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禽的传染病 番鸭细小病毒病
作者:望月铃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最新章节     
    一、细小病毒病概述

    .禽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病;

    根据宿主不同,发病临床差异很大:

    ·鸡

    发育障碍与矮小综合征

    ·鸭

    番鸭细小病毒病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

    ·鹅

    小鹅瘟

    二、细小病毒

    1、番鸭(鹅)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

    病毒粒子无囊膜,呈六角形,直径20nm,基因组为单股dNA。

    2、培养特性:

    能够进行体外培养,不能够凝集红细胞,番鸭胚(11-14日龄)、鹅胚(12-14日龄)、禽胚原代细胞系;

    3、鸭胚病变:

    水肿出血、发育不良、肝脏肿大、有坏死灶。

    4、抵抗力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对热不敏感,56c1小时病毒保持活性;

    对酸不敏感,ph\\u003d3.0条件下病毒不被灭活;

    对乙醚、氯仿、苯酚、胰酶等溶剂具有一定抵抗力;

    在分泌物、粪便或组织中能够提升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

    病毒对紫外线及84等消毒液敏感。

    番鸭细小病毒

    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症状

    五、病理变化

    六、诊断

    七、防制

    一、概述

    1、番鸭细小病毒病(mdpV)是由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传染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死亡率;

    2、以腹泻、呼吸困难、软脚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肠炎、胰脏呈点状坏死;

    3、以3周龄内的雏番鸭多发,最早是3 日龄发病,又称为 “三周病”;

    耐过鸭可成为僵鸭;

    4、病鸭张口呼吸、喘气、消瘦、拒食、蹲伏、十二指肠内容物呈松散栓子状,表层有脱落的黏膜附着。

    二、病原学

    1、番鸭细小病毒(dVp):

    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边形,无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单股dNA。

    2、mpV生物学特性与小鹅瘟病毒(GpV)相似,交叉中和试验可以把mpV和GpV 区分开来。

    3、能在番鸭胚和鹅胚中繁殖,并引起胚胎死亡。

    4、该病毒对乙醚、胰蛋白酶、酸和热等灭活因子作用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紫外线照射很敏感。

    5、dpV各种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基本与小鹅瘟病毒(GpV)相同(抵抗力较强)。

    6、其不同点在于dpV 初次分离更易适应鸭胚,尤其是番鸭胚,GpV在初次分离时更适应于鹅胚。

    7、dpV只引起番病鸭发病,不引起雏鹅发病,而GpV 既可引起小鹅发病,也可引起雏番鸭发病。

    8、两者抗原性具有一定差异,核酸序列同源性在85%以上。

    三、流行病学

    1、雏番鸭是唯一自然发病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龄密切相关;

    3周龄维番鸭发病率27~62%,死亡率为22~43%;

    20日龄以后,零星发病。

    在我国福建和广东呈现地方流行性;

    2、传染源主要是病鸭以及潜伏期感染鸭,通过粪便和分泌物(种蛋孵坊)污染环境散播病毒。

    成年番鸭感染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以排毒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向外排毒(污染饲料、饮水、器具);

    3、消化道感染是主要的传染方式;

    4、发病率和病死率与日龄密切相关具有传染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可达90%以上;

    5、发病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严重;

    饲养管理、环境温湿度、免疫背景影响本病的发生。

    四、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4~16天,病程2~7天,症状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

    最急性型:多见于6日龄雏鸭,

    1、最急性(出壳后6天内的雏番鸭)

    (1)多数见倒地即死,病势凶猛,病程很短,往往不见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

    (2)临死时有神经症状,头颈向一侧扭曲,两脚乱划。

    偶见羽毛蓬松,发病数约 4~6%

    2、急性型(多见1~2周龄雏番鸭),病程2~4天。

    (1)病维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

    (2)喙发紫,喘气,张口呼吸,两脚乏力,喜蹲伏;

    (3)不同程度腹泻,排出白色或黄绿色稀粪,粪中有脓性物,黏附于肛周;

    (4)病程2~4天,死前出现神经症状,两脚麻痹。

    3、亚急性型(多见较大日龄维番鸭)

    临床症状与急性型相似,病程5~7天,但死亡率低,康复鸭颈尾部无毛,缘变短,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成为僵鸭。

    五、病理变化

    1.全身呈败血现象;

    2.十二指肠前段有多量胆汁,全小肠呈卡他炎症,粘膜表面有大量出血点,或有粘膜脱落,或有炎性涌出物;

    盲肠和直肠粘膜也有出血点;

    3. 有的病例肠粘膜上附着散在的纤维素性凝块,呈黄绿色或暗绿色;

    4.整个肠道呈卡他性炎症,充血或出血,以十二指肠及直肠后段最明显;

    5.常见小肠中下段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脱落。

    剖开小肠膨大部,可见质地松软,表面覆盖有一层灰白或黄白色的千酪样物,形成栓子,堵塞肠管;

    6. 肝、脾、肾、稍肿大,表面散步针尖大灰白色病灶,尤其是脏坏死和出血;

    7. 心脏变圆,心肌松弛,偶见腺胃、脑膜出血。

    六、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尤其是发病日龄,可作出初步诊断。

    注意类症鉴别:

    禽流感、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浆膜炎、鹅球虫;

    2、实验室诊断

    (1)基因扩增:pcR方法检测细小病毒相关基因(Vp3基因和NS基因);

    (2)病毒分离实验:接11~13日龄番鸭胚或鹅胚,10天左右死亡胚体水肿出血,翅、趾、胸背和头部有出血点;

    (3)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实验、琼脂扩散实验和ELISA。

    七、防制

    1、综合防控

    (1)加强育维期的饲养管理与清洁消毒,注意保温,保持棚舍干爽清洁及合理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

    (2)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对本病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3)dpV 主要是通过孵坊和饲养场地污染传播,因此孵坊的清洁卫生工作是防制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4)孵坊及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可以消灭或减少外界环境中病毒及其病原微生物;

    (5)种蛋先清除蛋壳表面污物,再用 0.1%新洁尔灭液或用50%百毒杀作3000倍稀释液洗涤、消毒、晒干,入孵当天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2、疫苗免疫

    (1)目前,可供使用的疫苗及其应用方法为:

    维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主用于雏番鸭,经皮下注射1~2头份\/只;

    雏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二联油乳灭活苗,主要用于种鸭产蛋前和产蛋中期的免疫;

    (2)对维番鸭还可使用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高免卵黄抗体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或在发病作治疗;

    (3)另外,对发病雏鸭群,在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的同时,适当使用一些抗生素控制某些细菌的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