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你要不收个徒弟吧
作者:行道人   魂穿1990最新章节     
    罗副院长惊讶过后,转身看向窗外,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知道是那个医学院毕业的吗?”

    半天没有得到回答,他没有回头,“呵呵,好吧,没事了,一起等x光结果吧”。

    他摸索的又长出一点的胡茬,脑子里想着什么。

    姜医生红着脸,同样看着窗外,同样想着心事。

    李家庄诊所,收拾好一切的李元,应付完一些好奇的大爷、大娘,轻舒一口气,哭笑几声。

    “这些人,就没有一个靠谱的”,他喃喃自语,坐在椅子上,开始看书。

    本来想着收拾完治疗室就去一趟镇里,把一些常用的手术器械购买一些。

    但是,一群像是打了鸡血的村民围着他问东问西,差一点把他说成当代扁鹊。

    当然,这些人更多的是调侃,一是他年纪确实小,二是太熟悉了。

    从小看着长大,跟着张老也就学习了2年不到。

    虽然把脉说的头头是道,但是一直隐在张老的光环下,大家只把他当做上进的子侄。

    今天大家也是闲着无聊,互相聊天打屁。

    刚坐下不久,门又被推开,不耐的李元抬头一看,来人居然是老宋头。

    “哎呀,宋叔,您这不会也是来看神医的吧?”

    李元边说,边上去扶。被老宋头一把打开,“老子没老,自己能动”。

    李元笑笑,不再管他,走到柜子前,泡好一杯茶水,放到了老宋头的面前。

    “小子,今天救了县太爷,估计你的好运来了”,老宋头抱起茶杯,鼻子放在杯口上,轻轻摇动着脑袋。

    “嘿嘿,钱货两清,互不相欠”。

    “他是官场中人,一些事情必须得去做。

    你如果是大医院的医生,他最多说一句谢谢。

    但是只是一个乡村医生,有着地域标签、身份标签。

    他们这些人是不会放弃展示自己亲民和感恩的宣传。

    你小子等着飞黄腾达吧!”。

    他轻酌一口香茶,似笑非笑地看着李元。

    “得了吧,所谓的飞黄腾达,最多就是把我调到县里的医院,到时估计就是无人问津”。

    “哦,听你的意思,你还看不起县医院?”

    “不是看不清,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县医院您要不是不知道,妥妥的西医院,我去干嘛,去证明我是个泥腿子?不学无术的低能儿?”

    “嘿嘿,看来你小子还算有点小聪明。

    不过,以你的针灸手法,到时可以去市里开一家中医馆的”。

    “我可谢谢您,咱们先不说市里面的竞争有多激烈,就是我这年纪,您觉得有人会去看病吗?”

    “哈哈哈,说的也是。

    怎么,你就甘心一直待在李家庄?”

    “这里有什么不好?山清水秀,又是我的故乡。

    大家知根知底,有着师父的余荫,我有足够的时间增加临床经验。

    同时也能为老乡们解决一些轻微病症”。

    “你小子言不由衷,明明是怕别城里吃干抹净,说的好像有多么地爱家爱国”。

    “哎呀,这也被您看出来了”。

    “你也是时候收个徒弟了,你小子绝非池子里的大王八,迟早有一天要远走高飞。

    留下一个徒弟,也能替你继续守护李家庄”。

    “宋叔,这是李家庄,不是宋家庄”。

    “老子就是出生在李家庄,这里就是老子根”。

    “行行行,你说什么都行”。

    “别臭贫,我说的你得考虑着点。看哪一家孩子肯学,你可以早一点收下”。

    “都是知根知底的孩子,也不会埋没了你们道医的门风”。

    老宋头最是知道他的针灸水平,今天又听说治疗了一位大官,怕李元年轻气盛,好高骛远,离开李家庄。

    所以,这是过来点醒李元。

    “放心吧,短期内我是不会离开李家庄的,如果那一天要离开,一定是这个诊所有了新的主人”。

    “那你抓点紧,早一点培养,早一点成才”。

    李元也是无奈,暗自腹诽,这老宋头有多么地不信任他。

    老宋头皱着眉头离开的,明显是不太满意这次的会谈。

    送走老宋头,李元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深思。

    他知道道医的传承有多难,不然师父这一系几代人坚持了这么久,也不会只剩下师父一人。

    他知道自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身体和灵魂都特殊。

    他的出现应该是一个意外,在没有找到好方法前,他不准备随意传授道医知识。

    但是他可以借助修为,借助“外视”,慢慢提升中医的技能。

    等有了一定的名气,再去找徒弟。

    现在大家还相对淳朴,再过几年,大家一切向“钱”看,没有一定的名气,是找不到好徒弟的。

    只有让人们知道学习中医也是能够赚到钱,才能有聪明的人诚恳拜师。

    他不会在意他们目的不纯,没有野望,谁能静下心来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壮大中医。

    后世已经证明,中西医结合救不了中医,将来很多这类型的中医毕业生根本就不会看病。

    检测手段也都是西医那一套,完全依赖机器,把脉更多的时候是个比对。

    开的药有没有效果,只有吃的人知道。

    这些医学院的老师有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临床经验,学生学习的都是传统的中医典籍。

    比如什么“十三不沾、十八该杀”,他们倒是背的溜熟。

    这是一句缩略的话,全称应为十六个字:药过十三,大夫不沾;药过十八,大夫该杀。

    意思是:如果中药方剂超过十三味药材,开药的医生水平不行;一旦超过十八味药材,医生没有良心,所开的药不要吃。

    它的出处是《黄帝内经》,《至真大要论》对药方大小有明确的论述。

    通俗来说就是3味药的方子是小方,9味药的方子是中方,13味药的方子是大方。

    那么“十三”这个数字来由是: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加起来正好十三味。

    宋版《伤寒论》,12味以内方子111个,大于12味的只有1个,其中5味以内的方子占68%,7味以内的占89%。

    《金匮要略》,12味以内方子198个,大于12味的4个,其中5味以内的方子占68%,7味以内的占87%。

    《伤寒杂病论》12味以内方子322个,没有超过12味的方子,5味以内的方子占72%,7味以内的占91%。

    这些都是医学院学生必修的中医典籍。

    如果不知甚解,不知变通,这些药方也许在现代疗效奇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后世,中医的地位岌岌可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