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26)
作者:望月铃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最新章节     
    变态反应(可以检测是否感染结核病)

    1结核杆菌在激发机体免疫应答的同时,迟发性变态反应也随之产生,二者均由 t 细胞介导产生。

    但诱导产生免疫和变态反应的物质不同:

    结核菌素与其胞壁成分→变态反应,不产生免疫

    结核杆菌核蛋白体 RNA→产生免疫,不产生变态反应

    2原因在于不同抗原成分激活不同的 t 细胞,可产生: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致变态反应性炎性反应。

    结核杆菌生长抑制因子(mycoIF)可特异性地抑制巨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的增殖,从而获得免疫。

    3完整的结核杆菌可刺激 mIF 及 mycoIF 同时产生。

    结核菌素

    1是结核杆菌的蛋白组分之一,用结核菌素进行皮内注射或滴入眼结膜囊,可判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是否引致变态反应。

    2常用的结核菌素有两种

    (1)旧结核菌素(ot):

    是将结核杆菌培养与甘油肉汤培养基中,4~8 周后加热浓缩过滤制成。

    (2)纯蛋白衍生物(ppd):

    ot 经三氯醋酸沉淀后的纯化物。

    4.微生物学诊断

    4.1 显微镜检查:

    取患者器官的结核结节及病变与非病变交界处组织直接涂片抗酸染色后镜检,如发现红色成丛杆菌时,可作出初步诊断。

    4.2 分离培养:

    将病料加入 6%h2So4或 4¥的 Naoh 液处理 15min 后,经中和,离心,取少许沉淀物接种在罗杰二氏培养基斜面上,每份病料接 4~6 管,管口封严,置 37c培养 8 周,每周观察一次,培养阳性时,需进行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

    →疑似结核杆菌早就吓跑,不做

    4.3 动物接种:

    将上述经处理的供分离培养用的病料接种于动物;皮下或腹腔注射 0.5ml,禽分枝杆菌可使鸡致病;结核杆菌对豚鼠有较强的致病性,皮下注射 3~5周可引起明显病变;牛分枝杆菌对兔有致病性,接种后 3 周至 3 个月死亡。

    5.免疫与治疗

    1结核病的免疫是带菌免疫,即所谓传染性免疫,当结核杆菌在机体消失或死亡后,其免疫也终止

    2人类广泛采用卡介苗免疫接种,免疫期 4~5 年,接种卡介菌的牛一年后仍维持变态反应的阳性

    3在用结核菌素检疫时无法与自然感染牛区别,因而不宜推广应用。按规定,饲养牛群不接种卡介苗,每年春、秋需进行检疫,结核菌素变态反应检测阳性者,要隔离饲养。

    补:牛不接种卡介苗→因为不保证不被感染

    4鉴于抗体产生与结核病的正相关性,在检疫时如能将变态反应与ELISA 结合进行,提高检出率。对检出患结核病动物要扑杀处理。

    结核病↑(越产生) → 体液免疫↑ →抗体↑

    新鲜奶必须经过(巴氏)消毒

    副结核分枝杆菌

    1该菌可引致反刍兽慢性消耗性传染病 牛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自 1895 年报道首例后,相继在许多国家发现此病。现已遍布全球。我国在 1975 年由吉林农业大学韩有库等分离出此菌。

    2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与禽分枝杆菌有较多的相似性,变态反应也与禽分枝杆菌明显交叉反应,因此有人主张将本菌改名为禽分枝杆菌副结合亚种。

    第十三章 螺旋体(细菌慢慢过渡到病毒)

    1.概述

    1螺旋体是一类菌体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体、能活泼运动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2螺旋体广泛存在于水生环境,也有许多分布在人和动物体内。大部分能自由的腐生生活或共生,无致病性,只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和动物疾病。

    2.螺旋体与细菌、原虫的比较

    与细菌的相似之处:

    1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

    2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3无定型核(属原核型细胞)

    4对抗生素敏感

    与原虫的相似之处:

    1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屈曲和收缩能活泼运动

    2易被胆汁和胆盐溶解

    3.螺旋体的分类定位

    1螺旋体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2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1)细胞的螺旋数目

    (2)两螺旋间的距离(即螺距)

    (3)回旋角度(弧幅)

    (在螺旋体分类上可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4.形态与结构

    1螺旋体细胞呈螺旋状或波浪状圆柱形,具有多个完整的螺旋。

    2其大小(尤为长度)极为悬殊,长可达 5~250um,宽可达 0.1~3um。

    3某些螺旋体可细到足以通过一般的细菌滤器或滤膜。

    4螺旋体具有不定形的核,无芽孢,核酸兼有 RNA 与 dNA,以二等分横分裂法繁殖。

    5螺旋体的细胞中心为原生质柱,外有 2~100 根以上轴丝,又称轴鞭毛或内鞭毛,现亦简称为鞭毛。

    螺旋体通过轴丝而运动,主要有 3 种方式:

    (1)沿长轴旋转,快速前进

    (2)细胞屈曲伸缩前进

    (3)螺旋体或蛇状前进

    5.分类

    在《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第一卷)中,将螺旋菌列入螺旋体目,分两科

    螺旋体科:螺旋体属、脊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疏螺旋体属、短螺旋体属。

    钩端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纤细螺旋体属。

    6.兽医常见的致病性螺旋体

    1密螺旋体属:兔梅毒螺旋体等

    2疏螺旋体属:伯氏疏螺旋体、鹅疏螺旋体

    人畜共患病病原导致莱姆病 (关节炎等疾病)

    3短螺旋体属:猪痢短螺旋体

    4钩端螺旋体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人畜共患病

    猪痢短螺旋体(短螺旋体属代表种,引起黑痢)

    1猪痢短螺旋体是猪痢疾 的病原

    2早在 1921 年在美国发现本病,但直到 1972 年才证实其病原为猪痢密螺旋体,1991 将其转入蛇形螺旋体属(现为短螺旋体属),成为该属中对猪具有肠致病性的重要成员,对其他畜禽无致病性。

    猪痢疾(病)→由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

    1又称血痢、黑痢、出血性痢疾、黏膜出血性痢疾等。猪痢疾最常发生于 8~14 周龄幼猪

    仔猪黄痢(致病性大肠杆菌)

    仔猪白痢(致病性大肠杆菌)

    仔猪红痢(产气荚膜梭菌)

    2主要症状是严重的黏膜出血下痢和迅速减重。

    3特征病变为大肠黏膜发生黏液渗出性(卡他性)、出血性和坏死性炎症。

    4经口传染,病的传播迅速,发病率较高(约 75%)而致死率较低(5%~20%)。

    1.形态结构及染色特性

    1菌体多为 2~4 个弯曲,两端尖锐,形似双燕翅状

    2革兰阴性,维多利亚蓝、姬姆萨和镀银法均能使其较好着色

    3可通过 0.45um 孔径的滤膜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性

    1严格厌氧

    2对培养基的要求相当苛刻。通常使用含 10%(严格,正常 2%)胎牛血清或血液的tSb(胰蛋白胨大豆肉汤)或 bhIb 液体(脑心浸液肉汤)或固体培养基。

    3生长表现

    (1)在液体培养基中 38c培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 3~5min。

    (2)在 tSb 血液琼脂上,38c 48~96min 可形成扁平、半透明、针尖状、 强溶血性菌落,有时亦可向周围扩散呈云雾状表面生长而无可见菌落。

    3.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镜检,可分为以下 3 种方法:

    1涂片染色镜检:

    病料直接制成薄涂片,染色镜检

    (最简单) →染色方法多用姬姆萨法或维多利亚蓝染色法

    →也用印度墨汁作负染或镀银染色法染色镜检

    2压滴标本片活体检查:

    可将待检样品与适量生理盐水混合后制成压

    (麻烦) 滴标本片,置于相差或暗视野显微镜下镜检

    3染色组织切片检查:

    将采集的病变肠组织先用 10%甲醛缓冲液固定后制成切片,再用上述维多利亚蓝染色法染色。

    (2)分离培养

    1采集的病料经上述镜检证实有可疑螺旋体存在后,再作分离培养

    2为抑制其他杂菌生长,可在 tSb 血琼脂制成本菌的选择性培养基,以提高本菌从肠道样品中的分离率

    3区别

    无害蛇形螺旋体菌落外观十分相似于猪痢蛇形

    螺旋体,但呈微弱β溶血,而本菌呈强β溶血

    4.防治

    1对猪痢目前尚无可靠或实用的免疫制剂以供预防之用

    2现普遍采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控制此病

    3培育 SpF 猪,净化猪群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