宗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也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南明除外)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天启二年,封为信王。天启七年,登基即位,年号崇祯。

    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

    这是朱由检的简介,现在看看详情:

    朱由检的父亲明光宗是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童年并不幸福。

    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于天启二年被朱由校册封为信王。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明熹宗崩,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丁巳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次年正月初一癸亥,改年号为“崇祯”。

    天启以后,明朝统治阶级全面腐朽,社会生产凋敝,满洲后金政权日益强大,农民起义方兴未艾,思宗即位之时,明王朝正面临两面作战、腐朽衰落的严峻形势。

    为了挽救明朝的灭亡,他力图振作,先后起用袁崇焕、孙承宗等督守辽东,又以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等镇压农民起义。

    增派三饷,增加田赋以筹措军饷,因而加重了农民负担,又大大加深了整个社会的危机。

    朱由检是一个聪明冷静,勤奋努力的人,这是他的优点。

    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格多疑,刚愎自用,驭下苛刻寡恩,这是其致命缺点。

    在位十七年中,频繁更迭阁部臣僚,诛杀督抚大吏。

    崇祯三年(1630)以“谋叛罪”杀抗清名将袁崇焕后,日益倚仗宦官,政治更为腐败。

    此后满洲贵族军队多次越过边墙深入河北、山东等地,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主力的农民起义更是日兴月盛。

    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明王朝灭亡。

    他在位主要的一件事剿除阉党:

    崇祯帝即位后,勤于政务。同时大力清除阉党。他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年12月18日),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磔其尸于河间。

    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从这里来看,朱由检就不懂平衡,或者说他缺乏帝王心术。

    钦定逆案就是朱由检第一个错误,理由:

    一,魏忠贤必须要铲除,核心党羽必须惩处,因为魏忠贤虐杀朝廷官员的行为已经破坏了政治规则和秩序,造成了朝政的各种混乱。

    拨乱反正是必要的,然而朱由检的过错,就是矫枉过正。

    所谓的“钦定逆案”只是扩大了打击面,罢免了一批并非魏忠贤核心党羽。

    这些仅仅是有依附、顺从态度的官员,彻底终结了这些人的政治生命,这样的大清洗非常不利于政治稳定。

    大清洗之后,崇祯大规模起用魏忠贤的政敌——东林党,这个时候朝野官员对他有着很大的期望,纷纷恭维崇祯是“圣人出”。

    但后面朱由检并没有和文官大臣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很多人强调崇祯接手了一个烂摊子,他有多么不容易,其实他是个很聪明很冷静的人。

    但是我们辩证来看,烂摊子是有的,但看他上面的行为,和聪明冷静这两个词根本没什么关系。

    如果他真的聪明冷静,真的有能力,大明未必会亡。

    再来看看朱由检执政时期:

    当时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大明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

    大明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崇祯其实是不信任文官的,不信任表现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朱由检对结党的恐惧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温体仁和钱谦益的斗争)

    另一类是朱由检对某人信任的时候给予一切,不听任何反对意见,失去信任的时候立刻毫不留情。(袁崇焕的经历。)

    翻开明末历史,朱由检的命运在崇祯二年到三年都已经注定。

    朱由检的志大才疏、急于求成,刻薄寡恩,猜忌多疑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大臣刘宗周于崇祯二年尝言:“今上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

    刘宗周于崇祯八年又言:“今上虽锐意求治,而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未暇讲求,施为次第犹多未得要领者。

    先属意于边功,后而罪督遂以五年恢复之说进,是为祸胎。

    己巳之役,谋国无良,朝廷始有积轻士大夫之心。

    自此耳目参于近侍,腹心寄于干城,治术尚刑名,政体归丛脞,天下事日坏而不可救。

    厂卫司讥察,而告讦之风炽;诏狱及士绅,而堂廉之等夷;

    人人救过不给,而欺罔之习转甚;事事仰成独断,而谄谀之风日长。

    三尺法不伸于司寇,而犯者日众,诏旨杂治五刑,岁躬断狱以数千,而好生之德意泯。

    刀笔治丝纶而王言亵,诛求及琐屑而政体伤

    。参罚在钱谷而官愈贪,吏愈横,赋愈逋;敲扑繁而民生瘁,严刑重敛交困而盗贼日起。

    总理任而臣下之功能薄,监视遣而封疆之责任轻。

    督、抚无权而将日懦,武弁废法而兵日骄,将懦兵骄而朝廷之威令并穷于督、抚。

    朝廷勒限平贼,而行间日杀良报功,生灵益涂炭。”

    译文:当今陛下虽然决心寻求治理,而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之道没有时间研究,施为顺序还多未得要领的人。

    首先注意到边功,后来,罪督就以五年恢复的说法进,这是造成根源。

    己巳之战,国家没有好主意,朝廷才有积轻视士大夫的思想。

    从这些感官参与在近侍,心腹寄托在干城,治疗方法尚刑名,政治体制回归琐细,天下的事一天坏而不可救。

    厂卫司稽察,而揭发之风炽盛;下诏狱和士大夫,而堂廉洁的相等;

    人人救过不给,而欺骗的习惯变得很;事事仰赖独断,而阿谀奉承之风日长。

    三尺法不伸在司寇,而犯罪的日益增多,诏令治罪刑罚,每年亲自断案以数千,而好生的道德意志泯灭。

    笔治丝纶,王说亵渎,索求和琐碎而政体伤。

    参惩罚在钱粮而官越来越贪婪,官吏更加骄横,税收更加拖欠;

    严刑拷打繁多而民生憔悴,严刑重敛交困难,而盗贼一天比一天起。

    总理职务而臣下的功劳不能少,监视派而疆域的责任轻。

    总督、巡抚没有权力而将太阳懦弱,武弁废弃法治而兵天骄傲,将弱兵骄横而朝廷的威严命令都被困在督、抚。

    朝廷约束限平贼,而在隔一天杀死了良报功,生命更加困苦。”

    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了崇祯施政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崇祯的倒行逆施已经耗尽了大明元气,以至于南明无力回天。

    从上面可以看出崇祯的心理本身比较阴暗,可能很缺乏同理心。

    具体表现在对大臣无比刻薄,赏罚不公,不会笼络人心上。

    他对大臣很多时候是充满敌意的态度,而不是努力合作。

    这不能怪他,毕竟他从未受过一天皇储的教育,是临危受命当了皇帝,自然不会治国,也并不会和大臣相处,生生把人心弄没了。

    洪承畴,字彦演,又号亨九,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明清两朝重臣。

    明末,洪承畴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立功,但在松锦之战中战败,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清朝。

    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洪承畴建议清廷“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洪承畴少年因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母下帮做豆干,每日清晨走街串巷叫卖豆干。

    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

    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刻苦,奋发图强,博览群书。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老师赏识。

    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读书。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