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势力初成
作者:日享子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最新章节     
    公元1436 年,正统元年二月十六,

    这次大朝会是皇长子雍亲王朱祁镛大婚后的,首次正式监国。

    在这次朝会上,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多方暗中博弈,在张太皇太后得监督下,

    最终达成了以下几项决议。

    其一,鉴于当前内阁人手不足的现状,为了集思广益,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

    本次大朝会上通过了内阁首辅杨士奇提议的增补两名内阁人员名单和1名预入阁名单。

    新增的两名内阁成员分别为,

    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和东阁大学士高谷。

    1名预入阁名单为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讲曹鼐。

    此时的内阁成员共六人,分别为,

    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少师杨士奇,

    内阁次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少傅杨荣,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杨溥,

    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胡濙,

    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的陈循

    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的高谷。

    外加1名文渊阁参与机务正三品的户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讲曹鼐。

    陈循,今年51岁,字德遵,号芳洲,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祖籍浙江温州府平阳县。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升任翰林院侍讲,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升任户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至今。

    高谷,今年46岁,字世用,号育斋,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祖籍河南怀庆府怀庆县。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中书舍人。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迁春坊司直郎。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升翰林侍讲。

    宣德八年 ,公元1433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升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至今。

    曹鼐,今年33岁,字万钟,号恒山先生。北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人,祖籍北直隶真定府灵寿县。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举人,授代州训导,改泰和典史。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督工匠到京师,上疏请求入闱考试,大学士杨士奇嘉奖其有志向,不久中顺天府乡试第二人。

    宣德八年廷试,考取状元,擢翰林院修撰。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选为日侍讲读,不久进翰林院,升为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

    宣德十年,升为正三品的户部右侍郎。

    其二,升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为礼部左侍郎,行礼部尚书权。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少保的杨溥和礼部左侍郎李时勉,两人为正统元年本次礼部会试主考官。

    其三,升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直为吏部尚书。

    升原吏部文选司郎中—王文为吏部左侍郎,

    升原吏部考功司郎中—年富为吏部右侍郎,

    升原顺天府尹王骥为兵部左侍郎,代行兵部尚书职权

    升原兵部武选司郎中邝埜为兵部右侍郎。

    原兵部右侍郎于谦,继续返回巡抚山西,河南,山东三地。

    升户部郎中徐睎为户部右侍郎,

    升工部郎中王佑为工部左侍郎,代行工部尚书职权,

    刑部不变,尚书王质,左侍郎为曹弘,右侍郎为马昂。

    都察院都御史为顾佐,右都御史吴玺,左都御史程富。

    五军都督府不变,仍然由英国公张辅负责。

    其四,经过太皇太后得暗中扶持,

    吏部的文选司郎中为李贤,考功司郎中为钟复。

    兵部的武选司郎中为江渊和武库司郎中为王竑。

    六科都给事中分别为,

    吏部都给事中—张益

    工部都给事中—王佐

    刑部都给事中—高峻

    兵部都给事中—杨瓒

    礼部都给事中—赵恢

    户部都给事中—刘球,

    六科都给事中除户部都给事中刘球,是李时勉推举的外,

    剩下五科都是内阁阁臣推举的。

    这里重点说下王竑,

    王竑,公元1413年生,字公度,号休庵,湖北江夏人,生于甘肃河州。

    王竑幼年好学,考取秀才为庠生,经人推荐入国子监,是李时勉的爱徒。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会试名列第五,赐二甲进士。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任命为兵部给事中。

    王竑,豪迈有气节,敢说敢为。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升为兵部车驾司郎中。

    到此时,朝堂势力在张太皇太后得监督和暗中操控下,

    一分为三。

    第一大势力,还是内阁和五军都督府的政治联盟。

    他们控制着兵部中上层,吏部上层,整个刑部,半个户部,半个礼部,半个工部和半个督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的五科和整个五军都督府。

    第二大势力是孙太后和皇帝朱祁镇的代言人司礼监公公王振,

    他们控制着,吏部中层,半个工部,半个户部,和半个督察院和内侍二十四监和厂卫特务机构。

    朝堂之中监国雍亲王朱祁镛得势力,虽然是三方之中最弱小的,但也已经掌握了部分实权。

    他控制着吏部下层,兵部下层,半个礼部和六科给事中的户部给事中,还有京师4卫2万兵权。

    三方势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制衡,互相监督,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也是张太皇太后刻意为之,

    在这样一种微妙的平衡下,大明朝在之后的几年里出现了一种别样的盛世。

    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盛世能维持多久呢?